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下列句子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壁垓下     军:驻扎
B.纵江东父兄怜而我 王:让……称王
C.项王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2)关于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C.《垓下之围》 选自《项羽本纪》,主要描述了项羽即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
D.“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也可能东山再起。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3 12:5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群臣争功,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一。”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遮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以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劝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齿,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日:“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威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留侯    劫:威逼、胁迫
B.今公诚能无金玉璧帛 爱:吝惜,吝啬
C.及,置酒,太子侍  燕:燕地
D.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侮人 慢:傲慢、轻视
【小题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   /死者故臣等来耳
B.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C.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D.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人,良曾与客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逃到下邳,为人任侠。
B.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张良虽未有战斗功,但因“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高帝让其择留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C.张良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对他的封赏,他极为知足。
D.本文节选部分有详有略,主要记叙了张良在刘邦智囊团中,特别是刘邦称帝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名位的故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一句出自试卷中的文言文)
(1)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5)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允绳,字翼少,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久之,擢兵科给事中。
严嵩独相,有诏廷推阁员。允绳偕同官王德、沈束陈慎简辅臣、收录遗佚二事。未几,奉命会英国公张溶、抚宁侯朱岳、定西侯蒋传等简应袭子弟于阅武场。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褫玺职,夺溶、岳营务,罚传等俸,由是知名。又劾罢兵部尚书赵廷瑞。
居谏垣未几,疏屡上。言提学宪臣宜简行谊,府州县职宜量地烦简为三等,皆报可。俺答入犯,朝议急兵事。允绳请令五军都督府、府军前卫及锦衣卫堂上官,每遇考选军政之岁,各具疏自陈,听科道官拾遗;腾骧四卫及锦衣卫指挥以下,听兵部考察。诏皆从之,著为令。已,又陈御边四事,报可。再迁户科左给事中。谢病归。久之,起故官。
三十四年九月上疏言倭患,因推弊原,谓:“ 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及俸满营迁,避难求去,犯罪欲弥缝,失事希芘覆,输贿载道,为数不赀。督抚取诸有司,有司取诸小民。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不肖吏又干没其间,指一科十。孑遗待尽之民必将铤而为盗,陷忧不止海岛间也。”
其冬巡视光禄。光禄丞胡膏伪增物直,允绳与同事御史张巽言劾之。下法司按验。膏窘,言:“玄典隆重,所用品物,不敢徒取充数。允绳憎臣简别太精,斥言醮斋⑴之用,取具可耳,何必精择?其欺谤玄修⑵如此。”帝遂大怒,下允绳及膏诏狱。刑部尚书何螯当允绳仪仗内诉事不实律绞,帝命仍与巽言杖于廷。巽言夺三官。膏调外任。居五年,允绳竟死西市。先是,有马从谦者,以谤醮斋杖死。穆宗即位,赠允绳光禄少卿,予一子官。天启初,谥忠恪。膏寻以贪墨被劾,诛。
注:(1)醮斋:祭祀礼。(2)玄修:修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B.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C.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D.近者督抚命令不行于有司/非官不尊/权不重也/督抚莅任/例赂权要/名谢礼/有所奏请/佐以苞苴/名候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臣,“辅”是“辅助、协助”的意思,辅臣,多指官署主官的下属官吏。
B.疏,本意“疏通”,又称“奏疏”“奏议”,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
C.锦衣卫,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审问之事。
D.西市,明朝时期的刑场名。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绳选拔官吏,谨慎忠诚。选拔辅臣以及应袭子弟时,忠于职守,扬名于当时。
B.杨允绳直言敢谏,颇得赏识。担任谏官时,多次上疏,建议都被采纳并写进法令。
C.杨允绳审时度势,见解深刻。他分析倭患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小官员逐级贿赂权贵。
D.杨允绳刚毅正直,却遭诬陷。他和张巽言弹劾胡膏虚增物品价值,反遭胡膏诬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指挥郑玺忽传寇至,溶等皆惧走,允绳独不动,因奏之。
(2)有司德色以事上,督抚腼颜以接下。上下相蒙,风俗莫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进。闻张邦昌僭位,以书白康王:“宜遣师邀金人河上,迎请两宫,问罪僭逆,若议渡江,恐误大计。”遂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盟,传檄中外。已而闻金人退,引兵襄邑,遣范埙、徐文中诣济州,请王进兵南京,且言:“国家之制,无亲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元帅之权,此殆天意。亟宜承制号召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传檄而定。”王命子崧充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邦昌家在庐州,子崧檄通守赵令儦几察之,且请捕诛其母子,以绝奸心。又言:“自围城以来,朝命隔绝,乞下诸,凡有事宜,并取大元帅府裁决,伪檄毋辄行。宜蠲被兵州县租,经理淮南、荆、浙形势之地,毋为群盗所据。”会邦昌遣使迎王次第白子崧,子崧即贻王书曰:“似闻谓以京师残破,不可复入,止欲即位军中,便图迁徙,臣窃惑焉。夫欲致中兴,当谨举措,宜先谒宗庙,觐母后,明正诛赏,降霈四方。若京师果不可都,然后徐议所向。”遂传檄京师,奏于隆祐太后曰:“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间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郡者。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几人心慰安,奸完自消矣。”寻以所部兵会济州。康王即位,又言:“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皆可其奏。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味,道宗求得其文,上之。诏御史往案其狱,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弃城,降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于贬所。
(选自《宋史·赵子崧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皆可其奏
B.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皆可其奏
C.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亊尽忠/请录其子/帝皆可其奏
D.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录其子/帝皆可其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史上也有以勤王为名行篡位之实者。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宗庙,是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根据礼制,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和庶人一庙。
D.太后,是封建时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子崧忠于国家,对僭位者深恶痛绝。他听说张邦昌窃据上位,就建议康王向张邦昌问罪;任大元帅府参议官时,派人监察张邦昌的家,并且请求捕杀其母亲和儿子。
B.赵子崧富有远见,多次提出积极建议。他请求康王进兵南京,且建议康王承制号令四方豪杰;上奏隆祐太后,建议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以安慰人心,消除违法乱纪的事。
C.赵子崧直抒己见,劝阻康王军中即位。当康王听从张邦昌的建议打算在军中即位时,他认为,应该先拜谒宗庙,觐见母后,严明赏罚,施恩四方,定都之事可从长计议。
D.赵子崧与人有隙,遭到贬官,最终卒于贬所。他和辛道宗有嫌隙,遭到辛道宗的诽谤。皇帝听信谗言把他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后来虽然被赦免起用,但已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蠲被兵州县租,经理淮南、荆、浙形势之地,毋为群盗所据。
(2)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怕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郡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后文有省略)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臣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且 陛 下 所 谓天 授 非 人 力 也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由此日夜怨 望:埋怨,责怪
B.吾淮阴     如 :到,往
C.不其能     矜:矜持,慎重
D.乃谋畔逆,灭宗族   夷:消灭
【小题2】用“/”为划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B.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C.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D.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实现的。由韩信的话可知刘邦是个很有领导才能的人。
C.蒯通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所以他的处境很危险,蒯通其实是想劝他谋反。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2)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节选自魏禧《大铁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B.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C.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D.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文中的宋将军就是这样一位善技击的武官。
B.博浪沙,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现名古博浪沙。历史上因张良曾派人在此地刺杀秦始皇帝未遂而名扬天下。
C.壬寅,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9年,干支即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壬在第九位;地支有十二,寅在第三位。
D.楷书,一种汉字书体。又称正书、真书。始于东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故名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更趋简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铁椎是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异人。他长得丑,食量大,话语少,不戴帽,不穿袜,拱手作揖时四五十斤大铁椎也不离身。
B.大铁椎是武功高强、独来独往的奇士。他神龙见首不见尾,曾多次杀贼,与贼决斗,更是以一敌众,凭一铁椎杀贼三十多人。
C.大铁椎是素怀抱负、终不得志的豪杰。他寄望与宋将军干仗义除暴、劫贼济贫的大事,但宋素无大志,只好埋名市井,写字度日。
D.大铁椎是敢作敢当、办事负责的侠士。他怕连累宋将军而主动离开,且拒绝宋将军相助,宋将军观战,他则细心交待事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2)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