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光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
皇太后诏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至昌邑邸,光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去。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
(取材于《汉书·霍光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忧懑   忧懑:担忧,气忿
B.今日之议,不得旋踵 旋踵:转向,告密
C.天下匈匈不安 匈匈:动乱,纷扰
D.臣等驽怯 驽怯:无能,怯弱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更选贤立之 光涕泣
B.先帝属将军幼孤  作《师说》贻之
C.将军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闻天子有争臣七人,亡道不失天下
D.徐之,何惊人如是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
况且汉天子的谥号常带孝字,就为长久保有天下,使宗庙祭祀不断啊
B.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
仔细值班警卫,(以防昌邑王)突然发生意外自杀身亡
C.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
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很愚笨,担当不了汉朝的事。”
D.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
昌邑群臣坐等灭亡,滥用教导百姓的职权,使王陷入邪恶的境地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②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
【小题5】文中两次出现“光谢曰”,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霍光“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小题6】《汉书》中说霍光“沉静详审”,请联系全文,概括霍光为废黜昌邑王做了哪些审慎周密的安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9 09:4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B.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C.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D.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为三辅。
B.“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书。
C.“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视事”,古代派往各府、州、县进行考察的官吏,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衡学识广博,自然科学知识超越前人,这正是他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张衡创作的《二京赋》“因以讽谏”,可见他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可见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C.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非常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D.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科学研究。
【小题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岭南节度使。祖存约,兴元府推官。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唐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唐摭言》云: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复征拜上相。
同光初,弟光允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B.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C.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D.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皇帝诰命,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
B.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后来泛指古代的典籍。
D.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光逢世出名门。他的曾祖父赵植,曾经担任岭南节度使;他的祖父赵存约,曾经做过兴元府推官;他的父亲赵隐,也曾官至右仆射。
B.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唐朝光化年中,南北司结党,赵光逢辞官到伊洛隐居,五六年断绝交往;入梁为官,七次上表请求朝廷,允许自己退休。
C.赵光逢做事深谋远虑。在改任礼部侍郎、知贡举时,赵光逢放柳璨及第,所以柳璨受朝廷重用后,赵光逢凭借老师的身份得以回到朝廷担任要职。
D.赵光逢清净寡欲,端正沉默。弟弟赵光允到家中拜访谈到政事,赵光逢在门上题字提醒,女道士寄放黄金在他家里,二十年后,金子原封没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
(2)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国祥,字钟若,上元人。举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确山、光山二县,有清名。迁南京吏部主事,乞养归。服阕,起礼部主事。天启四年,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可任,调为己属,更历四司。发御史杨玉珂请属,玉珂被谪,国祥亦引疾归。其冬,魏忠贤既逐南星,御史张讷劾国祥为南星邪党,遂除名。

崇祯二年,起稽勋员外郎。迁考功郎中,主外计,时称公慎。御史龚守忠诋国祥通贿,国祥疏辩。帝褒以清执,下都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褫官。寻迁大理右寺丞。历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就迁工部侍郎,复调户部。

九年冬,召拜户部尚书。杨嗣昌议增饷,国祥不敢违。而是时度支益匮,四方奏报灾伤者相继。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帝遂行之。勋戚奄竖悉隐匿不奏,所得仅十三万,而怨声载途。然帝由是眷国祥。

十一年六月,帝将增置阁臣,出御中极殿,召廷臣七十余人亲试之。发策言:“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嫌怨。有司举劾,情贿关其心。克期平贼无功,而剿兵难撤。外敌生心,边饷日绌。民贫既甚,正供犹艰。有司侵削百方,如火益热。若何处置得宜,禁戢有法,卿等悉心以对。”会天大雨,诸臣面对后,漏已深,终考者止三十七人。顾帝意已前定,特假是为名耳。居数日,改国祥礼部尚书,与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俱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刘宇亮为首辅,傅冠、薛国观次之,又骤增国祥等五人。国观、嗣昌最用事,国祥委蛇其间,自守而已。明年四月召对,无一言。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国祥遂乞休去。

国祥始受业于焦竑,历任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素。与其子上俱撰有诗集。国祥殁后,家贫,不能举火。上营葬毕,感疾卒,无嗣。

——(《明史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帝遂行之
B.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上万/帝遂行之
C.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帝遂行之
D.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蠲减/最后建议/借都城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帝遂行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谓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获得“进土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探花。
B.吏部,六部之一,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以及科举等事。吏部长官为吏部尚书,副职为吏部侍郎,下设吏部郎中,副职称吏部员外郎,下属官员有吏部主事等
C.服阁,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分类新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D.四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赵南星觉得程国祥可以任用,把他调来作为自己的属下,经历了四个部门。后揭发御史杨正珂使其被贬谪,程国祥也称病辞职归家了。
B.崇祯二年,程国祥被起用为稽勋员外郎,后又升任考功郎中,主管京城外官吏考核,时人称值公正谨慎。御史龚守忠诋毁程国祥收受贿赂,程国祥上书为自己辩解,最终证明他是清白的。
C.程国祥任工部侍郎时,面对经费开支匮乏,灾情不断,他多方筹划安排,为增加粮饷采用借京城租赁房舍一季租税的方法来增加粮饷,但由于勋臣国威宦官作梗,效果非不理想,百姓也怨声载道,皇帝开始对他失望。
D.程国祥任礼部尚书时时兼任东阁大学士时夹在权贵官员中,奉行自守的为宜态度,只是顺应他人,呈帝召见臣下回咨问题时,他也一声不发,皇帝责备他辜负了自己的信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褒以清执,下都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褫官
(2)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国祥遂乞休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佑”,是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薨,中国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古代称帝王的死为“崩”,称大夫的死为“卒”。宗泽地位高,故称他的死为“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聘请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暂时隐居到东阳山谷之中。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太原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小题1】“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此句中的“之”指的是(  )
A.《国风》与《小雅》的艺术特点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D.盖自怨生也
【小题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这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他自己疏远并洗掉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B.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出来。
C.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像蝉一样从肮脏的环境中爬出来。
D.他自己疏远并洗掉污泥浊水,从混浊肮脏的环境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出来。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高度赞扬了《离骚》的思想艺术成就,指出屈原的高尚品德及其志趣可与日月争光。
B.这段文字借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重点介绍了创作的原因、目的、内容、风格和思想基础。
C.这段文字是作者与屈原在情感上的共鸣,是对屈原作品的称赞,是对污泥浊秽的社会的抨击。
D.这段文字既介绍了《离骚》的艺术特点,又高度评价了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品行与志趣。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