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B.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C.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D.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B.丁……忧:丁忧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D.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筛选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3)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之死》)
(4)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09:0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B.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D.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张绣死后,深受士民哀怜。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璃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接之。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注:①杜如晦。②王圭。③魏征。④李世勣⑤李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渐笃,追赴宫所  病重B.太宗徇地渭北    曲从、偏私
C.摄太子詹事    代理D.罄竭心力 用尽、竭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①将至御座乃下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C.①谮之于高祖 ②作师说以贻之
D.①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B.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C.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D.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太傅”“太子少师”: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传其知识,“傅”监督其行动。隋唐以后,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
B.丁忧:又称“丁艰”,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C.春宫:太子居东宫,五行家以春季配东方,故称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为“春宫”,亦用以代指太子。
D.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早慧多才,很有孝心。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博览经史,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就连睡觉都顾不上。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如遇到谋士、将才,他就暗中结交他们,并让他们甘心为太宗出力。
C.房玄龄深受唐太宗信任、重用。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太宗驱斥,后召回。贞观三年,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房玄龄与唐太宗情深意重。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太宗为方便派人探视,凿开宫墙开门,还亲自登门,握着他的手问候。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2)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弱冠拜秘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和市之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十三年,为济州刺史,车驾东巡,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诏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匹分赐立功奚官。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今赍持财帛,深入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韦果谋劫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奏请唐玄宗通漕运,调运江淮粮赋进京。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是谓以国财求宪,其可乎?”
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时夷州刺史杨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刺史,人之父母,风化所瞻,解体受笞,事颇为辱。又今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又恐非圣明宽宥之意。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帝许之。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诚精劲勇烈,然其近日言气矜夸,臣窃忧之。若不可回换,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选自《旧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岁解属文    属:写作
B.耀卿躬自条理   躬:亲自
C.上深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D.上将幸东都   幸:宠幸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B.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C.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D.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略/吐蕃嘉运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耀卿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聪明会写文章,青年时代在相王府中任典签。
B.唐玄宗采纳裴耀卿的建议,给贪赃犯死罪的夷州剌史杨浚免死流放,停减杖刑。
C.裴耀卿担任京兆尹的第二年,建议通漕运,调江淮粮赋进京,唐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D.裴耀卿历任济州刺史、京兆尹、尚书左丞相等职,不谋私利,颇有政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完成各题。

李勣,本姓徐氏,名世勣,以犯太宗,单名勣。与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浚仪人王伯当共勣说翟让奉密为主。王世充讨密,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密拜勣为东海郡公。越王即位,赦密罪,封魏国公;授勣右武侯大将军。

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总启魏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令河南、山东兵。及李密反叛伏诛,勣表请收葬,服衰绖,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朝野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勣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疗,太宗乃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太宗谓曰:“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总章二年,寝疾,寻,年七十六。及葬日,帝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洎勣之死,闻者莫不凄怆。

(选自《旧唐书·李勣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以富贵  邀:求取。 ②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衣服。
B.①公自献  听:听凭、任凭。②非足也   利:有利于。
C.①令河南、山东兵  总:统领。 ②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D.①朝野之  义:信义、恩义。 ②神明自得   神明:人的智慧。
【小题2】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③未之有也。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非我也,岁也。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⑦⑧/②③⑤⑥/④⑨
B.①④⑦⑧/②⑤⑥/③/⑨
C.①⑦/②⑤⑥/④⑧/③/⑨
D.①④⑦/②③⑤⑥/⑧/⑨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名讳,古人名中如有字与皇帝名讳相同,则需改字或减字。此外,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讳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如《红楼梦》第二回提到林黛玉“读书凡‘敏’字她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即是此理。
B.上柱国,又称柱国,古代官名,周代时楚国设立,为最高武官。隋唐以后,为勋官称号。也可指对国家极为重要的人物。
C.储贰,又称储副,即皇太子,指古代被现任皇帝依照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儿子,一般由嫡长子担任。
D.薨,古时对“死”的一种讳称,一般称诸侯王公、士大夫之死,也可称皇帝的嫔妃之死,例如《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开头所言“老太妃已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颇重旧情。他用奇计打败王世充后,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等到李密入唐后因谋反被杀,他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并身穿丧服,与旧僚将士将李密安葬在黎山。此举得到朝野人士赞许。
B.李勣以称职闻名。太宗授任李勣为并州都督。李勣执政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太宗批评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臣子,安抚边境,盛赞李勣镇守并州,使得边塞安宁,远远胜过修筑长城。
C.李勣深受太宗的关爱和信赖。李勣突得重病,太宗按照药方上所说,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灰,为他和成药让其服用。太宗到李勣家中赴宴时,曾脱下御衣盖在喝得酩酊大醉的李密身上。
D.李勣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每当与别人一起谋划事情,他都能辨析好坏,一旦听到别人一点好的意见,就兴奋地采纳。事情成功后,还常把功劳归于他人,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3)与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旧唐书·李勣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以孝闻。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上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逼京师,僖宗仓皇出幸。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廪无颗粒,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选自《旧唐书·杜让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B.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C.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D.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做官,与“解褐”、“解官”、“释巾”、“解巾”等意思相近。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户籍财赋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C.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采地”等。
D.近侍,对帝王亲近侍奉,也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较大的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沙陀军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让能听到发生祸变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
B.杜让能镇定地面对危局。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时,朝廷官员大都归附,僖宗皇帝束手无策,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解决了危机。
C.杜让能淡泊名利。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
D.杜让能敢于提不同意见。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诫官员时,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
(2)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廪无颗粒,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