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长孙肥,代人也。昭成时,年十三,以选内侍。少有雅度,果毅少言。太祖之在独孤及贺兰部,肥常侍从,御侮左右,太祖深信仗之。
登国初,与莫题等俱为大将,从征刘显,自濡源击库莫奚,讨贺兰部,并有战功。太祖征蠕蠕,大破之,肥降其主匹候跋,事具《蠕蠕传》。又从征卫辰及薛干部,破灭之。蠕蠕别主缊纥提子曷多汗等率部落弃父西走,肥以轻骑追至上郡,斩之。
后从征中山,拜中领军将军。车驾次晋阳,慕容宝并州刺史、辽西王农弃城宵遁,肥追之至蒲泉,获其妻子。太祖将围中山,慕容宝弃城奔和龙。肥与左将军李栗三千骑追之,至范阳,不及而还。遂破其研城戍,俘千余人。中山城内人立慕容普邻为主,太祖围之。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擒斩之时以士马少粮,遂罢中山之围,就谷河间。慕容贺邻杀普邻而自立。车驾次鲁口,遣肥帅七千骑袭中山,入其郛而还。贺邻以步骑四千追肥至泒水,肥自魏昌击之,获铠骑二百。肥中流矢,疮重,乃还。中山平,以功赐爵琅邪公。迁卫尉卿,改爵卢乡。
时中山太守仇儒不乐内徙,亡匿赵郡,推群盗赵准为主。妄造妖言云:“燕东倾,赵当续,欲知其名,淮水不足。”准喜而从之,自号使持节、征西大将军、青冀二州牧、钜鹿公。儒为长史。聚党二千余人,据关城,连引丁零,杀害长吏,扇动常山、巨鹿、广平诸郡。遣肥率三千骑讨之,破准于九门,斩仇儒,生擒准。诏以儒肉食,准传送京师,轘之于市,夷其族。
除肥镇远将军、兗州刺史,给步骑二万,南徇许昌,略地至彭城。司马德宗将刘该遣使诣肥请降,贡其方物。姚平之寇平阳,太祖将讨之,选诸将无如肥者,乃征还京师,遣肥与毗陵王顺等六万骑为前锋。车驾次永安,平募遣勇将,率精骑二百窥军,肥逆击擒之,匹马不返。平退保柴壁,太祖进攻屠之。遣肥还镇兗州。
肥抚尉河南,得吏民心,威信著于淮泗。善策谋,勇冠诸将,每战常为士卒先,前后征讨,未尝失败,故每有大难,令肥当之。南平中原,西摧羌寇,肥功居多,赏赐奴婢数百口,畜物以千计。后降爵为蓝田侯。天赐五年卒,谥曰武,陪葬金陵。
(选自《魏书》)
(注释)①蠕蠕: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柔然族。②丁零: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擒斩之/
B.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擒斩之/
C.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擒斩之/
D.普邻及出步卒千余人/欲伺间犯围/太祖命肥挑战/伪退/普邻众追肥/太祖截/其后尽擒斩之/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时,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车驾,一指马驾的车;二指帝王所乘的车,所以也常常用来作为帝王的代称。
C.赐爵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等级制度,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D.使持节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称号,代表皇帝行使指挥军队的权力,如苏武持节出使匈奴。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肥果断刚毅,缺少言语。太祖在独孤部和贺兰部时,长孙肥时常侍奉跟从,在左右欺侮太祖身边的人,但太祖很信赖依仗他。
B.长孙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跟随太祖征伐刘显,攻打库莫奚,讨伐贺兰部,出征柔然时,降伏匹候跋,消灭刘卫辰和薛干部,斩杀曷多汗。
C.长孙肥雄武自立,作风顽强。征讨中山时,长孙肥在战争身中流箭,疮伤严重,于是返回。中山被平定后,因为功劳被赐予爵位琅邪公。
D.长孙肥善于策划,堪当大任。太祖征讨姚平时,选拔众将领没有比得上长孙肥的,于是征召他回京城,让长孙肥与毗陵王拓跋顺一起担任前锋。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肥率三千骑讨之,破准于九门,斩仇儒,生擒准。
(2)平募遣勇将,率精骑二百窥军,肥逆击擒之,匹马不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2 02:0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秉忠,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 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 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 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B.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C.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D.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同类题3

文言文练习,完成带解析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从百余骑 从:跟从
B.谢无有闭关事 谢:谢罪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   恶:讨厌
D.与沛公有隙  隙:隔阂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垂名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因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逐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B.乃因太子建  谗:说坏话
C.不能无怨  望:盼望D.赐粟五万石,执珪  爵:赏赐爵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楚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不知东方既白
B.俱灭,无为    师道之不传久矣
C.乃召伍员为行人    醉则更相枕
D.既不得,掘楚平王墓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聩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个忠于职守的患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贫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珪,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伍 奢 有 二 子 皆 贤 不 诛 且 为 楚 忧 王 使 人 召 二 子 曰 来 吾 生 汝 父 不 来 今 杀 奢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劝学》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2)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①,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②,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江州司马王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晋书·陶渊明传》)
【注】:①秫:高粱,可酿酒。  粳:谷米。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善文 属:写
B.公田令吏种秫   悉:都
C.岁终,郡遣督邮至 会:会面
D.江州司马王弘欲延之 要:邀请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陶渊明“率性而为”的一组是
①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②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③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④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⑤每往,必酣饮致醉。
⑥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A.①③④B.③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自幼便天分很高,情趣高尚,与众不同;成人后,更是不畏权贵,率性而为。著有《五柳先生传》一书。
B.陶渊明不愿做官回家亲自耕作,劳累得了疾病,檀道济前来拜访送给他一些粮食和肉,他也只好接受并挥手让他离开。
C.任职彭泽令时,陶渊明不愿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督邮,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那样的小人折腰呢!”便辞官而去。
D.陶渊明一向自任率性,有一次郡里的官员来,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竟然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竟然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