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穆,字公叔,南阳宛人也。年五岁,便有孝称。及壮耽学,锐意讲诵。初举孝廉冀①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见亲任。桓帝即位,顺烈太后临朝,穆以冀执地亲重,望有以扶持王室,因奏记②劝冀曰:“愿将军申纳诸儒,亲其忠正,绝其姑息,专心公朝。为皇帝选置师傅及侍讲者,得小心忠笃敦礼之士,与之俱入,参劝讲授,师贤法古。” 举穆高第,为侍御史。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穆又著《绝交论》,亦矫时之作。梁冀骄暴不悛,穆以故吏,惧其衅积招祸,复奏记谏曰:“昔秦政烦苛,陈胜奋臂一呼,天下鼎沸。今百姓戚戚,宜时易宰守非其人者,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报书云:“如此,仆亦无一可邪?”穆言切,然亦不甚罪也。永兴元年,河溢,百姓荒馑,流移道路。擢穆为冀州刺史。冀部令长闻穆济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有宦者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僭为玙璠、玉匣、偶人。穆闻之,下郡案验。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帝闻大怒,征穆诣廷尉,输作左校③。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帝览其奏,乃赦之。居家数年,征拜尚书。穆既深疾宦官,及在台阁,志欲除之。乃上疏曰:“案汉故事,中常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者。自延平以来,权倾海内,放滥骄溢。愚臣以为可悉罢省,遵复往初。”帝怒,不应。穆伏不肯起,良久乃趋而去。自此中官数因事称诏诋毁之。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延熹六年卒,时年六十四。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公卿共表穆立节忠清,宜蒙旌宠。追赠益州太守。

(《后汉书·朱穆传》)

(注)①冀:东汉时期外戚梁冀。其妹为顺烈皇后。②奏记: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③输作左校:去左校服劳役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
B. 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
C. 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
D. 冀不纳/而纵放日滋/遂复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孝顺廉正的意思,是汉代察举考试的科目之一。明清时期是对举人的雅称。
B. 临朝,指天子或太后上朝廷处理政事,后来特指因皇帝年幼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
C. 玉匣,又被称为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用缕联缀玉片而成。
D. 中官,又称内官,宫廷内侍奉帝王以及重臣的官员总称,东汉后由阉割的男子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穆孝敬父母,待人忠诚。年仅五岁时,他就有孝顺之名声;梁冀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担心梁冀招致祸患,多次劝谏。
B. 朱穆关心世风,力矫时弊。他常感时风俗浅薄,慕尚朴厚之风,于是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以便矫正当时的弊端。
C. 朱穆秉性刚直,嫉恶如仇。朝廷提拔他为冀州刺史时,他因严惩宦官僭越礼制行为而触怒皇帝,被捕关押在廷尉狱。
D. 朱穆为官清廉,为国举才。他的节俭朴素堪称表率,受到了吏部的肯定;朝廷公卿共同上表说朱穆有忠诚清廉的节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冀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见亲任。
(2)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8 05: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衡因上疏陈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朗谢罪
B.①遂乃研核阴阳 ②乃幽武于大窖中
C.①宦官惧其毁己 ②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D.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定,不好交接俗人。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资用乏,以贩马自业,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共诸君踰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有诏悼愍,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B.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C.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D.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亭长:秦汉时,十里设一亭,设亭长,主管地方治安警卫,缉捕盗贼,调处民间争讼等。刘邦、刘备都曾担任过亭长。
B.燕蓟: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历史上其称谓和辖制区域曾有多次变化,如燕都、蓟城、涿郡、幽州等,但皆以北方地区战略要地而闻名于世。
C.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D.《后汉书》:该书由南朝宋范晔所撰,它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虚心听取部下意见。吴汉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他率领轻装的骑兵冲上去,与敌人作战,结果没有取得胜利,但通过诸位将领的劝说,吴汉情绪振作起来,鼓舞将士。
B.吴汉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敌人在夜里进攻吴汉的营垒,军中士兵受惊而一片混乱,而吴汉仍然卧着不动,率兵给皇帝送信寻求帮助,不久士兵们就安定下来。
C.吴汉善于激励士气,省得战士爱戴。吴汉随从皇帝征讨时,诸位将领看到作战阵势不利,有的很惶恐,失去他们的常态;吴汉神情自若,就将修理武器,激励官兵,使他们振作起来。
D.吴汉作战勇猛,多谋善断。吴汉叫士兵在夜里衔枚前进。他带着士兵与刘尚合并了兵力,谢丰等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全部的士兵迎战敌人,于是大败敌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杨雄《解嘲》,作《达旨》以答

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谓侍中窦宪曰:“卿宁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骃由此候宪。宪屣履迎门,笑谓骃曰:“亭伯,吾受诏交公,公哉?”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吾能令骃朝夕在傍,何必于此!”适欲官之,会帝崩。

窦太后临朝,宪以重戚出内诏命。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①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夫谦德之光,《周易》所;满溢之位,道家戒。故君子福大愈惧,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杖,刻诸盘盂。矜矜业业,无无荒。如此,则百福是荷,庆流无穷矣。

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道路愈多不法,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出为长岑长。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崔骃传》)

(注)①窦宪的曾祖父窦融,曾封安丰侯。窦宪和弟弟窦笃曾担任侍中和中郎将。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文 属:连缀,写
B.公何得哉? 薄:接近
C.夫谦德之光,《周易》所 美:赞美
D.矜矜业业,无无荒。  殆:危险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作《达旨》以答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
B.公得薄哉? 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满溢之位,道家戒  某,而母立于兹
D.故君子福大愈惧    吾兄之盛德夭其嗣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
B.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
C.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
D.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崔骃呈上的《四巡颂》都符合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上文雅喜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四巡颂》之后,常常感慨赞叹。
B.皇上对窦宪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哩。请让我试着接见他。”
C.皇帝见了崔骃的“颂”之后,对他格外的青睐,予以破格提拔。
D.窦宪任车骑将军后日益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直言劝谏。窦宪不能容忍崔骃的劝谏,逐渐疏远了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
(2)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曰朱晖死曰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冷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以财货污君。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其诸报怨,以义犯率,皆为求其理,多得生济。其不义之囚,即时僵仆。吏人畏爱,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史畏其威,人怀其惠。”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赢者,乡族皆归焉。晖与同郡陈排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如此。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拜骑都尉,赐钱二十万。

(节选自《后汉书·朱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B.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C.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D.及即位/求问岁/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晖不惧盗贼,英勇过人。朱晖与亲人逃难时,路遇群贼,他的兄弟及家中宾客惊慌失措,只有朱晖挺身拔剑,誓死保护家中女性长辈。
B.朱晖气节高尚,备受称赞。朱晖拒收阴就礼物,阴就赞许他是个志士;阮况家道衰落,朱晖馈赠其家人钱财,深得阮况、刘苍等人佩服。
C.朱晖为政刚正,吏民敬爱。他选拔任用节操之士,挽救为道义犯事的罪犯,立即处治不义囚徒,官吏敬畏,百姓爱戴,作歌谣赞美他。
D.朱晖对待亲友,情深义重。南阳饥荒,朱晖散尽家财,接济贫困亲友;好友陈揖早逝,朱晖关心陈揖之子陈友,让他顶替自己儿子为官。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
(2)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名闻山东。
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 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 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
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 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夫战有三亡,以乱攻理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明公秉国平正,讨灭宦竖,忠义克立。以此三德,待彼三亡,奉辞伐罪,谁敢御之!”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顒、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杨州刺史。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B.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C.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D.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20 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
B.举、辟、征、迁、召,都是指古代朝廷对官员的选拔、任用、调动与升迁。
C.太守,一郡的长官,汉代将秦代的郡守改为太守,明清两代亦称知府为“太守”。
D.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太少有才略。灵帝末年,他就预知天下将乱,暗中结交天下豪杰,名闻山东;后被推举为孝廉,为三府、公车征召。
B.郑太善于识人。他能看清董卓的为人不端和有野心,当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如果董卓进宫,将危及朝廷。
C.郑太机智善辩。当看到董卓怀疑他时,他引经据典,用充足的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
D.郑太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实现为朝廷锄奸的愿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进寻见害,卓果作乱。
(2)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