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瓛,字子硅,沛郡相人。年五岁,闻舅孔熙先读《管宁传》,欣然欲读,舅更为说之,精意听受,曰:“此可及也。”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怡然自乐,习业不废。聚徒教授,常有数十。
齐高帝践阼,召瓛入华林园谈语,问以政道。答曰:“政在《孝经》。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又谓瓛曰:“吾应天革命,物议以为何如?”瓛曰:“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及出,帝谓司徒褚彦回曰:“方直乃尔。学士故自过人。”
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记室,瓛与张融、王思远书曰:“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量己审分,不敢期荣,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裳容发,有足骇者。吾庶欲从九九之遗迹,可得奉温清,展私计,志在此耳。”除步兵校尉,不拜。
瓛姿状纤小,儒业冠于当时,都下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当世推其大儒,以比古之曹、郑。性谦率,不以高名自居,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呼为青溪焉。
竟陵王子良亲往修谒。七年,表武帝为瓛立馆,以杨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瓛曰:“此华宇岂吾宅邪?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未及徙居,遇疾。及卒,门人受学者并吊服临送。
瓛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渍指为烂。母孔氏甚严明,谓亲戚曰:“阿称便是今世曾子。”称,瓛小名也。及居母忧,住墓下不出庐,足为之屈,杖不能起。
梁武帝少时尝伏膺,及天监元年下诏为瓛立碑,谥曰贞简先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瓛,音huán。②九九之遗迹:相传伏羲画八卦“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九九之遗迹”即阴阳律数之学。③曹、郑:曹褒、郑玄,东汉大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B.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C.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D.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贵游” 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如《周礼·地官·师氏》:“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C.“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D.“伏膺”一词既可指倾心,钦慕;亦可指从学,师事。宋代沈辽《赠清道》诗:“当时二子最名盛,至今学者皆伏膺。”即是“钦慕”之意,本文中即是“从学,师事”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瓛笃志好学,安贫乐道。幼时听到舅舅读书,他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成年后虽身居陋室,仍能不改其乐,坚持钻研学问。
B.刘瓛方正直率,不求仕进。齐高帝向他咨询为政之道,他直言不讳,提出忠告,令齐高帝赞叹不已;他一生多次被征召做官,但多次拒绝就任。
C.刘瓛学识渊博,谦逊低调。他儒学精深,冠绝当时,但从不以崇高的名声自居;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自己聚徒讲学时,则甘居陋室。
D.刘瓛至诚至孝,异于常人。他经年为生病的祖母敷药,以至于手指溃烂;他为母亲守丧时,足不出庐,腿脚因而行动不便,扶杖都不能站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
(2)量己审分,不敢期荣,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裳容发,有足骇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08 02:5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大黄射其将,杀数人,胡虏益。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故徙前将军广。广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注释)①大将军青:指卫青。②食其:指赵食(yì)其(jī)。③悛悛(xún):敦厚笃实的样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将   裨:副的
B.胡虏益 解:和解
C.以为李广老,数奇 数奇:命数不好
D.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复杂不顺的过程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避数岁   广将兵
B.虽子孙他人学者   广乃使子敢往驰之
C.士此爱乐为用   广身自大黄射其裨将
D.胡虏易耳   广结发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李广)因为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B.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他们,箭如雨一样落下
C.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军队的向导阵亡了,又有人迷失了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
D.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小题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诗句说明李广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后人对李广景慕之情。结合本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析李将军令人敬佩爱戴的原因。
【小题5】用斜线(/)给文末画曲线的部分断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亡友云林倪瓒,字元镇,元处士也。处士之志业,未及展于时,而有可以传于世,诵其诗知其为处士而已。处士之诗,不求工而自理致,冲浃萧散,尤负气节,与虞、范1诸先辈埒。

按倪之先,汉御史宽之裔也。建炎初,五世祖益挈其家渡江而南,至常州无锡,侨梅里之祗陀,爱其地胜俗淳,遂定居焉,厥后族属浸盛,赀雄于乡,高祖伋、曾大父淞,皆厚德长者:隐而弗糨;大父椿,父炳,勤于治生,不坠而益隆。

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交,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周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亹亹2不倦。好客之名,闻于四方。

所居有阁,名清閟,幽迥绝尘,中有书数千卷,悉手所较定,鼎彝名琴,陈列左右,松桂兰竹,香菊之属,敷纡繚绕,而其外则乔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客至辄笑语留连,竟夕乃已。平生无他好玩,惟嗜蓄古法书名画,持以售者,归其直累百金,无所靳。

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曒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

洪武甲寅十一月十一日甲子以疾卒,享年七十有四。余辱游于处士甚久,今年秋仲留诗为别,而孰知遂成永诀乎?余少处士七岁而将衰,行将与草木俱腐。虽然,讵可漠然忘言乎?辄举其概为墓志铭,聊以纾吾哀云耳。

(选自周南老《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注释:1虞、范,元代文学家虞集、范梈的合称,他们与杨载、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2 亹(wěi)盛,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釆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B.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C.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D.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叫以作为楷模的范木。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倪瓒的处士志向和行迹,虽未在当时得以充分展露,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可以传世的依据,他的诗就传达了他的处士志向。
B.倪瓒官宦世家,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他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无意仕途富贵,醉心退隐逍遥、诗文书画中。
C.倪瓒善于谈辩,有好客之名。有朋友到他家来,他们谈笑欢洽,甚至可以通宵不止。但他品节清高,不谄媚于达官贵人。
D.本文以叙事为主,风格闲散平淡,与主人公倪瓒的性格颇为相似,文章又淡中有真,表现出作者对亡友倪瓒的深切怀念。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
(2)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曒然不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列小题。
赵子潚字清卿,七岁而孤。家贫力学。登宣和中进士第。调真州刑曹掾,与守争狱事,解官去。改衢州推官。胡唐老奇其才,任之。属时多故,子潚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累官吏部郎中,求补外,迁户部郎中,总领江、淮军马钱粮。诸司馈礼,月以千缗,悉归之公帑。除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朝廷遣人检沙田芦场,欲概增租额,子潚以承买异冒占,力止之。时议者言:田之并太湖者被水患,宜分道诸浦注之江。诏子潚往案视。还言:“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从之。明州守赵善继治郡残酷,子潚率诸监司劾罢之。除直敷文阁、知临安府,吏不能欺,禁权家僦人子女为仆妾者。诏权户部侍郎,升敷文阁待制,复知临安府。调三衙卒修筑都城,不扰而办。金主亮渝盟,子潚献助军一十五万钱,特迁一秩。帝幸建康,充行宫留守参谋官。扈跸还,复知临安府。金人来议和,子潚谓事情叵测,宜以军礼待之。孝宗嗣位,志图恢复,子潚练兵,习为“鹅鹳鱼丽阵”,上观于便殿,嘉之,赐金带。擢敷文阁直学士,移知明州、沿海制置使。台谏王十朋、王大宝抗疏留之,帝曰:“朕委以防海,行召还矣。”初,海寇以赂通郡胥吏,吏反为之用,匿其踪迹,贼遂大炽,商舶不通。子潚以礼延土豪,俾率郡胥分道入海,告之曰:“用命者有厚赏,不则杀无贷。”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升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岁饥,告籴旁郡,米价顿平,民赖以济,进龙图阁学士,移知泉州。乾道二年卒于官,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赵子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B.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C.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D.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后世以郎中为各部要职。
B.宋朝时,府的地方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一般总领一个州的军政事务,有时会兼领其他的官职。
C.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称作“扈跸”,而驻跸则指官员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
D.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子潚刚直敢言,不畏权贵。入仕不久,他就与真州守争论案件审理问题,并因此辞职而去;后来明州守赵普继治郡残暴,他率众弹劾了他。
B.赵子潚心系百姓,体恤民情。朝廷想增加沙田芦场的承租费用,他据理力争,加以阻止;福州发生饥荒,他多方筹款平抑米价,百姓得以保全。
C.赵子潚处事谨慎,重视军事。金人前来议和,他认为应当用军营的礼节来接待,以防意外;孝宗继位,他排练并献上阵法,受到皇帝嘉奖。
D.赵子潚为官清廉,明于吏治。他总领江淮军马钱粮时,将所得馈赠全部上交国库;他看到明州官吏接受海盗贿赂相互勾结,就严明赏罚制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时多故,子潚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
(2)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晋,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却。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惟恭结大将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注) ①排笮:排挤。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
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B.唐初设翰林院,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
C.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
D.“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
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
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
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
(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念父之鳏且疾,七年不调,跬步不忍离左右。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
金主亮修汴,已有南侵意。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允文上疏言:“金必败盟,愿诏大臣豫思备御。”时三十年正月也。十月,借工部尚书充贺正使,允文见运粮造舟者多,辞归,亮曰:“我将看花洛阳。”允文还,奏所见及亮语,申言淮、海之备。
九月,金主命李通为大都督,造浮梁于淮水上。金主自将,兵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十月,自涡口渡淮。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这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士殊死战。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以捷闻,犒将士。丁丑,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乙未,亮为其下所杀。
御史萧之敏劾允文,上过德寿宫,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且书扇制诗以留之。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如归以辟言路。上谓其言宽厚。淳熙元年薨。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亮:金主完颜亮。②③显忠、权:李显忠和王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B.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C.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D.王纶还言/敌恭顺和好汤思退/再拜贺/置边备不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是遭逢、遇到之意,“忧”,居丧也,丁忧指遭逢居丧,丁母忧即母丧守孝。
B.工部为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工程营造、工匠、水利、屯田、交通等事务。
C.古代用十二天干配十地支按顺序组成60个单位来纪年纪月纪日,此处壬申乃纪日。
D.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国君祭之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人以社稷来指称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允文事亲至孝。遭母忧哀毁骨立;顾念老父孤身一人且身有疾病,一直陪侍身边,置功名于不顾,父亲死后,才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
B.虞允文见微知著。他出使金朝,看到金人大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便预知金人即将南侵,立即上奏皇上,再次强调必须加强防御力量。
C.虞允文勇于担当。面对危及国家的严重局势,他挺身而出,不等受命,主动担当,鼓舞率领将士,精心谋划指挥,以少胜多,取得大捷。
D.虞允文宽厚善良。萧之敏上书弹劾虞允文,皇上要求大臣把萧之敏罢官赶走,虞允文不计前嫌,认为萧之敏品行端正,请求皇上召回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
(2)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如归以辟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