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还,进左谕德。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世奇曰:“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其好义如此。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刪改)

[注]①息壤:文中指誓言。②赎锾(huán):罚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主管官员称为礼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的策略;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大多回避,他不顾与周延需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3 04:52: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窦默,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知读书,毅然有立志。孝感令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默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适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
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称旨,自是敬待加礼,不令暂去左右。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
世祖即位,召至上都,问曰:“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默对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则许衡其人也。深识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天泽时宣抚河南,帝即召拜右丞相,以默为翰林侍讲学士。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见委任,默上书曰:
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伏望别选公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天下幸甚。
他日,默与王鹗、姚枢俱在帝前,复面斥文统曰:“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祸天下。”帝曰:“然则谁可相者?”默曰:“以臣观之,无如许衡。”帝不悦而罢。默俄谢病归,未几,文统伏诛,帝追忆其言,谓近臣曰:“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汉卿一人。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耶?”召还,赐第京师,命有司月给廪禄,国有大政,辄以访之。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节选自《元史·列传四十五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 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B.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C.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D.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之仁、义、礼、智、信。
B.中书省是古代皇帝直属的执政中枢部门的官职名,其职责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等。
C.有司,官吏的通称。司即主管、管理,有司意为有管理的权利;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D.赠是我国古代朝廷封赏臣下的一种手段,一般由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  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默认为帝王需要通过三纲五常来诚心正意,进而教化天下,使百姓诚其意,正其心,达到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的目的。
B.窦默不阿附圣意。曾在皇帝面前指责宠臣王文统学术不正,将会贻害社稷,而力荐敢于“犯颜谏诤”的许衡。
C.窦默为人和乐平易。平时里待人温良,不喜议论人非,但在关乎社稷利益之时,却表现出直言敢谏的一面。
D.元世祖忽必烈对窦默颇为倚重,认为他虽然并非“全人”,但也是难得的贤臣,其“心”尤其值得称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
(2)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汉卿一人。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②奸:同“干”。 ③太子庶子:官职。 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 ⑤中书二千石:官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B.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C.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D.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宽饶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同时他又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太子庶子王生赞赏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写信劝他,宽饶却始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小题6】【小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2)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太武皇帝,讳焘,太宗明元皇帝之长子也。泰常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为监国。太宗有疾,命帝总摄百揆,聪明大度,意豁如也。八年十一月壬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

二年春,车驾至自北伐,以其杂畜班赐将士各有差。庚申,营故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初造新字千余,诏曰:“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三年春正月壬申,车驾至自北伐。班军实以赐将士,行、留各有差。乞伏炽磐遣使朝贡,请讨赫连昌。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戊戌,至于黑水,帝亲祈天告祖宗之灵而誓众焉。六月甲辰,昌引众出城,大破之。临阵杀昌弟河南公满及其兄子蒙逊,虏昌君弟及其诸母、姊妹、妻妾、宫人万数,府库珍宝车旗器物不可胜计。辛酉,班师,留常山王素、执金吾桓贷镇统万。

敕勒万余落叛走,诏尚书封铁追讨灭之。诏曰:“夫士之为行,在家必孝,处朝必忠,然后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矣。近遣尚书封铁翦除亡命,其所部将士有尽忠竭节以殒躯命者,今皆追赠爵号;或有蹈锋履难以自效者,以功次进位;或有故违军法私离幢校者,以军法行戮。夫有功蒙赏,有罪受诛,国之常典,不可暂废。其宣敕内外,成使闻知。”

先是,辟召贤良,而州郡多逼遣之。诏曰:“诸召人皆当以礼申谕,任其进退,何逼遣之有也!此刺史、守宰宣扬失旨,岂复光益,乃所以彰朕不德。自今以后,各令乡闾推举,守宰但宣朕虚心求贤之意。既至,当待以不次之举,随才文武,任之政事。其明宣敕,成使闻知。”

(节选自《魏书·世祖拓跋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B.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C.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D.四年夏五月/车驾西讨赫连昌/次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本文指古代皇帝因故不能亲理国事,指定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的人选。
B.“壬申”,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或时。本文中的“壬申”为天干地支纪年。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最早起源于西周,各个朝代称呼有所不同。
D.“敕勒”,中国古代民族,为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拓跋焘聪明大度,心胸开阔。太宗患病期间,让他立朝摄政,总管朝中事务,他不负众望,做事干练,应付自如。
B.拓跋焘尊孔修文,致力汉学。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汉字因多体并用,多有错误,他下令创造新字,规范推行。
C.拓跋焘治军严格,赏罚分明。无论是他率军北伐归来,还是褒奖尚书封铁的将士,都严格按照功劳等级给予封赏。
D.拓跋焘礼贤下士,推举贤良。地方官对待贤士多有粗暴逼迫的不当行为,他严厉批评这种行为,要求尊重爱护贤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
(2)夫士之为行,在家必孝,处朝必忠,然后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明允哀辞(节选)

曾 巩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院,不至,特用为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策入等。于是三人者尤见于当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者一百卷,更定«谥法»二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B.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C.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D.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
B.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C.擢,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D.戊申,文中是四月的某一天,这是用干支相匹配来记录日序的一种方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勤于治学,大器晚成。他求学受挫后烧掉旧稿,每日端坐书斋苦读不休达五六年,终成名家,其文学造诣颇受作者赞誉。
B.苏洵文才卓异,闻名于世。他的文章得到欧阳修的推崇,并献给皇上。他和两个儿子的文章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学士大夫们都收藏他们的文章。
C.苏洵有志功名,恪尽职守。早年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因政绩显著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和县主薄,潜心编纂太常礼书,成果斐然。
D.苏洵长于议论,见解独到。他对于古今治乱兴废、值得赞扬或者批评的事件常常有所感触就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乃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②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③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显著
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更:更改
C.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论:论罪,判定罪行
D.正监以为博苟强  强:逞强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3分)()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4分)
译文: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3分)
译文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