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小题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乱易整,不武  ②不敢兴兵拒大王
B.①是寡人过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C.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②度我至军中,公
D.①吾还也 ②太子及宾客知事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小题4】下列各句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是侍坐(陪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坐,张良则为侍坐。
D.《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7 02:0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御史台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竞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注:①改元: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②封事:密封的奏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生,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文中说“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有拜、举、封,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拔、擢,表示官职降低的词有谪、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因怕作文不合程式规范而担忧。后因为受县尹杨惠赏识和指导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2)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以状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B.召卫尉丞拜:授予官职
C.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
D.虽屡却敌而援师不至讫:最终
【小题2】(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B.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C.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D.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的弟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后来,朝廷下诏封赠张克戬为康殿学士,谥号“忠确”。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②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希琯,字君锡,旧名希喆,登庆元二年进士第,改赐今名。少扶父丧归,道遇寇,左右骇散,希琯拊棺恸哭不慑,寇义而去。既举进士,调汀州司户。峒寇李元砺方起,汀人震惧,郡会僚佐议守城,希琯下坐无一语,守异之曰不言得无有所见乎希琯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关曰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夜半,贼数百衔枚突至,希琯严兵以待。贼且至,始命矢石俱下,贼无一免,余党闻风而遁。希琯引还,老稚罗拜相属,希琯繇他道以避之。诏升州推官,治疑狱,决滞讼。去之日,军民遮道泣送者数十里。
调主管夔州路转运司帐司,疏大宁盐井利病,使者上诸朝,民便之。改知玉山县,未行召对,希琯,言:“民力困于贪吏,军力困于偾师。”宁宗嘉纳之。
授大理寺丞,权工部郎官。于是希琯次对时首论:“今日多事之际,而未有办事之人。朝绅,清选也,以缄默为清重,以刻薄为举职,以无所可否为识体。臣非敢厚诬天下以为无人,患在选择未得其道、器使未当其才尔。”授成州团练使,赐金带,令服系。以宝玺推恩,进和州防御使。
理宗即位,进潭州观察使,以公族近邸,恩特加厚。又进安德军承宣使。希琯引对,言:“初政急务,莫先于明道,总治统,收人心。”上为动容。越明年,论祠祭不蠲,禁卫不肃。慈明宫上寿,升节度,封信安郡公。卒,遗奏闻,上震悼辍视朝,赐含敛,赠以金币。希琯风资凝重,胸抱魁磊,扬人之善,不记人之过;急人之难,不忘人之恩。居官,祁寒盛暑未尝谒告,衣食取裁足而已。追封信安郡王。
(节选自《宋史赵希琯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守异之/曰得无有所/见乎希琯/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
B.守异之/曰得无有所见乎/希琯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
C.守异之曰/得无有所见乎/希琯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古城/若悉精锐以扼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
D.守异之曰/得无有所见乎希甫/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里有古城/若悉精锐以扼 其/冲贼不足虑矣/守以付希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B.召对,是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按照规定,官员的考核使用都需经过这种形式。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D.理宗即南宋皇帝赵昀的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箱临危不惧,孝义感动他人。他年轻时扶父柩归葬,路遇强盗,别人四散奔逃,他仍拊棺恸哭,强盗认为他孝义而离开。
B.赵希辑善于谋划,智勇令人钦佩。峒寇李元砺攻打汀州,赵希琯临危受命,扼守要冲。面对敌人偷袭,他妥善处置,大获全胜。
C.赵希琯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汀州推官任上,他判明疑难案件,决断积久的诉讼,离任时百姓哭泣相送,绵延数十里。
D.赵希琯博才多识,受到皇帝器重。他多次被皇帝召见答对,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屡被升职,皇帝称赞他风采庄重,光明磊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琯引还,老稚罗拜相属,希琯繇他道以避之。
(2)居官,祁寒盛暑未尝谒告,衣食取裁足而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宜置吏   以:介词,按照
B.赵王李牧   让:动词,责备
C.张左右击之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D.武遂、方城 拔:动词,攻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带军有方。他为赵国镇守边境,面对匈奴的入侵,坚持以守代攻,这样保持了雁门数年的平稳,却被误解为胆怯惧战而遭调职。
B.李牧有勇有谋。在士气高涨皆愿一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设置圈套,引出匈奴大部,再布阵攻之,匈奴损失惨重,十余年不敢入侵。
C.李牧勇于担当。在扈辄败兵失武遂,赵国损失惨重时,担起赵国大将军之职,连破秦军,赶走秦将,并抵御了南方的韩、魏两国,功勋卓著。
D.李牧命途坎坷。多次不被朝廷信任,最后与司马尚奋力抵御秦将王翦的进攻,而赵王听信秦王挑唆,中反间计,公开抓捕了两人并斩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选自《史记》,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做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