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沐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 。年十七,从英征而番,义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金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入,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贼困甚。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宁远酋刀拜烂依交趾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来奔。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幹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春帅五百骑救之。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乘胜击崆峒寨,亦溃。前后降者七万人。将士欲屠之,春不可。 幹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未发而春卒,年三十六。谥惠襄。
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开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沐春传》)
(注)①沐英,太祖朱元璋养子。②越嶲(xī),郡名,治所在邛都,管辖云南、四川等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B.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C.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D.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即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姻娅,亲家和连襟,婿父称姻,两婿互称曰娅。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C.谥,是我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义的一种称号。
D.祠,封建制度下供奉鬼神、祖先、先贤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堂。祠在文中就是庙堂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沐春勇当先锋,因功受任。他跟从沐英征讨西番、云南,平定江西贼寇,总是冲锋在前。他因次又一次立下战功,而被授任为后军都督府佥事。
B.沐春很有谋略,克敌制胜。阿资叛乱,沐春分析敌情,提出具体降敌措施;在路旁埋伏精兵,用羸弱士卒引诱贼兵,然后挥军攻击,大败贼兵。
C.沐春面对降敌,宽大为怀。他在几次战斗中,致使敌兵溃败逃跑,先后投降的有七万人。面对众多投降的敌人,将士们要杀掉他们,他却不同意。
D.沐春大兴农田,赢得民心。他在家乡开辟田地三十多万亩,挖河灌溉干涸农田几万亩,使五千多户农户恢复生产。他死后,这些农户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
(2)阿资亡山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调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9 08:1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淅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卒官,谥曰平。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辈皆共推伏 推:推崇
B.迟明,迥方觉 迟明:黎明
C.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 望:希望
D.上欢然曰:“公爱我者。”  爱:关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龆龀”,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总角、豆蔻等。
B.“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C.“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为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国子博士就是在国子监里工作的高级教员。六国时就有博士,后世多因之。
D.受禅又称“禅让制”,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尚希精通学业。就读太学时专心精研,获同学佩服;讲论《孝经》,词旨可观,得太祖赏识。
B.杨尚希对政治敏感,行事果断。为宣帝发丧期间,发现尉迥异常,断定他会谋反,于是连夜逃离相州。
C.杨尚希能洞察时弊,积极进言。他认为当时天下州郡过多,有冗费冗员现象,应当仿效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
D.杨尚希有足疾,蒲州美酒利于养病,皇帝将他调出京城担任蒲州刺史。可见皇帝对他关爱有加。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
(2)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记》司马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B.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D.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后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B.《史记》全书包括十二世家、三十本纪、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C.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江东”指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基本上呈南北走向,隋唐以来,习惯称此段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后逃至东城,居然还能斩将刈旗,令人佩服。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节选自《宋史-道学传》)
(注)①指的是周敦颐的老家营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B.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C.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D.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图阁是北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龙图阁学士名义上为皇帝入侍从,并备作顾问。
B.“移”表示官员官职平级调动。在特定语境下可表示升职或降职,周敦颐由参军调任为县令,属于平调。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还有:“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领”表示低级兼任高级官职。
C.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
D.文中的手版又称朝版或朝笏,以玉、象牙或竹制成,古代大臣上朝双手执笏以记君命,也可将上奏之事记上备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顾很有吏才。担任分宁主簿时,面对一件拖了好久不能判决的疑案,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深得群众信赖。
B.周敦顾政绩显著。担任南昌具令时,百姓十分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不仅担忧被县令判罪,而且又以污政治清廉为耻辱。
C.周敦颐对个人荣辱淡然视之。部使者赵拄受谮言迷惑对他很严厉,他处之泰然。后来二人共事,赵抃才了解了他。
D.周敦颐的品行高洁。黄庭坚非常推崇,说他人品高尚、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睛空中的月,说他著作意义重大,明天地根源,究万物终始,对学者大有功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
(2)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 ①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不与:不在其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B.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C.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D.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指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B.“齐”指齐国,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
C.“甲兵”指披坚执锐的士卒,在我国及他国历史上均有出现。也用作军事的代称。文中指的是前者。
D.“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他为保卫祖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出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擅长游说的才能。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作乱的阴谋才容易实现,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小题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3)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B.次进   以:按照
C.前为曰 谢:感谢
D.惶急不知所为    卒:突然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了荆轲勇敢的句子是( )
A.秦武阳色变振恐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小题3】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