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肃宗为忠王,帝使与游。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上与论兵,应对蜂起,帝器之。试守代州别驾,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由是召还。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
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乱,请忠嗣助役,因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帝怒,汉阳太守,,年四十五。后哥舒翰引兵攻石堡,拔之,死亡略尽,如忠嗣言,故当世号为名将。
初,在朔方,至互市,辄高偿马直,诸蕃争来市,故蕃马浸少,唐军精。迄天宝末,益滋息。
曰: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道哉!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
【小题1】对文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贬,即贬官。古代对官员的升降有其特定的称呼,表示升职的有“授”“拜”、“除”等,表示降职的有“贬”“谪”“左迁”“黜”等。
B.卒:古代称天子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称士死为“不禄”,称百姓死为“死”,称刑徒死为“崩殂”。
C.天宝,是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的实行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D.赞: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这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一样的。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B.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C.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D.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年纪稍大,雄毅寡言,有武略,深得皇帝器重。担任代州别驾时,多次率领轻骑兵出塞,忠王担心他作战勇猛过早失去他,建议皇帝将其召回。
B.对于攻打石堡城,王忠嗣有所顾虑,向皇帝建言等时机成熟再来夺取。皇帝不听劝谏,下诏书让王忠嗣协助董延光攻城,这使得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
C.安禄山在雄武筑城,扼守飞狐要塞,阴谋叛乱,王忠嗣识破其阴谋,多次上书说安禄山将叛乱,招致李林甫的嫉恨,因此,借机诬告王忠嗣。
D.王忠嗣有勇有谋,但由于受奸人陷害,最终死于被贬之地。史家评论说:“自古忠臣贤良,大多善于治国,却不善于保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6 10:5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 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能文  予作文以记之
B.称为“羊岱”,不名也 句读不知
C.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枝枝相交通
D.汝宜吾此意 默而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B.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C.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D.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小题3】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每空不超过6字。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贬夷陵令坐: 判罪,定罪
B.俾修《唐书》俾: 使
C.画地学书书: 读书
D.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第: 只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B.表官职升降任免调动常用的词语有“迁、贬、徙、黜、左迁、出”等。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翰林学士”。贬:降低官职。如“坐贬夷陵令”。黜:废掉官职。如:“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左迁知制诰”。
C.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D.四夷: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小题4】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
① 贻书责之 ②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③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④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⑤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⑥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因直言而遭不幸。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而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欧阳修写书信指责高若讷,而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书信呈给皇上,以致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B.欧阳修不怕朋党之争。欧阳修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提出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C.欧阳修深得皇帝器重。当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还请欧阳修越职给自己进言。
D.欧阳修屡遭邪党迫害。因欧阳修力挺杜衍等人,奸邪党人借欧阳修外甥女入狱之事网罗欧阳修的罪名,后又担心欧阳修被复用,便一再陷害他。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停止了群怨,让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
【小题6】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2)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监博士。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认为他能堪重任。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①,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亭,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上柱国蔡赐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②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视日:搞占卜望日的迷信活动的人。②颛:专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刑其长吏     刑:惩罚
B.止次曹阳二三月 次:驻扎
C.趣赵兵亟入关   趣:通“促”,催促
D.自辩数,乃置   置:安排,安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王赵,非楚意也
A.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齐彭殇为妄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B.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C.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D.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天下受尽秦国严苛统治的郡县百姓都纷纷起事,惩治当地官员,来响应陈胜,足见当时秦国统治确实不得民心,政失天下。
B.周文,是陈地贤人,曾经跟随春申君做事,后来被章邯率领的由骊山修墓的徒役和奴隶组成的军队所败,最后兵败自杀。
C.陈王在得知武臣称赵王后非常愤怒,就把武臣的家属抓起来准备杀掉,后来听了上柱国蔡赐的建议,派人祝贺武臣称王,把家属归还给武臣。
D.文章最后分析了陈胜兵败的原因,主要是:滥杀故人,失掉民心;轻信小人,使众将不再依附于他;最后众叛亲离,起义失败。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
(2)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3)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伴去秦,厚币委质事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