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张振德,字季修,昆山人。祖情,从祖意,皆进士。情福建副使,意山东副使。振德由选贡生授四川兴文知县。县故九丝蛮地,万历初,始建土墙数尺,户不满千。永宁宣抚奢崇明有异志,潜结奸人,掠卖子女。振德捕奸人,配之,招还被掠者三百余人。崇明贿以二千金,振德怒却之,裂其
天启元年方赴成都与乡闱事,而崇明部将樊龙杀巡抚徐可求,副使骆日升、李继周等。重庆知府章文炳、巴县知县段高选皆节死,贼遂据重庆。时振德兼署长宁,去贼稍远,从者欲走长宁。振德曰:“守兴文,正也。”疾趋入城。长宁主簿徐大礼与振德善,以骑来迎,振德却之。督乡兵与战,不敌,退集居民城守。会大风雨,贼毁土城入。振德命妻钱氏及二女持一剑坐后堂,曰:“若辈死此,吾死前堂。”乃取二印系肘后,北向拜曰:“臣奉职无状,不能杀贼,惟以死明志。”妻女先伏剑死。乃命家人举火,火炽自刭。一门死者十二人。贼至火所,见振德面如生,左手系印,右手握刀,忿怒如赴敌状,皆骇愕,罗拜而去。事闻,赐祭葬,赠光禄卿,谥烈愍。敕有司建祠,世荫锦衣千户。
振德既死,兴文教谕刘希文代署县事,甫半载,贼复城,誓死不去。妻白亦慷慨愿同死。城破,夫妇骂贼,并死。大礼守长宁,城亦陷。大礼曰:“吾不可负张公。”一家四人仰药死。赠重庆同知,世荫百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配之 论:评定、衡量。
B.裂其 牍:礼物。
C.皆节死    抗:坚持。
D.贼复城   薄:迫近,进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文中“天启元年”是古代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文中“署”是代理官职的意思,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例如:“时振德兼署长宁”就是试任长宁的官员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质的职务。
C.“张振德,字季修”,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张振德死后,皇帝追赠他为光禄卿,定谥号为“烈愍”,就是对张振德的褒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振德在担任兴文知县期间,面对有反叛意图的奢崇明毫不畏惧,逮捕崇明勾结的奸人,并且发配充军。
B.张振德赶赴长宁乡试期间,发生了巡抚被杀,知府、知县也死也的事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冷静地选择了坚守兴文。
C.徐大礼派兵帮助张振德镇守兴文,张振德高兴地接受了,但仍然没有守住城池,最后还召集老百姓一起守城。
D.大风雨之日,城池被攻破,张振德安排好妻子女儿躲在后堂,并且给了一把剑给她们自卫,说自己会拼死保护她们。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取二印系肘后,北向拜曰:“臣奉职无状,不能杀贼,惟以死明志。”
(2)振德面如生,左手系印,右手握刀,忿怒如赴敌状,皆骇愕,罗拜而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1 11:3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也。隋末,仕萧铣为黄门侍郎。铣令略地岭表,得五十余城,未还而铣败,遂以所得城归国,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贞观七年,累给事中,封清苑县
十三年,迁黄门侍郎。十七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除散骑常侍。洎性疏峻敢言。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洎登御座引手得之。皆奏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付法。”帝笑而言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旨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欲闻己过,卿等须言朕愆失。”长孙无忌、李勣、杨师道等咸云:“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洎对曰:“陛下化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上书人不称旨者,或面加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之路。”太宗曰:“卿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太宗征辽,令洎与高士廉、马周留辅皇太子定州监国,仍兼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太宗谓洎曰:“我今远征,使卿辅翼太子,社稷安危之机,所寄尤重,卿宜深我意。”洎进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太宗以其妄发,颇怪之,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十九年,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洎与中书令马周入谒。洎、周出,遂良传问起居,洎泣曰:“圣体患痈,极可忧惧。”遂良诬奏之曰:“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陈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洎文集十卷,行于时。则天临朝,其子弘业上言洎被遂良而死,诏令复其官爵。
(选自《旧唐书》第七十四卷,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贞观七年,累给事中     拜:授予官职
B.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除散骑常侍   寻:不久
C.所寄尤重,卿宜深我意   识:认识
D.其子弘业上言洎被遂良而死 谮:诬陷
【小题2】给文中画双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B.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C.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D.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小题3】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最初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男”是爵位名,唐朝有“开国县男”之爵,位列“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之前。
C.“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本为中国古代的四种神兽,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而“玄武”对应北边,因此“玄武门”是唐代宫城的北正门。
D.“婕妤辞辇”,是说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认为天子出行应有贤臣在侧而不应有妃子形影相随,因此拒绝与皇帝同乘辇车,后世用“却辇之德”来形容女子贤德明礼。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洎做过两次黄门侍郎,一次是在隋朝末年侍奉自称梁王的萧铣时被授予此职,一次是归唐后,被太宗授予此职。
B.唐太宗十分倚重刘洎,远征时令他辅佐太子,但又担心他粗疏直率的性格会使他遭遇不测,所以嘱咐他要谨慎小心。
C.褚遂良与马周诬陷刘洎在太宗重病时,想学伊尹、霍光独揽大权,甚至干涉新帝废立之事,诛杀意见不合的大臣,使得太宗赐洎自尽,他的冤屈一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才得以洗雪。
D.刘洎文武双全,早在追随萧铣时就带兵攻城略地,取得岭外五十余城。他所著文集多达十卷,风行于当时。
【小题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洎登御座引手得之。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人名,下同)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初戍钱塘新城,及还,领淮陵太守。领军将军刘湛知之,欲相引接,谓之曰:“卿在省年月久,比当相论。”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负以此仰累。”
大明三年,司空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率众讨之。诞遣客沈道愍赍书说庆之,饷以玉环刀。庆之遣道愍反,数以罪恶。庆之至城下,诞登楼谓曰:“沈公,君白首之年,何为来此?”庆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庆之塞堑,造攻道,立行楼土山并诸攻具。诞饷庆之食,提挈者百余人,庆之不开,悉焚之。诞于城上投函表,令庆之为送。庆之曰:“我奉制讨贼,不得为汝送表。”每攻城,庆之辄身先士卒。上戒之曰:“卿为统任,当令处分有方,何须身受矢石邪?”自四月至七月,乃屠城斩诞。
庆之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又有园舍在娄湖,庆之一夜携子孙徙居之,以宅还宫,悉移亲戚中表于娄湖,列门同闬焉。中兴身享大国,家素富厚,产业累万金,奴僮千计。再献钱千万、谷万斛,以始兴封优近,求改封南海郡,不许。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
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庆之叹曰:“故是昔时沈公。”时诸沈为劫首者数十人,士民悉患之。庆之诡为置酒大会,一时杀之,于是合境肃清,人皆喜悦。
(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沈庆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B.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C.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D.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意思是“除去旧职”。文中说沈庆之除去殿中员外将军之职,与赵伯符跟随到彦之北伐。
B.奉制,指接受天子的命令。古代帝王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和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
C.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为“中表”。
D.封,即分封,这种制度始于西周,后世继承。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臣宿将。封地所有者拥有这块土地上的税收、征兵等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庆之不逢迎,拒绝拉拢。领军将军刘湛很欣赏他,说他在台省任职很久了,想要推荐他为相,沈庆之认为自己会有机会调动官职,严肃地拒绝了。
B.沈庆之不贪心,拒绝腐蚀。刘诞谋反,任命他为车骑将军,开将军府,并派沈道愍来劝说他,送他玉环刀;沈庆之拒收其礼,还斥责了刘诞造反的罪恶。
C.沈庆之不惜命,身先士卒。尽管己是白首之年,但在攻打广陵城的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以至于皇帝都告诫他应以指挥为重,不必上阵冒险。
D.沈庆之不吝啬,大方捐赠。他拥有娄湖宏大的园舍,享受大型封国,家产丰厚,奴仆甚众,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能慷慨解囊,两次捐献钱谷,数额巨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
(2)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

同类题3

读阅下面的文言文
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专制军政,弘农威王(杨渥)心不能平,欲去之而未能。二人不自安,共谋弑王,分其地以臣于梁。戊寅,颢遣其党纪祥等弑王于寝室,诈云暴薨。
己卯,颢集将吏于府庭,夹道及庭中堂上各列白刃,令诸将悉去卫从然后入。颢厉声问曰:“嗣王已薨,军府谁当主之?”三问,莫应,颢气色益怒。幕僚严可求前密启曰:“军府至大,四境多虞,非公主之不可。然今日则恐太速。”颢曰:“何谓速也?”可求曰:“刘威、陶雅、李遇、李简皆先王之等夷,公今自立,此曹肯为公下乎?不若立幼主辅之,诸将孰敢不从!”颢默然久之。可求因屏左右,急书一纸置袖中,麾同列诣使宅贺,众莫测其所为。既至,可求跪读之,乃太夫人史氏教也。颢气色皆沮,以其义正,不敢夺。既罢,副都统朱瑾诣可求所居,曰:“瑾年十六七即横戈跃马,冲犯大敌,未尝畏慑,今日对颢,不觉流汗,公面折之如无人,乃知瑾匹夫之勇,不及公远矣。”因以兄事之。
颢以徐温为浙西观察使,镇润州。严可求说温曰:“公舍牙兵而出外藩,颢必以弑君之罪归公。”温惊曰:“然则奈何?”可求曰:“颢刚愎而暗于事,公能见听,请为公图之。”可求往见颢曰:“公出徐公于外,人皆言公欲夺其兵权而杀之,多言亦可畏也。”颢曰:“右牙欲之,非吾意也。业已行矣,奈何?”可求曰:“止之易耳。”明日,可求邀颢及承嗣俱诣温,可求瞋目责温曰:“古人不记一饭之恩,况公杨氏宿将!今幼嗣初立,多事之时,乃求自安于外,可乎?”温谢曰:“苟诸公见容,温何敢自专!”由是不行。颢知可求阴附温,夜,遣盗刺之,可求知不免,请为书辞府主(杨隆演)。盗执刀临之,可求操笔无惧色。盗能辩字,见其辞旨忠壮,曰:“公长者,吾不忍杀。”掠其财以复命,曰:“捕之不获。”颢怒曰:“吾欲得可求首,何用财为!”
温与可求谋诛颢,可求曰:“非钟泰章不可。”泰章者,合肥人,时为左监门卫将军,温使亲将翟虔告之。泰章闻之喜,密结壮士三十人,夜,刺血相饮为誓;丁亥旦,直入斩颢于牙堂,并其亲近。至是,隆演以温为左、右牙都指挥使,军府事咸取决焉。以严可求为扬州司马。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纪》
【注】①教:教谕,指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府至大,四境多虞虞:欺诈
B.分其地以臣于梁臣:投降称臣
C.麾同列诣使宅贺诣:到
D.颢知可求阴附温阴:暗中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严可求“智慧”和“勇敢”的一组是:(3分)
A.急书一纸置袖中可求操笔无惧色
B.冲犯大敌,未尝畏慑颢必以弑君之罪归公
C.不若立幼主辅之既至,可求跪读之
D.请为书辞府主可求瞋目责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可求劝说张颢暂时不要篡位夺权,实则这是严可求的缓兵之计,以图长远打算。
B.在非常之时,严可求跪着宣读了太夫人史氏亲笔写的教谕,才平息了这场夺位之争。
C.严可求游说徐温不要出任外藩,这是为了制衡张颢,为以后诛杀张颢作准备。
D.严可求在和徐温共谋诛杀张颢时,他认为“非钟泰章不可”,可见他有知人之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面折之如无人,乃知瑾匹夫之勇,不及公远矣。(5分)
(2)温谢曰:“苟诸公见容,温何敢自专!”由是不行。(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察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塞塞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B.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C.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D.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此处是指食邑万户以上。
B.“黄初”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文帝曹丕的年号。古代纪年法常用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等,现在一般用公元纪年。
C.“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提出治国建议等。
D.“谥”,谥号,古代官员特有的称号,即朝廷为了激励官员生前为官清廉公正,待他们死后都要以谥号给予善恶评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孙权对他极为赞赏,授予他东中郎将,册立为太子。
B.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他不忍处罚犯了错误的人,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C.孙登为人孝顺,知恩图报。他不忘徐氏养育之恩,徐氏遭废,孙登仍敬重有加。立他为太子时,他坚决要求先立徐氏为皇后。
D.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时还上疏,建议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劳役,以顺应百姓心愿。
【小题4】把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张衡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先,字容仁,中山卢奴人也。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徒于中山。皇始初,先于井陉归顺。太祖后以先为丞相卫王府左长史。从元仪平邺,到义台,破慕容驎军,回定中山,先每一进策,所向克平。车驾还代,以先为尚书右中兵郎。太祖谓先曰:“今蠕蠕屡来犯塞,朕欲讨之,卿以为何如?”先曰:“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于是北伐,大破蠕蠕。转七兵郎。太祖问先曰:“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又问曰:“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对曰:“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太祖于是班制天下,经籍稍集。太祖之讨姚兴于柴壁也,问先,对曰:“臣闻兵以正合,战以奇胜。夫高者为敌所栖,深者为敌所因,兵法所忌而兴居之,可不战而取。”太祖从其计,兴果败归。太宗即位,问左右旧臣之中为先帝所亲信者有谁。时新息公王洛儿对曰:“有李先者,最为先帝所知。”太宗召先引见,拜安东将军。诏先与上党王长孙道生率师袭冯跋乙连城,克之,悉虏其众。乃进讨和龙。先言于道生曰:“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各五尺围,用填城堑。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道生不从,遂掠民而还。后出为武邑太守,有治名。世祖即位,征为内都大官。神?二年卒,年九十五。诏赐金缕命服一袭,赠定州刺史、中山公,谥曰文懿。

(节选自《魏书·李先传》)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B.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C.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D.少好学后/慕容永闻其名/迎为谋/主先劝永据长子城/永遂称制/以先为秘书监/慕容垂灭永/徙于中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亦用为天子的代称。
B.国记,按时间顺序记述一国史实或事件的史书。
C.郡县,秦朝统一后行郡县制,郡以下置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是一郡的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先重视经典书籍,鼓励集书。太祖要收集天下书籍时,李先认为从伏羲氏开始到现在天下的书籍不计其数,但皇帝喜好,收集起来不难,鼓励他搜集书籍。
B.李先回答皇帝问题,看法准确。太祖在柴壁讨伐姚兴时问李先的看法,李先认为用兵要以常法交战,战斗要出奇制胜,但姚兴犯了兵家大忌,可不战而取。
C.李先深受皇帝喜爱,担当重任。太宗即位后问周围人旧臣中谁被先帝看重,新息公回答说李先最受先帝赏识,太宗就诏见李先,授予他安东将军。
D.李先策略分析正确,不被采纳。李先与长孙道生袭击乙连城时,献计让士兵每人准备一捆青草来填塞城壕,但长孙道生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遂携掠民众而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神武,威德遐振,举兵征之,必将摧殄。
(2)攻其西南,绝其外援,勒兵急攻,贼必可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