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权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节选自《明史•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B.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C.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D.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 岁、女15 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文中有许多有关官员任免的词,“权”、“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
(2)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8 04:1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①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②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③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④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⑤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有改动)
【注】①孳(zī):繁殖。②培:培土。③莳(shì):栽种。④勖(xù):勉励。⑤飧(sūn)饔(yōng) :飧,晚饭。饔,早饭。
【小题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
B.其土欲故   故:旧的,原来的
C.字而幼孩   字:养育
D.故病且怠   病:生病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隆然伏行 快然自足
B.因舍其名 因寄所托
C.寿且孳也 臣死且不避
D.早缫而绪 謇朝谇而夕替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应树木的天性,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作者用整齐的句式把他植者的“不善植”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这样写映照了后文的“吏治不善”。
D.本文是一篇真实的传记,从“养树”谈到“养人”,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讽刺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一)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战国策•燕策》 )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
B.自引而起,袖 绝:断
C.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最终
D.轲自知事不   就:完成,成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还柱走 因人之力敝之
B.而乃手共搏之 其无礼于晋
C.引其匕首提秦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因左手把秦王袖     是寡人过也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之外。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大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掩大德。”

(《左传•崤之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B.犒从者     敢:勇敢地
C.不敝邑     腆:丰厚
D.彼实吾二君 构:挑拨离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崤有二陵,月出于东山之上
B.夫人请,吾舍之矣 而得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C.行千里,其谁不知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蹇叔之子与师,哭送之    夜缒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孤违蹇叔以二三子。
C.秦违蹇叔,而以贪民。
D.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B.“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C.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争。文章依次叙写了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晋伏秦师、晋释秦帅等细节,无不情节逼真,委婉动人。不仅揭示秦师败灭原因,而且借战争申发劳师袭以贪勤民者必败的战争观和政治观,体现了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
D.晋军活捉了秦国的孟明等三帅,却被秦穆公女儿文嬴用巧妙的言词对儿子连哄带骗的做了番工作之后,放走了。在“释囚”问题上,先轸与晋襄公看法不同,先轸竭力反对释囚,一怒、唾两个细节,使先轸那耿直、暴烈的性格跃然纸上。
(5)解释加点词句的意思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   
且使告于郑
秦伯素服郊次,师而哭
且吾不以一掩大德

同类题4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①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②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③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④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⑤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并奏之(______)
(2)行冲于是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犹蓄聚以自也(   )
A.供给  B.资历  C.资费  D. 积蓄
(2)堪充味者多(   )
A.心意    B.命令    C.美好    D.意义
【小题3】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B.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C.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D.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小题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小题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感动
B.自傲
C.庆幸
D.欣慰
【小题6】第②、③段“编撰史书”和“察案”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曹丕年号)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曹芳年号)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尚书省办公室),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时为大将军)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景王)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余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丰子韬以选尚公主 尚:迎娶
D.帝比每独召与语  比:常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衣:李丰穿白衣,说明他这时是一个年轻人。在古代,年青男子穿白衣表明身份。
B.东宫:文中指魏明帝曹叡做太子时的府第。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C.江东:文中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东也称江左。
D.太傅:与文中的司马宣王,都指司马懿。太傅是古代官职,在封建时代是皇帝老师。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明帝问左右安国 所在,左右以丰对。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