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孙佺败绩于奚,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累拜华州刺史、太原尹,入为河南尹。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专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挈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
(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弟子胡雏笛 善:擅长  
B.始置 狱:案件
C.隐甫执故事   故事:旧例
D.多贬者     绌:罢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B.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C.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D.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胁逼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
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革除了以往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官吏谨慎奉职。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
(2)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6 10:39: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B.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D.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是楚国特有的官名,因屈原曾经担任此职,后人用它来借指屈原。
B.宾客,春秋、战国时期,有时指权势贵族豢养的门客,有时指他国使者。
C.令尹,春秋、战国楚国最高官衔,执掌一国国柄,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D.赋,古代文体。文中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如班固的《两都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才高被小人陷害。他担任左徒职务,才华横溢,很受怀王信任,因遭到上官大夫的嫉妒和陷害,被疏远。
B.屈原具有前瞻的眼光。在怀王将赴秦约之前,他预见到怀王此行危机四伏,劝说怀王不要出行,但不被采纳。
C.屈原高洁而不同流俗。他被降职,遇到渔父,劝说他要随波逐流,但他追求髙洁品格,宁可选择怀石投江而死。
D.屈原是楚国辞赋鼻祖。他死之后,因爱好文学擅长辞赋而著称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以他为学习效仿榜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牒荐之者,震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

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不报。大兵使人入侵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或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注)①蠲(juān):免除。②昧爽:天将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牒箧中 内:同“纳”,放入。
B.令坊置一吏,其户  籍:登记。
C.童而牧舍火 逸:贪玩。
D.民不胜,自诬服    掠:拷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权贵牒荐之者   摇其本观其疏密
B.辄具奏复其身 庖丁文惠君解牛
C.书官资揭城 赵常五战
D.使坊吏主给 非曰能,愿学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B.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C.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D.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震品格高尚,为人正直。他年轻时住乡下,不随便与人结交,闻过则喜;考中进士后做小官,有权贵推荐他高升,他并不利用这一机会和条件往上爬,而后凭借自己的实力参与 政事。
B.唐震关注民生,心系百姓。他任信州知州时,江东大早,他上奏朝廷请求减少纲运米,当地的租赋,并劝富人拿出粮食分发给饥民。
C.唐震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他任浙西提刑时,当地赵氏家族有个守墓人凶暴蛮横,他派官吏去逮捕惩治,权贵贾似道写信求情,他不予理睬,以法惩办了恶人,因此得罪了贾似道 遭到了弹劾。
D.唐震拒绝投降,以死报国。他任饶州知州时,元军攻城,通判万道同暗中给元军送礼,准备投降,并劝唐震投降,唐震怒斥万道同,坚持抗敌,最终城破被俘,以身殉国。
【小题5】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汉高祖起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高祖至京师,拜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

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

景崇至凤翔,侯益未有行意,而高祖崩,或劝景崇可速诛益,景崇念独受命先帝而少主莫知,犹豫未决。益乃亡去,景崇大悔失不杀之。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已而益拜开封尹,景崇心不自安,讽凤翔将吏求己领府事。朝廷患之,拜景崇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景崇乃叛,尽杀侯益家属,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秦王,隐帝即以赵晖讨之。晖攻凤翔,堑而围之,数以精兵挑战,景崇不出。

明年,守贞、思绾相次皆败,景崇客周璨谓景崇曰:“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京兆也。今皆败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景崇曰:“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吾闻赵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孙辇等烧城东门伪降,吾以牙兵击其城北兵,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也。”璨等皆然之。迟明,辇烧东门将降,而府中火起,景崇自焚矣,辇乃降晖。

(注)①牙将,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援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亲之将为牙将。

(节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B.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C.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D.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本文中的汉高祖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B.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授”“辟”“征”“陟”“擢”等。
C.行在,即“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D.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树之旗为牙旗,所居之城为牙城,亲兵则称牙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景崇精明善辩,善于侍奉主人。他曾担任后唐明宗的亲兵将领,在后晋时多次升官做到了左金吾卫大将军,还曾取出库中金银献给后汉高祖。
B.王景崇曾怀才不遇,但最终受到赏识。在后晋时常为不受重用怏怏不乐,后汉高祖起初也没有发现他的奇异之处,直到他自陈方略之后才得到认可。
C.王景崇做事有时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他到凤翔后,有人劝说他赶快杀死侯益,他因顾及少主而优柔寡断,结果侯益逃回京师。
D.王景崇爱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怒。他气愤朝廷不授予凤翔节度使,一怒之下造反并杀死侯益全家,兵败之际手下将要投降,他被逼自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
(2)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既,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绌”指遭贬谪,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贬谪的词语还有免、夺、迁、放、窜、谪、出等。
B.“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B.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D.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期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敏,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能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谏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