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延明,敦煌人也。年十四,就博士郭瑀。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瑀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延明。遂别设一席,谓弟子曰:“吾有一女,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延明遂奋衣坐,神志湛然曰:“延明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延明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
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延明时侍侧,请代其事。王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遇,何异孔明之会玄德。”迁抚夷护军,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昭王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延明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延明何人斯,敢不如此。”延明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行于世。
蒙逊平酒泉,拜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沈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学徒数百,月致羊酒。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称,每巾衣而入。太武平凉州,士庶东迁,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延明时老矣,在姑臧岁余,思乡而返,至凉州西四百里韭谷窟,疾卒。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奏:延明河右硕儒,今子孙沉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于是除其一子为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故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延明,著业凉城,遗文在兹。如或愆衅,当蒙数世之宥。况乃维祖逮孙,相去未远,而令久沦皂隶,不获收异,儒学之士,所为窃叹。乞敕尚书,推检所属,甄免碎役,敦化厉俗。”诏曰:“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河西人以为荣。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
注:①牧犍:即沮渠牧犍,十六国时期北凉君主。
②姑臧:地名,曾为北凉国都。
③皂隶:差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博士郭瑀  就:受学。
B.每巾衣而入  每:经常
C.孔圣称焉    称:符合
D.敦化厉俗    厉:勉励
【小题2】下列各项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心于延明  不拘
B.以烛继昼    不赂者赂者丧
C.思乡而返    吾尝终日思矣
D.当蒙数世宥 穷山高而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延明是郭瑀的弟子之一,他得到了郭瑀女儿的芳心暗许,而郭瑀也有意成全,专门设席,最终成就了二人的婚事。
B.刘延明在侍奉凉武昭王时,一边忙于处理繁忙的政务,一边不辞辛苦注记篇籍,有多部著述及注本流行于世。
C.刘延明受到了北凉国主牧犍的尊敬,他被尊为国师,牧犍要求所有官员都听其教诲;当时,还有索敞、阴兴给延明做助教,他们皆擅长文学。
D.刘延明的一个儿子得以出任郢州云阳令,与太保李冲的上奏有关,而太保崔光也上奏建议优待刘延明的后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王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葺
(2)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5】李冲称刘延明“河右硕儒”,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2 02:4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执中传
陈执中,宇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宇,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上《复古要道》三篇,真宗异而召之。帝属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翌日,帝以他疏示辅臣,皆赞曰“善”。帝指其袖中曰:“又有善于此者。”出之,乃《演要》也。因召对便殿,劳问久之,擢右正言。逾月,遂立皇太子。
明道中,安抚京东,进天章阁待制。使还,知应天府,徙江宁府、扬州,再迁工部郎中,改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元昊寇延州,手诏咨访辅臣攻守方略,执中既上对,退,复奏疏曰:“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辛障延安几至不保。此盖范雍纳诡说,失于戒严;刘平轻躁,丧其所部。上下纷攘,远近震骇。自金明李士彬族破,而并边篱落皆大坏。塞门、金明相距二百里,宣列修三城,城屯兵千人,益募弓箭手。寇大至则退保,小至则出斗。选阁门祗候以上为寨主、都监,以诸司使为卢关一路都巡检,以兵二千属之,使为三砦之援。熟羌居汉地久者,委边臣拊存之;反覆者,破遂之,至于新拊黠羌,如泾原康奴、灭臧、大虫族,久居内地,常有叛心,不肆剪除,恐终为患。今军须之出,民已愁叹,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陕西地险,非如河北,惟泾州、镇戎军势稍平易,若不责外守而劳内营,非策之上也。宜修并边城池,其次如延州之廊、同,环庆之邪、宁,不过五七处,量为营葺,则科率减、民力苏矣。今贼势方张,宜静守以骄其志,蓄锐以挫其锋,增土兵以备守御,省骑卒以减转饷,然后徐议荡平,改张节度,更须主张,将臣横议不入,则忠臣尽节而捐躯矣。”
与夏竦同知永兴军,议边事多异同,诏令互出巡边,乃屯泾州,令诸部曰: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表解兵柄,以为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宜属四路各保疆图。朝议善之,就知陕州,复徙青州。于是请城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诏不许。执中不奉诏,卒城之。
皇祐初,以足疾辞位,自陈不愿为使相、大学士。拜集庆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河决商胡,走大名,程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执中乘年丰调丁夫增筑二十里,以,障橫溃。以吏部尚书复拜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每朝退,闭中书东便门,以防漏泄。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权势所引者,皆奏罢之,内外为之肃然。
以疾赐告,就第拜司徒、岐国公致仕,卒,赠太师兼侍中.诏谥曰恭。帝篆其墓碑曰“褒忠之碑”。
【小题1】对下列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盲/悦守臣/-旦连犯/亭降 延安/几至不保。
B.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亭障/延安几至不保。
C.元吳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旦连犯/亭障延安/几至不保。
D.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亭障 /延安几至不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建储,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帝制:为了保证帝位的顺利传承,按惯例 皇帝一般生前都要立储,不用别人建议。
B.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进行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的称号。
C.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的是吏部,主管军务的是兵部。
D.“拜”“除”和“擢”“迁”“徙”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拜”是授予官职,“擢”是对官员进行提拔,“迁”“左迁”是升职,“徙”是职务变动。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执中有远见卓识,在皇帝年龄大有病的情况下,所有的大臣都不敢议论 早立太子,只有陈执中上《演耍》三篇,认为要早定天下根本,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也因此升了官。
B.陈执中认为对居住在汉地的羌族,应区分对待,对那些长久居住的,要委托边臣安抚他们:对那些反覆无常的,要打败驱逐他们,而对那些刚刚归附的有叛乱之心的黠羌,要尽加剪除,以绝后患。
C.黄河从商胡一带决口,冲向大名府,陈执中想建造堤岸阻挡洪水,尽管遇到丰年,但事情也没有办成。
D.陈执中办事公道,对那些权贵引荐的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统统上奏罢免,朝廷内外为之肃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 。
(2)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B.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C.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D.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小题2】对下列加点横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舍市傍     去:离开。
B.君子谓孟母善以渐 化:教化。
C.既学而归,孟母方 绩:纺织。
D.宁能其夫子   衣:衣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2)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沐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 。年十七,从英征而番,义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金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贼困甚。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宁远酋刀拜烂依交趾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来奔。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幹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春帅五百骑救之。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乘胜击崆峒寨,亦溃。前后降者七万人。将士欲屠之,春不可。 幹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未发而春卒,年三十六。谥惠襄。
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开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沐春传》)
(注)①沐英,太祖朱元璋养子。②越嶲(xī),郡名,治所在邛都,管辖云南、四川等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B.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C.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D.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即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姻娅,亲家和连襟,婿父称姻,两婿互称曰娅。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C.谥,是我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义的一种称号。
D.祠,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先、先贤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堂。祠在文中就是庙堂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沐春勇当先锋,因功受任。他跟从沐英征讨西番、云南,平定江西贼寇,总是冲锋在前。他因次又一次立下战功,而被授任为后军都督府佥事。
B.沐春很有谋略,克敌制胜。阿资叛乱,沐春分析敌情,提出具体降敌措施;在路旁埋伏精兵,用羸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
C.沐春面对降敌,宽大为怀。他在几次战斗中,致使敌兵溃败逃跑,先后投降的有七万人。面对众多投降的敌人,将士们要杀掉他们,他却不同意。
D.沐春大兴农田,赢得民心。他在家乡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河灌溉干涸农田几万亩,使五千多户农户恢复生产。他死后,这些农户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
(2)阿资亡山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调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
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师次鄯州,议所向。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王麴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如焚,行贾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进营柳谷,候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智盛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
初,君集配没罪人不以闻,又私取珍宝、妇女,将士因亦盗入,不能制。及还京师,有司劾之,诏君集诣狱簿对。君集自恃有功,以它罪被系,居怏怏不平。皇太子承乾数有过,虑废,知君集犯望,因其婿贺兰楚石为千牛,私引君集入,问自安计。君集举手谓曰:“此手当为殿下用之。”又遣楚石语承乾曰:“魏王得爱,陛下若有诏召,愿毋轻入。”承乾纳之。
承乾事觉,捕君集下狱。帝自临问,曰:“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君集辞穷不能对。帝语群臣曰:“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其许我乎?”君臣皆曰:“君集罪大逆不道,请论如法。”帝乃谓曰:“与公诀矣,今而后,徒见公遗像已!”因泣下,遂斩之,籍其家。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靖然其计,简锐士 简:挑选
B.君集配没罪人不以闻 闻:听说,知闻
C.诏君集诣狱簿对   簿对:受审问
D.君集辞穷不能对   辞穷:因理亏而无话可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为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有此称,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B.兵部,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袭位,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尊位。整个封建时代,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均可父子相承。
D.刻石,指古代皇帝或大臣为纪念某重大功业而刻立碑碣,又称勒石。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即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后勒石纪功的典故。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候君集少年时便在秦王李世民幕府做事,跟随其征战立下功劳。后来,在参与谋划诛除隐太子时尤为得力,李世民对其封赏有加。
B.侯君集很有军事才能,在征讨吐谷浑的时候正确地分析形势,向李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带精兵深入追敌,最终克敌制胜。
C.侯君集恃功违法,被治罪后怏怏不乐,太子李承乾趁机拉拢他,侯君集表示愿为太子效力,并为太子出谋划策。
D.太子谋反事败,侯君集被捕入狱,太宗亲自审问,虽感念他的功劳,但仍挥泪将其处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2)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其许我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觊之,字伟仁,吴吴人也。谢晦为荆州,为南蛮功曹。晦爱其雅素,深相知待。时大将军彭城王义康秉权,殷、刘之隙已著,觊之不欲与殷景仁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后义康徙废,朝廷多以异同受祸。复为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绩修,莫能尚也。孝建元年,出为义阳王昶东中郎长史。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幸臣戴法兴权倾人主,而觊之未尝降意。或嫌其风节过峻,觊之曰:“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时沛郡相县唐赐,比村朱起母彭家饮酒还,因得病。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故前法不能决三公郎刘勰议:“赐妻痛往遵言,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觊之议曰:“法移路尸,犹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诏如觊之议。子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责,觊之每禁之,不能止。及后为吴郡,诱绰曰:“我常不许汝出责,定思贫薄亦不可居。民间与汝交关有几许不尽,及我在郡,为汝督之。凡诸券书皆何在?”绰大喜,悉出诸文券与觊之,觊之悉焚,宣语远近:“负三郎责,皆不须还。”太宗泰始初,四方同反,觊之家寻阳,寻阳王子房加以位号,觊之曰“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况年且八十,残生无几,不敢闻命。”孔觊等不能夺。太宗甚嘉之。三年卒,时年七十六。追赠镇军将军,常侍、刺史如故。谥曰简子。

选自《宋书·顾凯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B.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C.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D.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是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郡的长官称“守”,秦设天下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B.南蛮是先秦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与东夷、西戎、北狄合称四夷。
C.海内和九州、神州、赤县、瀚海等同为中国别称,源于我国疆土四面环海之说。
D.追赠指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是给予死者及其亲属的特殊荣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觊之富有远见。刘义康当权,他借口脚病辞官归家,家人不理解其做法。等刘义康免官流放,他因未卷入殷刘二人的纷争,得以脱身。
B.顾觊之治政有方。山阴县一向难以治理,与前后在此任职的官员相比,他更善于化繁为简,以至山阴县政治清明,其治理效果无人能及。
C.顾觊之不畏权贵。幸臣戴法兴权倾朝野,而顾觊之宁愿放弃前程也从不降低身份,屈心以从,以致戴法兴嫌弃厌恶他风骨节操过于刚直言。
D.顾觊之严于教子。他对儿子放债的行为十分不满,多次劝阻,而顾绰总是不听。于是他以智骗取了儿子的信任,火烧了债券,恩泽乡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
(2)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况年且八十,敢闻命。
【小题5】针对唐赐妻儿的做法,文中刘勰和顾觊之观点不同,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