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候的人二十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从事”,指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也称“从事员”。汉时刺史佐吏,如別驾、治中等皆称为“从事史”,通称为“州从事”,后历代因其制,到宋代废止。
D.“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李商隐自幼才华出众,先后受到爱惜他的才华的令狐楚、王茂元、李德裕、郑亚等人的任用,但他的仕途并未因此而通达 ,反而终生仕途坎坷。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
(2)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3 09:4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 儒林列传》)
【注】①司空,管理四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B.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C.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D.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B.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C.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D.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B.①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4】把下面课文中的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宇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成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镜,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成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橡吏皆移②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延尉,职典决疑,当谳③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椽吏,谓曰:“延尉本起于武史,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椽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椽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成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宜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B.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特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C.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特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D.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时/得为诸君覆意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B.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语令文书的文体名称,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C.行部,指巡行所属部城,考核政绩,如《三国演义》第二回:“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
D.视事:指官吏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也可理解为办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C.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侯峤,字峻极,其先幽州人。高祖秀,为济州钜野镇游奕使,因家焉。父浦,梁开平中,以明经至棣州录事参军。峤幼好学,弱冠,以辞赋称,周相李谷延置门下。又依西京留守向拱,摄伊阳令;拱移安州,又令摄录事参军。

太平兴国初,举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通判兴州,累迁右赞善大夫。从征太原,督刍粮于河朔。迁殿中丞、通判邠州。岁满,拜监察御史、通判兴元府,进秩殿中。

熙二年代还,对便殿。太宗语有司曰:“此人朕自知其才行,勿须奏拟。”即日改左补阙、直史馆,赐绯鱼。会王师护边,乘传督河间餫道,就命知莫州。逾月,徙洪州,改起居郎。真宗在襄邸,太宗择朝士谨厚者为官属,即召入为翊善,赐金紫,加直昭文馆。真宗尹京府,命兼推官,加司封员外郎。东宫建,复兼中舍,迁工部郎中。及嗣位,拜给事中、知审刑院。数月,擢枢密院副使。

咸平二年,始建讲读之职,命峤为翰林侍读学士。是秋,江、浙饥,命为江南巡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使还,采病民二十余事上之,亟诏厘革。

峤善鼓琴,好读庄、老书,淳厚谨慎,居官无过失。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素好道,留意养生,少疾。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其夕卒,年七十二。诏赠兵部尚书,赠赐外,增赐白金三百两给葬。录其子大理寺丞晟为太子中含,孙恭为奉礼郎,侄孙蔚赐同学究出身。卒后数月,毕士安为相,抚坐叹日:“使夏侯君在,吾岂先据此位!”有集十五卷。

(选自《宋史·夏侯峤传》,有改动)

注①餫:运粮赠送。②期(fèng)赐:因助办丧事而赐子财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B.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C.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D.景德元年五月/以选人俟对崇政殿/暴中风眩/亟诏取金丹上/尊酒饵之/肩舆还第/遣内侍召外内名医诊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明经,即明习经学。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确定等第而得官,是古代选拔官员的科目。
B.解褐,与“释褐”同义,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褐,指粗布短衣,是古时贫穷或地位卑贱的人的穿着。
C.起居郎,古代官职。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无论事情大小,还是善行劣迹,都要统统记录,以供皇上本人查阅。
D.学士,先指在校的读书人,后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文中与“孟学士之词宗”的“学士”都是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夏侯峤才能优异,颇受太宗认可。他曾跟随宋太宗出征太原,负责督办粮草,后又得宋太宗赏识,未经上奏拟议,就改任官职。
B.夏侯峤体察民情,解决百姓难题。在江浙发生饥荒时,他去视察,做了很多利民的好事,回来后将采集的民事上报,得到采纳。
C.夏侯峤恩遇优渥,得到众多赏赐。在他突发疾病去世后,宋真宗不仅追赠封号,还赐予很多财物,甚至连他的亲人也得到恩赐。
D.夏侯峤为官谨慎赢得同行敬重。夏侯峤喜好老庄,热衷道法,因此他为政期间没有任何过错。死后,他的同行慨叹,自愧不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简,人以为便。
(2)真宗尤爱重之,多所询访,每以善人目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1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2早承厥考①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3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4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5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②孥(nú),儿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竹所者 :拜访
B.母性素严重   严重:严肃稳重
C.子华官翰林 :捉拿等到
D.先生复推其半赡弟   :用来
【小题2】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这晚辈若不继续增进,家学就要没落了
B.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靖节、林和靖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C.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竹轩先生很少在家塾里教弟弟学习,而长期带他到各地去游玩
D.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
魏瀚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去陪伴竹轩老先生散步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小题4】请将第四段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
【小题5】第二段说竹轩先生“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请根据文章,分条概述竹轩先生在“业”方面的成就。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题。

⑴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予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单于 ( ) 
大窖中,绝不饮食 ( )
③加以老母保宫 ( )
④自已死久矣   (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羝乳得归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久自苦如此   ②泣下沾襟,其衰也
C.①大臣亡罪夷灭数十家   ②今者项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子为父死,亡恨 ②岂敢盘桓,有希冀
E.①陛下春秋高 ②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小题4】根据文意,概述李陵劝降苏武的几点理由。
【小题5】文章在叙述卫律劝降失败后,为何还详写李陵劝降苏武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