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献骊姬
刘向
骊姬者,骊戎之女,晋献公之夫人也。初,献公娶于齐,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生公子重耳、夷吾。献公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生奚齐、卓子。
骊姬嬖于献公,齐姜先死,公乃立骊姬以为夫人。骊姬欲立奚齐,乃与弟谋逐太子与二公子。于是骊姬乃说公曰:“曲沃,君之宗邑也;蒲与二屈,君之境也。不可以无主。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二公子主蒲与二屈,则可以威民而惧寇矣。”遂使太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夷吾居二屈。
骊姬既远太子,乃夜泣。公问其故,对曰:“吾闻申生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胡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惠其民而不惠其父乎?”骊姬曰:“为民与为父异。夫杀君利民,民孰不戴。虽其爱君,欲不胜也。君不早图,祸且及矣。”公惧曰:“奈何而可?”骊姬曰:“君何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治之,殆将释君乎?”公曰:“不可,吾将图之。”由此疑太子。骊姬乃使人以公命告太子曰:“君梦见齐姜,亟往祀焉。”申生祭于曲沃,归福于绛,公田不在,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施毒于脯。公至,召申生将胙。骊姬曰:“食自外来,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犬死;饮小臣,小臣死之。骊姬乃仰天叩心而泣,见中生哭曰:“嗟乎!国,子之国,子何迟为?君有父恩i忍之,况国人乎?弑父以求利人,孰利之?”献公使人谓太子曰:“尔其图之。”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遂自经于新城庙。
公遂杀少傅杜原款。使阉楚刺重耳,重耳奔狄。使贾华刺夷吾,夷吾奔梁。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七,有删节)
[注]①归福,奉献祭肉。②胙:祭祀时用的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骊姬既太子远:使……远离
B.吾将之图:谋划
C.公不在田:通“畋”,打猎
D.遂自于新城庙经:经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可以威民惧寇矣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今谓君惑我此非曹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祸及矣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骊姬乃使人公命告太子日 斧斤时人山林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B.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C.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D.太傅里克曰/太子入自明可以生不/则不可以生/太子曰/吾君老矣/若入而自明/则骊姬死吾君/不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姬劝说献公让申生镇守曲沃,让重耳镇守蒲城,让夷吾镇守二屈,其真实目的并非加强宗邑和边境的防守,而是为立奚齐为太子创造条件。
B.骊姬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人。对太子申生为人评价的言辞,显示了她的险恶用心;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又表明她能为国家大局着想。
C.在献公对太子起疑心之后,骊姬欺骗太子祭祀母亲齐姜,并借机下毒陷害太子。由于太子忠厚,没有亲自前去辩白,她的诡计终于得逞。
D.骊姬工于心计,她的阴谋在精心设计下一步一步得到了实现,但这不仅让晋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也给自己与儿子招来了杀身之祸。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
(2)无乃以国民之故,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殁,君其奈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4 05:0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范忠贞传
戴震(清)
范承谟,字觐公。大学士文程之次子。年十七,选充侍卫。康熙七年,授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浙江。时吴三桂王云南、耿精忠王福建、尚可喜王广东,号三藩王;骄骞未易控抑,朝廷一示宽大,恐急激生变。承谟至浙,以固民心为本,劾奏吏之为民害者;及得民间豪滑,除之,务使民安静乐业。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承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以故悉民疾苦,设施拯恤。八年,嘉、湖二府水灾,疏请漕粮积逋概行停止;户部核漕粮无豁免例,圣祖特旨下部再议,卒宽恤免征。承谟在浙四载,前后疏奏,天子悉俞其所请;民无负累,以得安其新业
朝廷知承谟曲体民隐,抚民如食疾子;而福建边疆重地、海氛未靖,迁兵部右侍郎,总督福建军务。承谟至闽,疏言“闽人活计,非耕即渔。自禁海已来,徙边海之民居,内以台塞为界;民田废弃二万余顷,亏减正供至二十余万。请听民沿边采捕,十取一以充渔课;其所入可接军饷”。又陈军屯有五便,请使受饷之士卒垦辟荒地;六年后,始裁其饷。
是时吴三桂反于云南,承谟密上封事,言“功令钱粮考成太重及盗案处分太严,致有司专务催科,共相讳盗,图苟免参劾,请因时制宜,以宽广得民”。会闽藩阴与吴三桂连结,谋逆已成。承谟觇其言貌异常,乃密檄诸道,将以谒新总督为名,各率健儿前至,用折逆谋。事未集而闽藩反,诈执承谟,承谟仰天大骂,耿精忠素惮承谟威望,杀之重民之怒,乃械系承谟,置守者三十二人。贼进水浆,承谟绝食,八日不死。而巡抚刘秉政已为精忠所得,遣说承谟降;承谟令两卒扶持下床,秉政且进且揖,承谟奋足蹶秉政仆地。骂曰:“诸逆旋当受诛,我先褫其魄。”
既而,王师破仙霞关,精忠降,趣遣人刺承谟以灭反状。同时死者,自幕客至隶卒五十三人。承谟居械所三载,冠御赐冠、衣辞母时衣,每朔望奉”时宪书”置上几,北面拜跪。及死时,贼夜至,承谟起索冠,贼夺而掷之;承谟以械拉掷冠者头,乃整衣望阙九叩首,竟被害。天子震悼,赐谥”忠贞“。
(选自《戴震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听民沿边采捕    听:允许
B.承谟觇其言貌异常  觇:暗中察看
C.诸逆旋当受诛 旋:立即
D.趣遣人刺承谟以灭反状  趣:通“趋”,奔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劾奏吏之为民害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十取一以充渔课 木欣欣以向荣
C.乃密檄诸道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贼夺而掷之  倚歌而和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承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
B.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承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
C.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
D.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承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承谟在浙江,勘察荒田,奏请免赋,赈灾扶民,漕粮免征,百姓安居。
B.范承谟在福建,针对禁海政策造成的农田废弃及朝廷各级官员以催收赋税为务等事屡次上书言事。
C.耿精忠将范承谟囚禁起来,派刘秉政前去劝降,刘秉正被范承谟踢倒在地,并遭受斥骂。
D.范承谟被关押时,常戴御赐冠帽,每月月初便把“时宪书”放于几案上,最后从容自尽。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谟在浙四载,前后疏奏,天子悉俞其所请;民无负累,以得安其新业。
(2)耿精忠素惮承谟威望,杀之重民之怒,乃械系承谟,置守者三十二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为边郡太守,徒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贵人广 走:走回
B.三人马步行 亡:通“无”,没有
C.是时暮 会:适逢
D.单于闻广贤    素:向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虏多近,即有急 年九十
B.而广良家子从军击胡    其无礼于晋
C.大军不知广所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广陇西都尉    臣韩王送沛公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属国: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
B.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拜”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D.平旦: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平旦即即每天清晨的 3~5 时。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李广骁勇善战,深受青睐。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李广立下战功,朝廷对他大加赞赏,并赏赐将军印。
C.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绰字令绰,武功人,魏侍中则之九世孙也。累世二千石。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太祖饯于东都门外。临别,谓让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太祖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至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太祖称善,谓惠达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之才。太祖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太祖乃召绰。具以状对。太祖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喜。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也,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太祖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子。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太祖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太祖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之而已。绰尝谓治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周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B.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C.后太祖与仆射惠达沦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D.后太祖与仆射/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世二千石”说明苏绰家世显赫,“二千石”原指汉代郡守级别的官员,后来泛指地方重臣和朝中高品阶的官员。
B.“郎中”和“左丞”是两种官职,属中央部门,“左丞”的官阶高于“郎中”。相当于部门的副主管。
C.“条式”在文中是法律条文的意思,苏绰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对典故非常熟悉,所以代为拟定相关制度和法令。
D.“朱出墨入”本指用红色的字记录支出,用黑色的字记录收入。苏绰提出的这一区分出入情况的记账方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红头文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推荐。但他本人很有才干,被周惠达认为堪当辅佐君王的大任,也久被皇帝耳闻。
B.苏绰为人俭朴、家无余财,以天下为己任,太祖也是诚心委任他。有些事情,苏绰甚至可以先行处理,随后上报。
C.苏绰用兵有远见卓识。大统三年,齐兵袭扰,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有苏绰的想法和太祖的相同,结果证明苏绰是正确的。
D.苏绰对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在皇帝与公卿前往昆明池。询问旧事的时候,苏绰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官岁余,太祖未深知之。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
(2)绰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
(2)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不齐也 与:亲附
B.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也    过:指责
C.鲁君疑之,吴起    谢:辞退
D.鲁以为将 卒: 终于
【小题2】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 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2)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3)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