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晏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 游:交往
B.尝与鲍叔 贾:做买卖
C.天下不管仲之贤 多:多数
D.管仲富于公室  拟:类似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善于为政的一组是( )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⑤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⑥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年轻的时候,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即使常常被管仲占便宜,也始终善遇之。
B.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3 12:2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徒为上郡太守。后广为边郡太守,徒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按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幕,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晚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
B.骑郎将:也称郎中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
C.典属国:典,仪式;“典属国”即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
D.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穆,字公叔,南阳宛人也。年五岁,便有孝称。及壮耽学,锐意讲诵。初举孝廉冀①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见亲任。桓帝即位,顺烈太后临朝,穆以冀执地亲重,望有以扶持王室,因奏记②劝冀曰:“愿将军申纳诸儒,亲其忠正,绝其姑息,专心公朝。为皇帝选置师傅及侍讲者,得小心忠笃敦礼之士,与之俱入,参劝讲授,师贤法古。” 举穆高第,为侍御史。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穆又著《绝交论》,亦矫时之作。梁冀骄暴不悛,穆以故吏,惧其衅积招祸,复奏记谏曰:“昔秦政烦苛,陈胜奋臂一呼,天下鼎沸。今百姓戚戚,宜时易宰守非其人者,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报书云:“如此,仆亦无一可邪?”穆言切,然亦不甚罪也。永兴元年,河溢,百姓荒馑,流移道路。擢穆为冀州刺史。冀部令长闻穆济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有宦者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僭为玙璠、玉匣、偶人。穆闻之,下郡案验。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帝闻大怒,征穆诣廷尉,输作左校③。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帝览其奏,乃赦之。居家数年,征拜尚书。穆既深疾宦官,及在台阁,志欲除之。乃上疏曰:“案汉故事,中常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者。自延平以来,权倾海内,放滥骄溢。愚臣以为可悉罢省,遵复往初。”帝怒,不应。穆伏不肯起,良久乃趋而去。自此中官数因事称诏诋毁之。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延熹六年卒,时年六十四。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公卿共表穆立节忠清,宜蒙旌宠。追赠益州太守。

(《后汉书·朱穆传》)

(注)①冀:东汉时期外戚梁冀。其妹为顺烈皇后。②奏记: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③输作左校:去左校服劳役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
B. 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
C. 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
D. 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孝顺廉正的意思,是汉代察举考试的科目之一。明清时期是对举人的雅称。
B. 临朝,指天子或太后上朝廷处理政事,后来特指因皇帝年幼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
C. 玉匣,又被称为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用缕联缀玉片而成。
D. 中官,又称内官,宫廷内侍奉帝王以及重臣的官员总称,东汉后由阉割的男子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穆孝敬父母,待人忠诚。年仅五岁时,他就有孝顺之名声;梁冀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担心梁冀招致祸患,多次劝谏。
B. 朱穆关心世风,力矫时弊。他常感时风俗浅薄,慕尚朴厚之风,于是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以便矫正当时的弊端。
C. 朱穆秉性刚直,嫉恶如仇。朝廷提拔他为冀州刺史时,他因严惩宦官僭越礼制行为而触怒皇帝,被捕关押在廷尉狱。
D. 朱穆为官清廉,为国举才。他的节俭朴素堪称表率,受到了吏部的肯定;朝廷公卿共同上表说朱穆有忠诚清廉的节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冀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见亲任。
(2)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见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射睡炕上矣。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夫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夫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及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节选自魏禧《大铁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B.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C.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D.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戌,指这一年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庚戌年“庚”是天干之一。“戌”是地支之一。
B.河南的“河”古代指黄河,文中“河南”泛指黄河以南所有地区,即现在的河南省。
C.白金文中是指白银,在古代很早就成为货币,到明朝时,已经在社会上普遍流通。
D.响马是北方强盗的别称,他们在行动前习惯先放响箭示警,常骑马来去,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主姓名无考,身份不明。传主平时说话不多,也不问别人家乡和姓名,人们也不敢问他,结果没人知道他是干什么的。
B.传主形象不俗,行为怪异。传主的饭量很大,容貌很丑陋,随身携带的武器也很不一般,半夜说走就走,行踪也很诡秘。
C.传主识人准确,性格豪爽。传主看出宋将军武艺全无用处,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从空堡观战的表现看,宋将军果如所料。
D.传主勇猛过人,擅长技击。传主面对来势汹汹、人多势众的贼人围攻时,沉着应战,在击杀大概三十人后潇洒地脱身离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昆虫)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贿赂)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罢仁寿令,豪纵,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  伏:认罪  
D.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洛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祭而日食,犹废;况谪见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以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迁镐工部侍郎。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之,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C.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成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太宗”是庙号,庙号就是皇帝登基时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例如高祖,玄宗,太祖等。
D.“工部”,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长官是工部尚书,副职是工部侍郎,下设郎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定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