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方劫富家分财,者已至收: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攸县事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以官啖:利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贼果八月陷岳州具沛公言报项王
B.释缚,延之上座皆出于此乎
C.愿瘗主尸死择其善者从之
D.解衣裹道宪骸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希望贼寇们能允许他们掩埋主人的尸体后再赴死,贼寇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最后四卒自刎而死。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2)“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3 02:0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壁垓下 驻扎
B.项王瞋目而叱之    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C.与其骑为三处    会合、聚集
D.项王身亦十余创  遭受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王瞋目叱之    ②乃自刎死   
③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④不忍杀之,赐公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汉军兵临城下之时的饮酒夜歌,既表现了他的穷途末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位昔日驰骋疆场的英雄的悲壮人生。
B.在兵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C.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不到一百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的大势已去。:学*科*网Z*X*X*K
D.文章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小题5】把文言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内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校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B.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C.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D.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B.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书。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D.华山为“五岳”之西岳,其余四岳分别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华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星而生下来的,因而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贯六艺,诗笔生花,为人称道。
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诗酒为乐;后来靠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推荐,李白得以步上仕途,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堂上,“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华阴县,使县宰惊愧,叩拜致歉;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着锦袍而坐,旁若无人。这都说明李白的确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李白曾有恩于郭子仪,当他受永王璘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好黄、老学说,不幸的是醉酒捉月,沉水而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

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惇为相。惇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惇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
B.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
C.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
D.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的皇子公主等。
B.西京,指现在的西安,它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首都、京师,被称作西京。
C.吏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所有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伯温受过良好教育。他在家聆听父亲的教诲,在外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邵伯温懂礼知恩。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邵伯温守义正直。章惇因为曾经侍奉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却躲避,因此被童贯忌恨。
D.邵伯温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温谓康曰:“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
(2)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邵,字茂宗,会稽太守裕之弟也。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亲故咸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王谧为扬州,召邵为主簿。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辏,独邵不往。或问之,邵曰:“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刘穆之闻以,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署长流贼曹。邵悉心政事,精力人。及诛刘藩,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诚众曹曰:“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昨夜受张主簿处分。”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

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穆之及卿耳。”青州刺史檀祗镇广陵,时滁州结聚亡命,祗率众掩之。刘穆之恐以为变,将发军。邵曰:“檀韶据中流,道济为军首,若疑状发露,恐生大变。宜且遣慰劳,以观其意。”既而祗果不动。及穆之卒,朝廷恐惧,便欲发诏以司马徐羡之代之,邵对曰:“今诚急病,任终在徐,且世子无专命,宜须北咨。”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朝廷及大府事,悉咨徐司马,其余启还。”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

元嘉五年,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丹、淅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既失信群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子敷至襄阳定省当还都群蛮伺欲取之会蠕蠕国遣使朝贡贼以为敷遂执之邵坐降号扬烈将军。

(节选自《宋书·张邵传》)

【小题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刘穆之闻以,帝益亲之 律知武终不可胁,单于
B.邵悉心政事,精力人 非能水也,而江河
C.此自穆之及卿耳     俯首系颈,命下隶
D.征虏将军 再复为太史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失信/群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子敷至襄阳定省/当还都/群蛮伺欲取之/会蠕蠕国遣使朝贡/贼以为敷/遂执之/
B.既失信群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子敷至襄阳/定省当还都/群蛮伺欲取之/会蠕蠕国遣使朝贡/贼以为敷/遂执之/
C.既失信/群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子敷至襄阳/定省当还都/群蛮伺欲取之/会蠕蠕国遣使朝贡/贼以为敷/遂执之/
D.既失信群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子敷至襄阳定省/当还都/群蛮伺欲取之/会蠕蠕国遣使朝贡/贼以为敷/遂执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邵注重情义。因做过王诞龙骧府的功曹,当王诞徙广州时,亲戚故交都背弃他,而只有张邵洒泪送别王诞,并照顾其家人。
B.张邵思虑长远。他认为自己的主公是难得的君主,没有随众投奔刘毅;武帝北伐,他为帝分忧,提醒皇帝事前安排好后事。
C.张邵遇事冷静。刘穆之恐怕檀祗叛乱,要派军队前去防守,张邵阻止了他;刘穆之死后,张邵下令朝廷及大府事,全听徐司马。
D.张邵造福一方。张邵到襄阳后,修建长长的围岸,修筑堤坝塘堰,开垦了数千顷的农田,襄阳的百姓因此而变得富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
(2)若疑状发露,恐生大变。宜且遣慰劳,以观其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虛,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迁校书郎,转对,言“边事之病,不在外而在内”。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又告于朝曰:“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行部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诣学宫讲说,创书院贵溪之南,祠先儒陆九渊。岁大旱,疫疠大作,创药院疗之。前后持节江东五年,所活殆不可数计。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曰:“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未几,擢嵩之刑部尚书,复奏疏云:“臣于嵩之本无仇怨,但国事所系,谊难缄默。”嵩之诰命,终不与书行。喜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嵩之移京湖沿江制置使、知鄂州川,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翼日,权吏部侍郎。又奏边事,和议令边患踵至,疏留中不行。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知婺州,皆辞不拜。迁兵部侍郎,奏:“危亡之祸,近在旦夕,乞秉一德,塞邪径。”迁吏部侍郎。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
B.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
C.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
D.甫奏曰/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
【小题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进士第一: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即状元。元明清时,通过殿试者皆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土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B.持节江东:在江东任职。汉代以后,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持节可杀无官职的人。江东一般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C.国子祭酒:我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传授儒家思想,最重要礼仪是祭祀,所以国子监主管被称为祭酒。
D.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负责人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甫心系国事,多次进言。他关心国事,针对当朝实际情况,多次上奏论述个人治国理政的见解,即使不被回复或被搁置仍屡次进谏。
B.袁甫体恤百姓,兴利除弊。调到江东常平时正逢大旱之年,他拿出府库的积蓄,及时向朝廷禀告,亲自巡查各地,多方解决民生疾苦。
C.袁甫反对议和,立场坚定。当时边患严重,但议和之声不断,他接连上奏,反对任。用议和派,为此还主动辞职,并多次拒绝朝廷的任命。
D.袁甫深谙时弊,思虑深远。他提醒皇帝要有戒惧之心,边事弊病应重视整肃朝纲;边关不断告急,他呼吁要革新,改变十大错误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虛,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
(2)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