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至禹父徙家莲勺。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学经。”及禹壮,至长安学,从沛郡施雠受《易》,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奏寝,罢归故宫。久之,试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荐言禹善说《论语》。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
元帝崩,成帝即位,征禹、宽中,皆以师赐爵关内侯,宽中食邑八百户,禹六百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秋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是时,帝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经学,敬重师傅。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上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封安昌侯。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宣未尝得至后堂。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
(节选自《汉书﹒张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B.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C.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D.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典籍。“论”是指论纂,编纂,“语”指言论,“论语”即是经过整理编纂的言论。
B.“甘露”与“初元”一样,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
C.“食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禹对《周易》《论语》这些经书都很精通,得到了萧望之的赞赏,萧望之建议皇上试用张禹当官。这个建议很快就批复下来了。
B.张禹与汉成帝的舅舅王凤一起兼任尚书。王凤名为辅政,实为专权,张禹内心感到很不安,为回避与王凤共事,多次托病上书请求辞职回乡。
C.张禹比较喜欢戴崇,戴崇拜访张禹,张禹每次都将戴崇带到后堂共同进餐,让妇女陪酒,令优人唱歌跳舞来助兴,直到深夜才散席。
D.张禹对彭宣敬而远之,彭宣拜访张禹,张禹则在便坐接待他,与他谈今论古,用餐也非常简单,从来不邀请彭宣到后堂。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学经。”
(2)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8 08:5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 ”文静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公喜曰:“非君何以至之?”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B.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C.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D.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靜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肇仁是刘文静的字: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B.高祖: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褒贬性的评价。
C.践: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践位”、“践帝”、“登基”。
D.可汗:古代北亚游牧民族突厥、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文静,字肇仁,自称祖籍彭城,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性格豪爽洒脱,有才能有谋略。
B.刘文静深受李世民器重。刘文静认为李世民能成大业,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不惜屈尊探狱。
C.刘文静擅长外交谋略。他请求与突厥交好,唐公派他去出使,他用金币美女等引诱可汗,可汗答应请求,文静完成任务。
D.刘文静居功自傲,目中无人。鄙视裴寂,更不满自己位居其下,多次与裴寂争执,结下仇怨,以致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裴寂)“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②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课颁盐策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③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盐策: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ěi):歪曲,枉曲。③灊 (qián)皖:今安徽省潜山县的潜山。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读书数过辄诵 ②舅李常过其家
B.①以为一日千里 ②以为超逸绝尘
C.①举进士,     ②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
D.①服除,为秘书丞 ②复除名,羁管宜州
【小题2】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B.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D.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幼时聪明过人,读书很快就能背下来,舅舅对他检测之后惊讶不已,认为他才智出众。后来黄庭坚考中进士,他的文章才华深受文彦博、苏轼等人的赏识。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但他处之泰然。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陈举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D.该传记前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黄庭坚的生平、性格等方面,最后一段重点介绍他的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小题4】把第I卷中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文言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藩,字叔翰。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卒,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尤之,晏如也。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复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张建封在徐州,辟为从事。杜兼为濠州刺史,带使职,建封病革,兼疾驱到府,阴有觊望。藩与同列省建封,出而泣语兼曰:“仆射公奄忽如此,公宜在州防遏,今弃州此来,欲何也?宜疾去!不若此,当奏闻。”兼错愕不虞,遂径归。建封死,兼悔所志不就,怨藩甚,因诬奏藩建封死时摇动军中。德宗大怒,密诏杜佑杀之。佑素重藩,因出诏,藩览之,无动色。佑曰:“慎勿出口,吾已密论,持百口保君矣。”德宗得佑解,亟追藩赴阙。及召见,望其仪形,曰:“此岂作恶事人耶!”乃除秘书郎。
元和四年冬,帝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国孰与不足!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风俗日奢,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国孰与足!今陛下永鉴前古,躬尚勤俭,自当理平。”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一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宰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宰相字奏上/云/不可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宰相字奏/上云不可
C.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宰相字奏上云/不可
D.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宰相字/奏上云/不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B.“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节度使是汉代开始设立的管理地方军事事务的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唐朝原只设在边境诸州,中后期内地遍设,造成藩镇割据。
D.赠分“赠谥”“赠官”等等,此处是“赠官”。“赠官”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父祖或本人死后追封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藩安闲淡泊。父亲去世了,前来吊祭的亲属中,有人拿走东西他不禁止。读书扬州时,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泰然自若。
B.李藩交往慎重。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C.李藩刚直不阿。因他的阻碍,濠州刺史杜兼的企图没有得逞。皇帝知道实际情况后,非常生气,准备让杜佑杀掉杜兼。
D.李藩反对奢侈。他劝谏皇上俭省用度,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奢侈成风,衣食日益缺乏,造成家贫国困的后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封病革,兼疾驱到府,阴有觊望。藩与同列省建封。
(2)亟追藩赴阙。及召见,望其仪形,曰:“此岂作恶事人耶!”乃除秘书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未弱冠,州从事。会稽太守孟顗(顗:yǐ)在郡不法,亮纠劾免官,又言灾异,转西曹主簿。时三吴水淹,谷贵民饥,刺史彭城王义康使立议以救民急,亮议曰:“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宜班下所在,隐其虚实,令积蓄之家,听留一年储,余皆勒使粜货,为制平价,此所谓常道行于百世,权宜用于一时也。又缘淮岁丰,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析其估赋,仍就交市,三吴饥民,即以贷给,使强壮转运,以赡老弱。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即并施行。

襄阳地接边关,江左来未有皇子重镇。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为抚军将军、雍州刺史。以旧宛比接二关,咫尺崤、陕,盖襄阳之北捍,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场。以亮为南阳太守,加扬武将军。边蛮畏服,皆纳赋调,有数村狡猾,亮悉诛之。遣吏巡行诸县,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皆就蠲(蠲:juān,免除)养。耆年老齿,岁时有饩。时儒学崇建,亮开置庠序,训授生徒。

郡界有古时石堨(堨:è,堰),芜废岁久,亮籤世祖修治之,曰:“窃见郡境有旧石堨,区野腴润,实为神皋,而芜决稍积,久废其利,凡管所见,谓宜创立。”世祖许之。又修治马人陂,民获其利。在任四年,迁南谯王义宣司空中兵参军。随王诞镇襄阳,复为后军中兵,领义成太守。

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二十七年,卒官,时年四十七。

(选自《宋书·列传卷一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B.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C.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D.亮莅官/清约为太祖所嘉/赐以车马服玩/前后累积/每远方贡献/绝国勋器辄班赉焉/又赐书二千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是汉代公卿或州郡自行任用掾属的制度。东汉时地方长官有权直接辟用士人。
B.耆年,即高年、老年人,古时称六十岁为“耆”,六十岁以上可称为“耆年”。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职责之一是推行人伦教化。
D.太祖,古代开国之主、国家奠基者的特定谥号,是继承帝位的子孙对其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亮为官尽责,直言进谏。会稽太守孟顗在郡里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因此被罢官。后沈亮因直言灾异现象而遭贬。
B.沈亮关注民生,妙策解困。三吴遭受水灾,民生疾苦,沈亮提出打击投机营利行为、建立互市等建议,都被刺史采纳、施行。
C.沈亮治政威严,心怀仁爱。在治理边蛮时,沈亮果断诛杀奸猾之徒,令村民畏服;他爱护百姓,馈赠老者,兴办学校,教化风气。
D.沈亮为官清廉,深受器重。他为官清正廉洁,才能出众,得到皇帝肯定,多次担任要职,太祖还多次赏赐给他一些贵重的物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土灾荒,民凋谷踊,富民蓄米,日成其价。
(2)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饵所资,尤宜禁断,以息游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