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趾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费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B.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文中“至和元年”属年号纪年。
D.每年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位“既望”,最后一天称“晦”,“正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早上。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宣成书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让他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拔姚镆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帝将他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趾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11:1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节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B.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C.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D.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 “左”的地位高。
B.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4】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8】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边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性谦退和雅,有吏材。后唐天成二年,起家榆次令,召为殿中丞,赐绯。长兴四年,改太常丞。丁内艰。晋天福初,服阕,授检校户部员外郎、北京留守判官兼侍御史。二年,拜太府少卿。上书曰:“臣闻唐太宗有言:‘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则知此官实系治乱,必须得人。今则刺史或因缘世禄,或贡奉家财,或微立军功,或但循官序。实恐抚民无术,御吏无方,以此牧民,而民受其赐鲜矣。望选能吏以苏民瘼①,用致升平。”奏入,留中不出。俄为册秦王李从严副使。
晋少帝即位,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迁给事中。会蝗灾,受命亳州括借军粮,称为平允。时与契丹失欢,河朔连兵,命光范出使修好。会契丹复南入,光范行至赵州,召还。开运元年,权知郑州,拜左散骑常侍。二年,入为枢密直学士。少帝以光范藩邸旧僚,待遇尤厚。因游宴,见光范位翰林学士下,即日拜尚书礼部侍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仍直枢密院。
周广顺初,出知陈州,迁秘书监,俄召拜御史中丞,赐袭衣、银器、缯彩、鞍勒马,复为礼部侍郎。时礼部侍郎于贡部或掌或否,光范拜官,将及秋试,乃言于执政曰:“单门偶进,何言名第。若他曹公事光范不敢辞若处文衡校阅名贤品藻优劣非下走所能。”执政曰:“公晋末为翰林、枢密直学士,勿避事也。”及期,光范辞疾不出,乃以翰林学士承旨②徐台符掌之,时论多其自知。
建隆四年,襄州节度慕容延钊征湖南,以光范权知州事,路当冲会,饷馈无阙。是冬郊祀,召还。会延钊卒,复知襄州。大军数万由陕路讨蜀,出汉上,光范复当供亿,人不知劳。尝举本镇判官李楫为殿中侍御史,后坐事除籍,光范左迁太子宾客,仍知襄州。
五年,兼桥道使,朝廷遣使督治道,常六七辈,一使所调发民皆数百人,吏缘为奸,多私取民课,所发不充数,而道益不修。光范计其工,以州卒代民,官给器用,役不淹久,人以无扰。诏书褒美。开宝四年,复判吏部铨曹。御史中丞刘温叟卒,以光范判御史台事,数月,真拜中丞。六年,以疾解铨曹任。卒,年七十三。
(选白《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有删减)
注①mò,疾苦。②翰林学士承旨:古代官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巾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兴四年,改太常丞。丁内艰丁:遭逢,碰到
B.所委者惟都督、刺史委:委屈
C.时论多其自知多:赞扬
D.尝举本镇判官李楫为殿中侍御史举:举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契丹失欢/沛公军霸上,未得项羽相见
B.少帝光范藩邸旧僚,待遇尤厚/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将及秋试,言于执政曰/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D.多私取民课,发不充数/师者,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他曹公事/光范不敢辞/若处文衡/校阋名贤/品藻优劣非下走所能
B.若他曹公事/光范不敢辞/若处文衡校/阅名贤品藻/优劣非下走所能
C.若他曹/公事光范不敢辞/若处文衡校/阅名贤/品藻优劣/非下走所能
D.若他曹/公事光范不敢辞/若处文衡/校阅名贤品藻/优劣非下走所能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光范任太府少卿时,向皇帝上书指出,当朝在选拔任用官员上存在弊端,希望选择好的官员为政。
B.边光范担任给事中一职时,遇到蝗灾,受命到亳州征粮,因为处事公平,得到百姓的赞扬。
C.晋少帝让边光范负责秋试,可边光范认为自己资历浅,声望低,坚决推辞了这项任务。
D.边光范再次掌管襄州时,数万大军准备讨蜀,他承担着为大军调集粮草的任务,尽职尽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何并字子廉,祖父以吏二千石自平舆徙平陵。并为郡吏,至大司空掾,事何武。武高其志节,举能治剧①,为长陵令,道不拾遗。
徙颍川太守,代陵阳严诩。诩本以孝行为官,谓掾吏为师友,有过辄闭阁自责,终不大言。郡中乱,王莽遣使征诩,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诩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征,不宜若此。”诩曰:“吾哀颖川士,身岂有忧哉!我以柔弱征,必选刚猛代。代到,将有僵仆者,故相吊耳。”
是时颍川钟元为尚书令,领廷尉,用事有权。弟威为郡掾,赃千金。并为太守,过辞钟廷尉,廷尉免冠为弟请减死罪一等,愿蚤就髡钳②。并曰:“罪在弟身与君,律不在太守。”元惧,驰道遣人呼弟。阳翟轻侠③赵季、李款多蓄宾客,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持吏长短,从横郡中,闻并且至,皆亡去
并下车求勇猛晓文法吏且十人,使文吏治三人狱,武吏往捕之,各有所部。敕曰:“三人非负太守,乃负王法,不得不治。钟威所犯多在赦前,驱使入函谷关,勿令污民间;不入关,乃收之。赵、李桀恶,虽远去,当得其头,以谢百姓。”钟威负其兄,止洛阳,吏格杀之。亦得赵、李他郡,持头还,并皆县头及其具狱④于市。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剧:复杂混乱的地方。②髡钳:刑罚名,剃去头发。这里泛指刑罚。③轻侠:不怕死的强盗。④具狱:罪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官属数百人为设道祖:饯送
B.有过闭阁自责辄:就
C.并为太守,辞钟廷尉过:路过
D.将有僵仆者,故相耳吊:哀悼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何并有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道不拾遗 
②代到,将有僵仆者,故相吊耳
③罪在弟身与君,律不在太守
④使文吏治三人狱,武吏往捕之,各有所部
⑤钟威负其兄,止洛阳,吏格杀之 
⑥亦得赵、李他郡,持头还,并皆县头及其具狱于市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何并,字子廉,祖籍平舆。祖父和父亲都从郡吏起家,后来都凭借郡守的身份从平舆迁移到平陵。
B.严诩本来用孝行治理颍川,认为掾史是师友。掾史一有过错,他就闭门自责。知道接任他的是何并,忧心忡忡。
C.颍川人钟元担任尚书令兼廷尉,出面为弟弟说情,请求何并将其弟弟钟威由死刑减一个等次,从轻处理,遭到了何并的严词拒绝。
D.阳翟对赵季、李款蓄养宾客不以为然,抱以轻视态度,却仗恃权势鱼肉乡里,无恶不作。
【小题4】把上述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哀颖川士,身岂有忧哉!我以柔弱征,必选刚猛代。(5分)
(2)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持吏长短,从横郡中,闻并且至,皆亡去。(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侯峤,字峻极,其先幽州人。高祖秀,为济州钜野镇游奕使,因家焉。父浦,梁开平中,以明经至棣州录事参军。峤幼好学,弱冠,以辞赋称,周相李谷延置门下。又依西京留守向拱,摄伊阳令;拱移安州,又令摄录事参军。

太平兴国初,举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通判兴州,累迁右赞善大夫。从征太原,督刍粮于河朔。迁殿中丞、通判邠州。岁满,拜监察御史、通判兴元府,进秩殿中。

熙二年代还,对便殿。太宗语有司曰:“此人朕自知其才行,勿须奏拟。”即日改左补阙、直史馆,赐绯鱼。会王师护边,乘传督河间餫道,就命知莫州。逾月,徙洪州,改起居郎。真宗在襄邸,太宗择朝士谨厚者为官属,即召入为翊善,赐金紫,加直昭文馆。真宗尹京府,命兼推官,加司封员外郎。东宫建,复兼中舍,迁工部郎中。及嗣位,拜给事中、知审刑院。数月,擢枢密院副使。

咸平二年,始建讲读之职,命峤为翰林侍读学士。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使还,采病民二十余事上之,亟诏厘革。

峤善鼓琴,好读庄、老书,淳厚谨慎,居官无过失。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素好道,留意养生,少疾。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其夕卒,年七十二。诏赠兵部尚书,赠赐外,增赐白金三百两给葬。录其子大理寺丞晟为太子中含,孙恭为奉礼郎,侄孙蔚赐同学究出身。卒后数月,毕士安为相,抚坐叹日:“使夏侯君在,吾岂先据此位!”有集十五卷。

(选自《宋史·夏侯峤传》,有改动)

注①餫:运粮赠送。②期(fèng)赐:因助办丧事而赐子财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B.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C.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D.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明经,即明习经学。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确定等第而得官,是古代选拔官员的科目。
B.解褐,与“释褐”同义,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指粗布短衣,是古时贫穷或地位卑贱的人的穿着。
C.起居郎,古代官职。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事情大小,还是善行劣迹,都要统统记录,以供皇上本人查阅。
D.学士,先指在校的读书人,后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文中与“孟学士之词宗”的“学士”都是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夏侯峤才能优异,颇受太宗认可。他曾跟随宋太宗出征太原,负责督办粮草,后又得宋太宗赏识,未经上奏拟议,就改任官职。
B.夏侯峤体察民情,解决百姓难题。在江浙发生饥荒时,他去视察,做了很多利民的好事,回来后将采集的民事上报,得到采纳。
C.夏侯峤恩遇优渥,得到众多赏赐。在他突发疾病去世后,宋真宗不仅追赠封号,还赐予很多财物,甚至连他的亲人也得到恩赐。
D.夏侯峤为官谨慎赢得同行敬重。夏侯峤喜好老庄,热衷道法,因此他为政期间没有任何过错。死后,他的同行慨叹,自愧不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
(2)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①圯上:桥上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二)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具食。信亦知意,怒,竟绝去。信钓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谓良曰 顾:回头看
B.旦日视其书 旦日:天亮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假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具食    乃装遣荆轲
B.乃得复见将军此 信钓城下
C.信亦知意    吾还也
D.父足受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能忍辱为老人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人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大丈夫的尊严。
D.韩信受辱时,众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