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①圉:同“圄”,养马的地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延徽有助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B.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①止乡人王德明家    ②会西河外渑池
D.①向何往? ②昔十日并出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B.③④⑤C.①②⑤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就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忌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小题5】断句和翻译。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
②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
(2)用“/”给下面的阅读材料断句。
(宴)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于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8 11:4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德行化其乡里 化:教化
B.能似其先人者也 能:才干
C.以进士中其科  中:考取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催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舜臣是戚元鲁是的父亲,曾经担任尚书虞部郎中,他也有另外一个儿子叫戚遵道。
B.铭:是一种刻在器皿上用来鞭策勉励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字。
C.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D.嘉佑:宋仁宗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苏洵的著作《嘉佑集》的名字就是根据宋仁宗的年号来取的,同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集《白氏长庆集》就是根据唐穆宗的年号来命名的。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①以养母,母亦乐道,滋味。

放得辟谷术②,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③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号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赍装钱五万,放辞不起。明年,齐贤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操行,请加旌贲。即赐诏曰:“汝隐居丘园,博通今古,孝悌之行,乡里所推,慕古人之遗荣,挹君子之常道。屡览守藩之奏,弥彰遁世之风,载渴来仪,副予延伫。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诏,召汝赴阙,赐帛百匹、钱十万。”放至,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余皆谦让不对。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馆都亭驿,大官供膳。翌日,表辞恩命。上知放旧与陈尧叟游,令尧叟谕意;又谓宰相曰:“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如放终未乐仁,亦可遂其请也。”

(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

注:①束脩(xiū):十条干肉,指教师的酬金。②辟(bì)谷术:古代一种养生方式。③粮糗(qiǔ):粮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亦乐道,滋味 薄:不看重
B.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葬 克:能够
C.简朴退静,无古人 谢:推辞
D.请加旌贲 旌贲:褒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群儿戏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B.放辞业未成 乱易整,不武
C.号云溪醉侯 击沛公于坐
D.馆都亭驿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放生性好学,淡泊名利。在父亲去世后,兄长都在谋求仕途,只有种放和母亲到终南山居住,前来向他求学的人很多。
B.种放生活贫困,但仍自得其乐。隐居期间,他曾经种高粱自己酿酒。每当山洪暴涨,粮食断绝,他就吃芋头板栗。
C.种放的母亲也乐于过安贫乐道的生活。朝廷曾下诏召见种放,恰巧种放生病了,他的母亲就和他到偏僻之地隐居。
D.种放虽然无意入仕,但颇受朝廷的赏识。当他拒绝接受左司谏、直昭文馆的职务时,皇上还让他的旧交陈尧叟劝说他。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
(2)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言之。
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楚境上  迨:等到
B.瑕恐获罪于王,言之 亟:急忙、赶快
C.王见,未至 趣:兴趣
D.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祸 贾:招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进上卿瑕  不拘
B.不祸楚国,无相见   固一世之雄
C.王尚得奠枕寝耶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D.然则尊卢沙劓,非不幸也 臣进退,实为狼狈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B.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C.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D.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文桢传
汪道昆
沈文桢,字时干,四明人也。文桢始生而孤,大母及母党皆贵人,岁时多厚费,于是减父之产,赍用不饶。叔父死无后,从兄为叔父后,亦寻亡,文桢与孤子美同居。关尊文桢甚。文桢则以两孤母相厄也,出游避之。
时宗人沈应奇,守中书,尝受书法,工署书。乃舍业为游资,从应奇游阙下,居三年。资且尽,无所成名。文桢太息日:"丈夫不为名高,则为厚利,安能郁郁坐困乎哉?"遂持母钱三百緡,就钱塘酒舍,酿酤市中。文桢固酒豪,愈益喜客,客至或不问酒钱。酤三年,母钱尽。乃持百緡,具大艘,召徒属出海而渔,余悉无获,钱又尽。则又市鱼海上,货渐以东。其年鲜大饶.会雨久,鲜乃败。载之山县,货菽粟竹木器以归,于是母钱毕空。坐而家食,从子美稍稍折节,无违言。
文桢遇美欢甚,时急美之困。居尝钓芙蓉江上,得鱼辄沽酒。文桢有子明臣,年少耳,醉辄摩明臣顶,笑日:“孺子在,吾何患贫?”旦日出鱼,饮如故。归则闭户,督明臣读书,其后明臣籍上有司。会文桢病,明臣请留侍卧起,幸无行。文桢执明臣手泣日:“吾家七世阜昌,至而翁始废业。而其执经术以往,庶几无堕先人行矣。”明日,强明臣就道,文桢竞以疾告终。明臣数奇,卒业博士。
汪道昆日:“予善明臣,故得闻若翁质行甚具。翁故千金子,少年轻,富貴若将搬之。及其游不得志而归,业酤酤败,业渔渔败,既而市鱼又败,因甚矣。卒之以钓为事,而自托于酒人,何拓落也?顾犹任放自若,其亦自负不羁都耶?至于避怨出游,终能以怨为德,盖长者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赍用不饶 赍:钱财B.从兄为叔父后,亦寻亡    寻:不久
C.资且尽   且:将D.明臣请留侍卧起,幸无行  幸:侥幸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叔父和堂兄相继去世后,沈文桢和侄儿沈美同住,因家人相处不和,出游京城。
B.沈文桢试过酿酒卖酒、出海捕鱼和贩卖海鲜,但皆因种种原因以失败而告终。
C.作者认为沈文桢虽仕途失意,行商失败,身处困顿,仍能任放自若是豁达之人。
D.年轻骄纵导致沈文桢仕途、商场屡屡失败,而失败让他懂得了谦恭有礼以德报怨。
【小题3】沈文桢行商为何没有成功?请简要概括。
【小题4】把上面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其年鲜大饶,会雨久,鲜乃败。
(3)而其执经术以往,庶几无堕先人行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的制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徐州知:担任知州
C.轼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
D.轼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小题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若为滂,母许否乎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B.虽禁军且我尽力为大王此计者
C.使官吏分堵守,卒全其城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神宗尤爱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孰能讥之乎
【小题3】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B.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C.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其母程氏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如果苏轼能做范滂那样的人,她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苏轼路过金陵,劝王安石就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的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的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