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遇之善:好好地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其传次:排列
【小题2】选出下列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为政也
B.管仲富拟公室乃设九宾礼
C.吾尝为鲍叔谋事更穷困其家甚智其子,疑邻人之父
D.公子纠死,管仲囚一篇之中三致志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B.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D.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小题5】(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31 11:4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明年,迁武学博士,又迁诸王宫教授。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嘉定九年,新学成,改充博士,其教养之规,稹所论建。迁秘书郎、著作佐郎,兼吴益王府教授。升著作郎兼屯田郎官。
稹始进对,请叙复军功之赏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厉忠节,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边防,厚赏以精间谍。次论和、战、守利害,而请颛意于守。
柴中行去国,稹赋诗送之,迕宰相,出知潮州。寻以通金华徐侨书论罢,提举千秋鸿禧观。久之,知漳州。漳俗视不葬亲为常,往往栖寄僧刹,稹命营高燥地为义冢三,约期责之葬,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郡有经、总制无名钱岁五千缗,厉民为甚,前守赵汝谠奏蠲五之二,稹疏于朝,悉罢之。会常平使有言,稹不欲辩,即自请以归。久之,提举崇禧观,与乡里耆艾七人为真率会。卒,年七十四。
稹性至孝,父疾,愿损己算益亲年,疾寻愈。真德秀登从班,举稹自代。没,又为铭其墓。所著有《巽斋集》,诸经有讲义、集解,诸魏、晋、唐诗文皆有编,辑先贤奏议曰《玉府》、曰《药>>。
(选自《宋史·危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B.郡有临漳台/据溪山虽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C.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D.郡有临漳台据溪山/最胜处作/龙江书院其上/既成/横经自讲人/用歆动邑令/有贿闻者劾/去之籍/其财以还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丁母忧,旧时指母亲去世。如果死者之子为官,要回乡为母守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B.危稹重视教育,创建学校规矩。嘉定九年时,由危稹提议的学校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
C.危稹注重军事,奏对封赏之事。危稹在奏对时向朝廷请求恢复以军功来赏赐,派遣使者到边疆省察,用丰厚的赏赐提高间谍的水平,同时也讨论了和、攻、守问题。
D.危稹关注民生,请求减免赋税。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及其他无名钱五千缗,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危稹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但常平使对这个请求有不问意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稹谓以教名官,而实未尝教,请改创宗子学,立课试法如两学,从之。
(2)其无主名、若有主名而力弗给者,官为葬之,凡二千三百有奇,刻石以识。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
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①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注】①禁旅:禁军,皇帝的亲兵。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一”,在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去世,也称“丁内艰”;遭逢父亲去世则称“丁父忧”“丁外艰”等。
C.“天子”,是臣下对皇帝的敬称,古人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的,故称天子。此外还可以用“陛下”“皇上”“万岁”等称呼。
D.“星变”,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重珍见解深刻,虑事周详。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其目的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要能城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大火烧及全城,天子宗庙因为缺少防范被损,宰相府却因早有防范得以保全。蒋重珍从中看到了宰相对宗庙的忽视和对权势的看重。
C.蒋重珍心思缜密,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故为此而进言;他还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全部的忠诚,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贸然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感情用事,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3)又论禁旅①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 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读书,“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谢文洊讲学程山,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④悬策:预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C.禧教安业之     抚:抚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文凌厉雄杰    余嘉能行古道
B.易堂独古人实学为归 无成江海
C.置闸为守望 坐法华西亭
D.禧蒙被卧称疾笃,放归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再加上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保全了翠微峰,所以名遍海内。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游历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朝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2)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哲本乡,临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着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狥地。军次鹿城,城主遣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哲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建德二年,进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公》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至/狼狈遁走
B.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C.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D.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徒”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B.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以气度和真诚赢得太祖的敬重。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军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代替米,分给兵士们吃,又亲自为病患医治,受到拥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2)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逸,坠毙 逸:奔跑,狂奔   
B 吾师曩已物化 物化:事物的变化
C 既而戒马欲归   戒:戒备 
D 了不勾当家务 勾当:行当,事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相视而笑     有求死而不得者矣
B 哀请之  敬造之
C 乃述返魂之由 众乃信,居以故榻
D 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而能绝人以逃世也
7.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老僧焉往”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事之如平日 B 勿俾损坏
C 我即汝师 D 僧不自知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B 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天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C 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D 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给文段中划“   ”部分断句。(4分)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3分)
答: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