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注: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
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尊奉
B.晚乃于光、黄间 遁:隐居
C.见方山子两骑 从:跟随
D.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D.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少时仰慕游侠,但后来改变了自己的志向而发奋读书,想要凭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
B.传记主人公一生贫苦,但他安贫乐道,心境恬淡。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2 11:1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 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盂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盂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令若去此子,而敢之 生:养活。
B.希用事相齐 用事:掌权、执政。
C.仆妾余粱肉而士不糟糠 厌:满足、吃饱。
D.孟尝君恐,乃魏   如:离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薛公田婴文为太子 若舍郑为东道主
B.玄王孙为何   夫晋,何厌
C.今视之,眇小丈夫耳   此臣效命之秋也
D.所以不举五月子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才华出众、心胸宽广,对待士人尊重礼让,对待百姓关爱同情,对待祖国忠贞不二。
B.田婴自己也是庶出,但他对田文委以重任,甚至将其立为太子,并非因为同病相怜,主要是看中他的才华。
C.齐湣王曾经派遣盂尝君到秦国去,当孟尝君回来后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可是在灭掉宋国后,齐王却骄傲起来,一心想除掉孟尝君。
D.田婴虽然手握重权,却奢侈专横,只知为个人积累财富,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田文对他不满并提出意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学生何番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选自《韩愈集》)
【注】①选纪:计算;②朱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反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B.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C.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D.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文中助教和博士是太学的教师,司业和祭酒地位近似于现代的副校长和校长。
B.我国古代朝廷设有六部官署,礼部是其中之一,主要掌管典礼、科举、教育等事务。
C.“六馆”是国子监的别称,按唐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D.“会阳先生出道州”,句中“出”意即“出京”,指京城官员被贬斥到地方成为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写了太学生何蕃的事迹与遭遇,反映了唐朝中期极端腐败的政治,导致大量贤才得不到重用而被埋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
B.何蕃刚入太学时,每年回家一次,因其父母劝阻,他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但还是遭到父母劝阻,以至他五年没回家了。
C.欧阳詹在评价何蕃为人时,对何蕃的仁爱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对何蕃的勇敢品质的略带怀疑,不是很肯定。
D.本文着力表现何蕃学识渊博、纯孝、仁勇等优秀品质,这和韩愈一贯推崇儒家思想、倡导儒学的行为是一致的。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2)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同类题3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从一骑归。夫身被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
B.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
C.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
D.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之下,在伯爵、子爵、男爵之上,享有封地,可世袭。颍阴侯以颍阴为封地。
B.舍人: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的通称。《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战国四公子等都做过舍人。
C.二千石:汉代官员俸禄一半发谷,一半发钱,地方郡一级的政权长官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高等级妃嫔、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为“薨”,称大夫的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灌夫父子受到两代颍阴侯恩宠。灌夫的父亲因为得到颍阴侯家的恩幸而改姓灌,灌夫因为颍阴侯的推荐而为官。
B.灌夫作战勇猛,视死如归。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身受十余处重伤,当伤好一些后,他又再次请求出战。
C.灌夫为人粗鲁、任性、不拘小节。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喝醉后出手打死了窦甫,窦太后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调任做了燕相。
D.灌夫刚强直爽蔑视权贵。他不喜欢阿谀奉承,甚至会凌辱地位高于自己的权贵;对贫贱的士人恭敬有加,还在公开场合推荐夸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因此而赞美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2)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时春,字景仁,平凉人。幼与群儿嬉,辄列旗帜,部勒如兵法。年十四举于乡。逾四年,为嘉靖五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寻转兵部。九年七月,上疏日:“陛下以灾变求言已旬月,大小臣工率浮词面谩。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鋐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鋐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仲斌等不足道,鋐、赞司风纪,时典三礼,乃罔上欺君,坏风伤政。”帝责其妄言,且令献谠言善策。时春惶恐引昝未对。帝趣之,于是时春上言。
帝览之,益怒,下诏狱掠治,黜为民。久之,选东宫官属,起翰林编修兼司经局校书。
帝有疾,时春与罗洪先、唐顺之疏请东宫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贺。帝大怒,复黜为民。京师被寇,朝议以时春知兵,起兵部主事,赞理京营务,统民兵训练。大将军仇鸾倡马市,时春愤曰:“此秦桧续耳。身为大将,而效市侩,可乎?”忤鸾,为所构,几重得罪。稍迁山东金事,进副使。
三十二年,擢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时春慷慨负奇气,善骑射。慨寇纵横,将帅不任职,数谓人:“使吾领选卒五千,俺答、邱福不足平也。”作《御寇论》,论战守甚悉。既秉节铖,益思以武功自奋。其年九月,寇入神池、利民诸堡,时春率马步兵往御之。至广武,诸将毕会。谋报寇骑二千余,去两舍。时春擐甲欲驰,大将李涞固止之。时春大言曰:“贼知吾来必遁,缓追即不及。”遂策马前。及于大虫岭,伏兵四起,败绩。仓皇投一墩,守卒缒之上乃得免,涞军竞覆。被论,解官听调。时春喜谈兵,至是一战而败。然当是时将帅率避寇不击。为督抚者安居坚城,遥领军事,无躬搏寇者。时春功虽不就,天下皆壮其气。
《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鋐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鋐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B.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鋐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鋐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C.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鋐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鋐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D.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鋐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鋐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等级,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第一名称为“会元”。
B.庶吉士:官名,明朝初置,永乐二年始专隶属于翰林院,选进士中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
C.正旦:每年正月初一。在明代,百官在这天需朝贺天子,但太子不能受百官的朝贺。
D.节钺:符节和斧钺,象征权力。古代天子授与官员或将帅节钺,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时春敢于直言,充满正气。在上疏中,他严厉批评了朝臣以各种虚浮之词迎合皇帝的行为;大将军仇鸾主张马市,也遭到了他的批评。
B.赵春时善骑射,有军事才能。京师遭遇敌寇时,曾主事兵部,训练民兵。当时的将领无法抵御敌寇横行,他专门著书详细论述了战和守的策略。
C.赵春时希望在军事上建立功业,报效国家,但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广武之役时,他不听劝阻执意追击已经离开两夜的敌军,最终遇伏而被打败。
D.赵春时有担当有勇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当时很多将领畏敌避战,督抚一类的官员躲在坚固的城中,赵春时却亲自上阵与敌人作战。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责其妄言,且令献谠言善策。时春惶恐引咎未对。帝趣之,于是时春上言。
(2)仓皇投一墩,守卒缒之上乃得免,涞军竟覆。被论,解官听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武王演字伯升,光武之长兄也。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墓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李轶等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遂自号柱天大将军,进围宛。后三日,破属正梁丘赐,斩首三千余。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威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伯升曰:“春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遽自尊立,为天下淮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将军张印拔剑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众皆从之。圣公既即位,拜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平林后部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初,李轶谄事更始贵将朱鲔等,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复信。”不受。

伯升部将宗人刘稷,数陷陈清围,勇冠三军。时将兵击鲁阳,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见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劝更始并执,即日害之。

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论曰: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若夫齐武王之破家厚士,岂游侠下客之为哉!志高虑远,祸发所忽。鸣呼!古人以蜂为戒,盖畏此也。

(节选自《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有删节)

(注)①光武:光武帝刘秀。②圣公:更始帝刘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B.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C.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D.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辰,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天干名称来记时,辰时即7~9时。
B.侯,古时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三军,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此处泛指军队。
D.“建武十五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代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伯升抱负远大。他素有复兴汉室社稷的志向,广散家财结交天下豪杰,壮大力量,为以后推翻王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伯升信义昭著。平林后部攻打不下新野,但新野宰表示只要有伯升信物就可归降,伯升军队到后,马上开城投降了。
C.刘伯升远见雄识。他认为刚刚打下宛城,占领区不过三百里,不能算作已经成功,一旦确立皇帝就会受到各势力的攻击。
D.刘伯升雄勇轻信。随着他拔宛城、破王旬,威名日盛。刘秀提示他要防备刘玄,但他不听,最终刘玄找借口杀害了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
(2)志高虑远,祸发所忽。呜呼!古人以蜂虿为戒,盖畏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