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①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②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B.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C.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D.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
B.“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C.“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D.“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
C.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2)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6 10:0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后平反,谥为忠毅。②诇(xiòng):刺探。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中书舍人  (2)长兄光霁累死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1)“谋代输,缓其狱”中“输”解释为( )
A.罚役   B.缴纳   C.报效   D.传达
(2)“都御史周应秋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中“趣”解释为( )
A.意向   B.通“促”,督促   C.使人感到愉快   D.驱赶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阉人愤而去 会日暮,吏人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
B.系其群从十四人   其李将军之谓也
C.母以哭子死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D.有解之者,乃免   平旦,李广奈归大军
【小题4】把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小题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属于对“左光斗”进行侧面描写的一项是( )。
A.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B.缇骑亦为雪涕
C.诸生争应之
D.诛人家族尽破
【小题6】请根据前三段内容,概括左光斗的事迹和能力、品质。完成下题:
事迹:(1)查处假官 品质、能力:________
事迹:(2)_________ 品质、能力:精通政务
事迹:(3)_________ 品质、能力:大公无私
事迹:(4)_________ 品质、能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朗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符推择为史又不能治生商赏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衷王孙而进,岂望报乎!”

淮朗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数:多次
B.食时信往,不为食   具:餐具,食物器皿
C.大丈夫不能自 食:喂养,养活
D.于是信视之  孰:仔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生活困窘。他年轻时既穷又懒,不爱下地劳动,经常跑到下乡南昌亭长家去蹭饭。
B.韩信也讲自尊。亭长妻子不给韩信准备饭食,韩信一怒而去,再也没去过亭长家。
C.韩信懂感恩。漂母拿饭给韩信吃,韩信很感激,说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对方,结果被对方以责备的语气教育,
D.韩信能屈能伸。胯下受辱的故事,说明淮阴侯韩信年轻时就知道大丈夫要懂得隐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②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①,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之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③。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侯方域 《壮梅堂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玉茗堂四传奇:即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茗堂是汤显祖书斋名。②论城旦:被定罪判刑。城旦,古代刑罚名,指徒刑或流放。③《琵琶词》:即高明《琵琶记》,蔡伯喈与赵五娘故事,系据宋元间民间传说而作成,附会为东汉蔡邕字伯喈,汉献帝时,董卓擅权,征蔡邕为侍中,再拜中郎将,封高阳侯。王允诛董卓,独蔡邕哭之,坐董卓党下狱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不轻也发:演唱
B.而自歌以之偿:偿还
C.不减中郎将雅:甚
D.今乃其金而赴之利:意动用法,贪图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A.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B.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C.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D.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小题3】以下句子,全部表明了李香不凡识见的一组是( )
①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
②贞丽有侠气,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
③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④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⑤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⑥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②③④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香虽出身低微,是个被人歧视的“小人物”,但她却能辨别是非,明察贤恶,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尚的品格。
B.《李姬传》里,李香与阮大铖、田仰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认识到,“卑贱者”高洁坚贞,而“高贵者”卑鄙无耻。
C.《李姬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从“定情”到“分别”,再到“别后”,三个阶段,紧密相连,层层推进,步步发展,融成有机整体。这就使得李香性格的刻画,越来越深化。
D.《李姬传》行文简洁,词采斐然,绘声绘色,娓娓动听。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有可取之处,可算是清初散文代表作之一。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
②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也。少好经书。家富给,而遵恭俭,恶衣服。

及光武破王寻等,还过颊阳,遵以县吏数进见,光武爱其容仪,署为门下史。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收遵。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光武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涿郡太守张丰执使者举兵反,自称无上大将军,与彭宠连兵。四年,遵与朱祜及建威大将军耿介、骁骑将军刘喜俱击之。遵兵先至,急攻丰,丰功曹孟宏执丰降。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既执当斩,犹曰:“肘石有玉玺。”遵为椎破之,丰乃知被诈,仰天叹曰:“当死无所恨!”诸将皆引还,遵受诏留屯良乡拒彭宠。因遣护军傅玄袭击宠将李豪于潞,大破之,斩首千余级。相拒岁余,数挫其锋,党与多降者。及宠死,遵进定其地。

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裤,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悼之尤甚。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丧礼成,复亲祠以太牢,如宣帝临霍光故事。诏大长秋、谒者、河南尹护丧事,大司农给费。至葬,车驾复临,赠以将军、侯印绶,朱轮容车,介士军陈送葬,谥曰成侯。葬,车驾复临其坟,存见夫人室家。其后会朝,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遵之见思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祭遵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为门下史    署:提拔
B.丰功曹孟宏执丰降 执:逮捕
C.愍悼之尤甚    愍:怜悯
D.既葬,车驾复临其坟    既:在……之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
B.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
C.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
D.遵丧至河南/县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还/幸城门过/其车骑涕泣不能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遵家境很好,但是他为人恭顺俭朴,厌恶穿华丽的衣服。
B.祭遵杀了刘秀身边的童仆,因人说情没有获罪,但刘秀告诫他人出事要躲着祭遵。
C.张丰因听信自己能当天子的话而造反,到被捕临杀前才知道是受人欺骗。
D.祭遵死后,刘秀亲自用太牢祭祀他,像汉宣帝祭祀霍光一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ロ夌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ロ夌,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
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
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都是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ロ夌,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酋令ロ夌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
(2)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