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子伉代侯。
大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斜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B.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C.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D.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常屏蔽之 屏:像屏风一样    
B.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C.益食八百户 益:增加  
D.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入:进去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7 02:08: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少孤,母程抚之成立。家中落,岁凶,粥或不给,不令人知。母曰:“吾非耻贫,耻言贫,疑有求于人也。”力学,困诸生十年,始举于乡。成乾隆五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嘉庆元年,直上书房。母忧归,服阕,补原官。廷珍学有根底,初为祭酒,以师道自居,教学者立言以义法,力戒摹拟剽窃之习。及官学政,为学约五则以训士:曰辨涂,曰端本,曰敬业,曰裁伪,曰自立。与士语,谆谆如父兄之于子弟。嘉庆十六年,授礼部侍郎。复直上书房,侍宣宗学。道光三年,宣宗释奠文庙礼成,诏曰:“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加太子太保。子报原,以员外郎即补用,示崇儒重道之意。”四年,南河高堰溃决阻运,上以廷珍生长淮、扬,命偕尚书文孚往勘,劾河督张文浩、总督孙玉庭,谴黜有差。疏筹修濬事宜,交河督办理。七年,卒,上震悼,优诏赐恤,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命大阿哥赐奠,赐银千两治丧,谥文端。江苏请祀乡贤,特诏允之。廷珍风裁严峻,立朝无所亲附。出入内廷,同僚见之,莫不肃然。大学士阮元服其多闻渊博,劝著书,廷珍曰:“六经之奥,昔人先我言之,便何以长语相溷?读书所以析义,要归于中有所主而已。”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后进以文谒,言不宗道,曰:“斯人华而不实,何以立朝?异日恐丧所守。”后皆如所言,人服其精鉴。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B.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C.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D.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对经考试进入各级学校学生的统称,在明清两代常常代指秀才。
B.一甲二名进士:明清两代进士分三等即“三甲”,一甲第二名又称为“探花”。
C.祭酒,古代飨宴时长者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作官职,这里指国子监的长官。
D.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乐》失传,又称《五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廷珍从小家庭贫寒,遇上灾年连粥都吃不上,但他母亲却从不开口求助;这种成长环境使汪廷珍养成了严格自律力求勤俭的性格。
B.汪廷珍作为学官,一方面对学生以“学约五则”严格要求,严禁剽窃之风;另一方面,又像父兄一样对学生施以诚恳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C.道光三年,皇帝借祭祀孔子的机会封赏了汪廷珍和他的儿子汪报原,这既显示了皇帝对儒学的尊崇,也彰显了汪廷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D.一位后辈带着精心写成的文章拜谒汪廷珍,他认为这个人华而不实,进而预测这个年轻人将来为官操守成疑,事实证明了汪廷珍的预见。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
(2)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其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小题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逊必侮上    侮:轻慢
B.陛下即爱厚之  即:如果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路过
D.在人之右 右:上位,尊贵的地位
【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曲突徙薪亡恩泽 ②人为徐生上书
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    焦头烂额为上客
A.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B.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C.两个“亡”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亡”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霍氏奢侈B.宜以时抑制
C.往事既已D.后以为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柏,字会之,婺州金华人。大父从杨时受《易》、《论语》,既又从朱熹、吕祖谦游。父瀚,朝奉郎、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兄弟皆及熹、祖谦之门。柏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年逾三十,始知家学之原,捐去俗学,勇于求道。与其友汪开之著《论语通旨》,至“居处恭,执事敬”,惕然叹曰:“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亟更以鲁斋。从熹门人游,或语以何基得熹之传,即往从之,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且作《鲁斋箴》勉之。质实坚苦,有疑必从基质之。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标注点校,尤为精密。夙兴见庙,治家严饬。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来学者众,其教必先之以《大学》。蔡抗、杨栋相继守婺,赵景纬守台,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乡之耆德皆执弟子礼。理宗,率诸生制服临于郡。柏之言曰:“伏羲则‘河图’以画八卦,文王推八卦以合‘河图’者,先天后天之宗祖也。”又曰:“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范围之数,不期而暗合。”又曰:“今《诗》三百五篇,岂尽定于夫子之手?所删之诗,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汉儒取于补亡。”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又曰:“《大学·致知格物章》未尝亡。”还《知止》章于《听讼》之上。谓:“《中庸》古有二篇,诚明可为纲,不可为目。”定《中庸》诚明各十一章,其卓识独见多此类也。其卒,整衣冠端坐,挥妇人勿近。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曰文宪。

(节选自《宋史·王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B.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C.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D.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学”是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王柏祖、父两代都深得大儒朱熹、吕祖谦之传。
B.“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有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宋代大为兴盛,官府和民间都能开设。
C.“崩”,古代对帝王死的一种称法,此外,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
D.“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柏尽弃俗学,力行求道。他年轻时心气甚高,自号“长啸”,显露出卓尔不凡的名士气质;但当他领悟到儒家要义后,毅然改号“鲁斋”以抑锋芒。
B.王柏至城为学,务求精研躬行。他直到而立之年才接受了儒学,从此结交名家,刻苦研习,每遇疑难,必向老师请教;还写了一篇《鲁斋箴》来勉励自己。
C.王柏弘扬儒学,深受众人敬重。他精心缜密地编订古籍,以利于传播;来向他求教的人特别多,他任书院讲师时,连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都向他执弟子礼。
D.王柏见解独特,大胆质疑经典。他崇古但不泥古,对古代典籍进行辨析论证,对《诗经》的、选篇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四书》的篇章编排也有独立判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
(2)所删之诗,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汉儒取于补亡。

同类题4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徵,待诏博士。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五年,已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减)
【注】①汙,亦作“污”。② 绵蕞: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③讙譁:喧哗。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短衣,楚制     裁制
B.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 推荐
C.以尊卑次起上寿   祝长寿
D.吾不忍为公所为   狠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时以文学徵 輮以为轮
B.汉王败而西  则噪而相逐
C.叔孙通之降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夫儒者难与进取 失其所与,不知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场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二年春”,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年号纪年法,历代帝王只有在新君王即位时才更改年号。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