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赵煚,字贤通,天水西人也。父仲懿,尚书左丞。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见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述孤苦,涕泗交集。惠达为之陨涕,叹息者久之。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寻从破洛阳,及太祖班师,煚请留抚纳亡叛,太祖从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蛮酋向天王聚众作乱,以兵攻信陵、秭归。煚勒所部五百人,出其不意,袭击破之,二郡获全。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观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居,获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迁荆州总管长史。
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高祖为丞相,加上开府,复拜天官都司会。俄迁大宗伯。及践阼,煚进位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旨,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之肆,百姓便之。上闻而嘉,颁告天下,以为常法。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上幸洛阳,煚来朝,上劳之曰:“冀州大藩,民用殷实,卿之为政,深朕怀。”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选自《隋书·赵煚传》,有删改)
(注)
①煚:音jiǒng。
②恧(音nǜ),惭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霖雨数旬属:连续
B.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和睦
C.以旨,出为陕州刺史忤:违逆
D.卿之为政,深朕怀副:符合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乘虚掩袭居若属皆且为
B.遂逾狱走人非生知之者
C.置之肆,百姓便之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D.上闻而嘉积水成渊,蛟龙生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
B.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
C.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
D.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煚很有孝心,父亲去世后,他对母亲十分孝顺;有人偷砍他父亲墓地中的树,他对着墓地大声恸哭,并抓住偷树的人送交官府。
B.赵煚作战有勇有谋,在平定蛮酋郑南乡叛乱时,巧用计谋,让别人抓获了郑南乡的父母妻子,化解了安蜀城的危机。
C.赵煚做人厚道,不计私怨,斛斯徵犯罪后越狱逃跑被追捕时,赵煚为他开脱,想借此化解自己和斛斯徵的嫌隙。
D.赵煚为政威德并施,深得百姓的爱戴,他患病时,百姓奔走相告,纷纷为他祈祷,祝他早日康复。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从破洛阳,及太祖班师,煚请留抚纳亡叛,太祖从之。
(2)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0 11:2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人穷则本   反:通“返”,追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博闻强志,明治乱   箕畚运渤海之尾
B.上官大夫与同列 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王怒疏屈平 敏好学,不耻下问
D.竭忠尽智事其君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但上官大夫想争得楚王的宠幸,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法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不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写《离骚》,是因为自己的真心诚意被怀疑、忠诚被诽谤,从而引起怨恨。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入太学,时学官始得王安石《宇说》, 招诸生训之,次升作而日 :“丞相岂奏 学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为李斯解事,非秦学而何?”坐屏斥。既而第进士,知安丘县。

绍圣中,复为御史,转殿中。论章惇、蔡卞植党为奸,乞收还威福之柄。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请修德求言 以弭天变。掖庭鞫厌魅狱,次升言:“事关中言,宜付外参治。今属于同寺之手,万一有冤滥,贻后世讥。”济阳郡王宗景请以妾为妻,论其以宗藩废礼,为圣朝累。宣仁有追废之议,次升密言:“先太后保佑圣躬 ,始终无间,愿勿听小人销骨之谤。”帝日:“卿安所闻?” 对日:“臣职许风闻,陛下毋诘其所从来可也。”

吕升卿察访广南,次升言:“陛下无杀流人之意, 而遣升卿出使。升卿资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逞志,则亦何所不至哉?"乃止不遣。次升累章劾章惇,皆留中。帝尝谓日:“章惇文字勿令绝。 次升退告王巩巩日:“君胡不云速臣耳且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且为?”居数日,复入见,帝电前旨,乃以巩语对。帝且:“然, 顾未有代之者尔。”讫不克去。徽宗立,召为侍御史。极论惇、卞、曾布、蔡京之恶,窜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宁。迁右谏议大夫。崇宁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颍昌府,降集贤殿修撰,继又落修撰,除名徙建昌, 编管循州,皆以论京、卞故。政和中,用赦恩复旧职。卒,年七十六。

(选自《宋史·陈次升传》,有删改)

注①丞相:指王安石。②元祐是宋朝年号,元祐年间又反对新政的旧党在政,编辑元祐年间的文书意在打击元祐年间对新政有看法的朝臣。③蒿呼:臣下祝颂帝王,高呼万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绝,正确的一项是
A.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B.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C.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D.君胡不云/谏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则耳目为之传达/既知之何/以耳目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设立在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历代最高学府的名称多有变化。
B.拼紳:把笏板插在大带间,绅,士大夫腰间東的大带。“播绅”引申为土大夫的代称。
C.陛下:官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样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延中的各级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次升敢于质疑。在解读王安石的《字说》时,陈次升大胆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认为王安石是在赞赏商鞅,为李斯辩解。
B.陈次升不附权责,当初张惇,蔡卞把陈次升安排到宪府,想利用他排挤贤人,但陈次升不依附他们,后来还提议削他们的权力。
C.陈次升拒绝拉拢。章惇等派人拉拢陈次升要陈次升说他们的好话,陈次升没有答应,章博等人趁机要上奏调他到河北任职。
D.陈次升被人诬陷。京城有乳婢设法陷害主人,陈次升对案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蔡卞诬陷陈次升诋毁先辈,要求贬谪陈次升。
【小题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考一言之失,致于健累,则前之诏令适所以误天下。
(2)升卿责性惨刻,喜求人过,今使谋志,则亦何所不至哉?

同类题4

阅读正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
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 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 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 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A.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C. D.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画希亮像祠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陈希亮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 取道
B.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   父亲母亲
C.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 犯罪
D.是秋大熟,以新易旧。  (庄稼)成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孤”指很小便失去了母亲。“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母。
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房屋众多,市集繁华。
C.“祠”在文中指立生祠,是古代民俗,为活着的人立祠庙奉祀,其对象都是官员。
D.“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病”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他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他并没有因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成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
B.陈希亮敢于声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渎职的官吏。
C.陈希亮勇敢承担责任。他在凤翔做官时,发生饥荒,他果断拿出十二万石粮食借给百姓,主动承担了擅自动用官粮的罪责。
D.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母亲并为其送终,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辅之子。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