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先是真攻成,诛仲玉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出。真予之钞,命具汤镬,烹奴,号于众曰:“奴叛主者视此。”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①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卿输诚纳土,不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大军征云南,命真偕其子兵马指挥贵往,规画军饷,置邮驿。寻命真为浙江布政使,改湖广。二十年复致仕,封东莞伯,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②,卒。
【注】①尉佗: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三国志·吴书·陆瑁传》中有“昔尉佗叛逆,僭号称帝”的记载。②世券:又称铁券,是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人赖以   完:保全
B.先是真攻成 再:两次
C.命具汤镬,烹奴 趋:疾走
D.卿输诚纳土,不颜行 逆:抗拒
【小题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使用相同的一组是(  )
A.(1)惠州人王仲刚叛将黄常据惠   (2)秦伯说,郑人盟
B.(1)真以兵破走 (2)子犯请击
C.(1)诛仲玉成卒固守     (2)秦王必喜善见臣
D.(1)成奴缚成出 (2)阙秦利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官颇著声望/ 尤喜儒术/ 读书缀/ 文已/ 转山东参政/ 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 竣/ 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B.在官/ 颇著声望/ 尤喜儒术读书/ 缀文已/ 转山东参政/ 四年命还广东/ 收集旧卒/ 事竣/ 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C.在官颇著声望/ 尤喜儒术/ 读书缀文/ 已/ 转山东参政/ 四年命还广东/ 收集旧卒事/ 竣/ 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D.在官颇著声望/ 尤喜儒术/ 读书缀文/ 已/ 转山东参政/ 四年命还广东/ 收集旧卒/ 事竣/ 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在古代官职任命制度中表示“提拔”的意思,与“贬”意思相反。
B.“洪武”为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是明代的第一个年号。
C.“顿首”中的“顿”是稍停的意思。“顿首”指行礼时,头轻轻低下,稍停一会儿,然后抬起。
D.“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真富有正义感。元末盗贼四起,他聚集民众保护乡里;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他到元帅府状告他们。
B.何真战功卓著。在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后,他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在反击熊天瑞的进攻时大获全胜。
C.何真识大体,顾大局。廖永忠奉太祖之命率领水军攻取广东时,何真到军门献上印章,并登记好所辖郡县的具体情况,奉上书表投降。
D.何真归顺后受到了重用。大军征伐云南时,皇帝命令何真与其子何贵一同前往,不久又任命何真担任浙江布政使。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2 03:4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人龙,字云上,直隶天津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山西屯留知县。兴学赈荒,有声。调清源,境内洞涡、蟓峪诸河入汾,常有水患,浚渠筑堰,民之。历忻州、直隶州知州,蒲州知府。蒲郡濒黄河,河水迁徙无常。山、陕两省民隔河争地,讼数十年不结。人龙请大吏曰:“临河滩地,当以河为界。河东迁,则山西无地之粮归陕西;河西迁,则陕西无地之粮归山西。粮随地起,不缺征赋;因地纳粮,无累民生。山、陕沿河二千余里,凡两省湮没之地,令地方官照粮查地,按地过粮。除卤碱者照例提请免征,其余水退之地,招令沿河民认粮种,庶事无偏枯,争讼可息。”大吏从议,至今便之。

雍正初,有言丁粮归地,便于无力之丁,不便于有田之家。人龙驳之,略曰:“有田者,尚以输纳为艰,岂无田反易?君子平其政,焉得人人而悦之?今不悦者,不过绅衿富户;而大悦者,乃在茕茕无告之小民。若因其控告而不,则豪强得志,而穷民终于无告。此议在当日未行则已耳,今行之数年,势难中止。穷民狃于数年利,必不安于一旦变更。且富民少而穷民多,不当以彼易此。”议上,事乃定。忧去官。

服阕,补湖北安陆。数月,擢江西督粮道,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踊跃荷畚锸至者数万人,亲冒风雨,率以施工。或劝其“已迁官,何自苦”,人龙曰:“助夫由我招至,我去即散矣。伏汛一至,民何以堪?”阅两月工成,安陆人尸祝之。江西漕粮征运素多弊,严立规条,宿蠹一清。乾隆十年,乞病归,卒。

(《清史稿·卷四十四》)

(注释)①大吏:高级官员统称。②尸祝:古代祭祀时的主祭人,引申为感激、崇敬。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渠筑堰,民之。   赖:依靠
B.招令沿河民认粮种   承:承受
C.若因其控告而不 行:执行
D.穷民狃于数年利 乐:乐享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龙请大吏曰 月出东山之上
B.大吏从议,至今便之   吾还也
C.岂无田反易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D.忧去官 不赂者赂者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授、擢,都含有古代封建政府对官员的提拔、升职之意。
B.知府,总领各属县,职责是考核属吏,治理百姓,征收赋税等。
C.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一种服装,古代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
D.漕粮,我国封建时代通过河、海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B.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C.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D.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人龙有理政之才,三言两语就把山、陕两省百姓数十年隔河争地的事给厘清了。
B.雍正初年,有人想把按人头纳粮法改为按照土地纳粮,周人龙驳斥了这种想法。
C.周人龙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安陆发生水患时他虽调任,依然率民治水。
D.周人龙历任三朝为官,他既能提出富有远见的卓识,又能亲赴一线,与百姓一起劳作。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粮随地起,不缺征赋;因地纳粮,无累民生。
(2)而大悦者,乃在茕茕无告之小民。
(3)踊跃荷畚锸至者数万人,亲冒风雨,率以施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

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郸击豨兵,燕绾亦击其东北。当是时,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於匈奴,言豨等军破。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茶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燕王绾疑张胜与胡反,上书请族张胜。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汉十二年,东击黥布,豨常将兵居代,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於豨所。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上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往迎燕王。绾愈恐,闭匿。辟阳侯归具报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於是上曰:“卢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燕。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馀,死胡中。

(节选自《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有删改)(节选自《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B.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C.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D.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或二十五家为一里,或五十家为一里,甚至有百家为里。
B.羊酒:羊和酒。亦泛指赏赐或馈赠的物品。不同于牛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到了元明清时期,羊酒常作定亲礼品之用。除用作定亲礼品而外,也用作进见、致谢或慰问某人之时的馈赠礼品。
C.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人以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王: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就成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项,异姓不得封王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绾与高祖同乡,两家自上辈起就相亲相爱。布衣时,卢绾就追随高祖左右,立下功劳,被封为长安候。
B.陈稀反后,卢绾亦出兵平叛。但受臣下张胜鼓惑,有了养寇自重之心,并为张胜和其家属脱罪,让张胜成为匈奴的间谍。
C.高祖平定天下后,因为卢绾功高,受群臣百官拥戴,被封为燕王,是天下非刘氏而封的七个异姓王之一。
D.高祖派樊哙攻击卢绾,卢绾逃到长城边上,直到高祖崩,卢绾也未回归汉室,卢绾和高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
(2)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泰昌时,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朝命赐良玉三品服,授邦屏都司佥书,民屏守备。
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诏加二品服,即予封诰。兵部尚书张鹤鸣言:“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酋阳二土司功。邦屏既殁,良玉即遣使入都,制冬衣一千五百,分给残卒,而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宜录邦屏子,进民屏官。”乃赠.邦屏都督佥事,锡世萌;民屏
进都司佥书。
部议再征兵二千。良玉与民屏驰还,抵家甫一日,而奢崇明党樊龙反重庆,赍金帛结援。良玉斩其使,即发兵率民屏及邦屏子翼明、拱明溯流西上,度渝城,奄至重庆南坪关,扼贼归路。伏兵袭两河,焚其舟。分兵守忠州,驰檄夔州,令急防瞿塘上下。贼出战,即败归。
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良玉乃还军攻二郎关,民屏先登,已,克佛图关,复重庆。良玉先后攻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诸大巢,蜀贼底定。
三年六月,良玉上言:“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粮,累奏红崖墩诸捷。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如总兵李维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闭门拒臣,不容一见。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夫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帝优诏报之,命文武大吏皆以礼待,不得疑忌。
是年,民屏从巡抚王三善抵陆广,兵败先遁。其冬,从战大方,屡捷。明年正月,退师。贼来袭,战死。二子佐明、祚明得脱,皆重伤。良玉请恤,赠都督同知,立祠赐祭,官二子。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
B.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
C.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
D.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品服:古代官员的服装,按照官员品级的高低不同在样式上有所区别。例如唐宋以来按品级从高到低顺序的官服颜色为绿、紫、红色,明清给每个品级的官员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绣在两块正方形锦缎上缀于前胸后背,称为补子。
B.土司:古代中国边疆的官职,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既可以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著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也可以指世袭管理边疆地区的官员,因此土司有少数民族人,也有汉人。
C.赠:追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以示特别表彰。追赠爵位官职与追谥不同,追谥是指在死后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例如,“鄂王”是岳飞死后被追赠的爵位,而“武穆”则是他被追谥的谥号。
D.祠:祠堂,是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立祠,即为死者建立祠堂,用以祭祀和纪念。不过,除了为死去的人立祠之外,古代还可以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用来赞颂其功德,加以奉祀。这种情况称为“立生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良玉文武双全,胆略过人。作为女子,她有娴静优雅的风度,同时通晓文辞。但另一方面,她管理部下非常严格,军纪严明,部队的战斗力很强。在播州平叛、平定奢崇明之乱这些军事行动中,她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B.秦良玉忠贞为国,一门忠烈。她为国家四处奔波,东征西讨,不辞辛劳,同时在叛贼拉拢她时给予了坚决的拒绝。她的两个兄弟都先后为国捐躯,而她的四个侄子也都为国效力,四处征战,其中她兄长的两个儿子还曾身受重伤。
C.秦良玉胆气豪壮,正气凛然。在其他土司都贪图奢崇明叛军的贿赂,不愿意救援成都的时候,只有她击鼓进军,大破叛军,并最终平定叛乱。后来她给皇帝上表,痛斥其他将领各怀鬼胎,怯懦自私,展现了一位巾帼英雄的英风豪气。
D.秦良玉赤胆忠心,深受器重。朝廷屡次加封她的官位,兵部尚书张鹤鸣曾为她和其家族的英勇奋战请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皇帝曾对她的正直敢言给予褒奖,同时命令文武官员都要对这位巾帼英雄以礼相待而不要猜疑。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
(2)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夫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乃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滽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太保,谥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
B.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
C.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
D.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顺、弘治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有一个年号。
B.“服阕”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这是一种旧俗,尊亲死后,其亲属要在一定时间内改变通常的服饰,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丧期满即可除去丧服。
C.“赠”太保,“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训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实际情况后才判刑,得以活下来的人超过一半。
B.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他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极其欣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大加赞赏,称苗逵威德远扬,全师而归。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他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刘大夏不畏权势,被发配戍边。他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借田州岑猛的事,将他逮捕,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
(2)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郃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焉。

郃岁中举孝廉,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在位四年,请托事免。

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卒于家。门人上党冯胄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之。

(节选自《后汉书.方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使者一人汉中太守 拜:被授予
B.唯汉中太守不焉  豫:参加
C.请托事免 坐:因为
D.心丧三年,时人之 异:认为……不一般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B.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C.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D.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和帝登上皇帝位后,分别派遣使者穿上便服并单独行动,各人到州县,察访采集民间的歌谣,其中有两个使者投宿到了李郃住的房子。
B.朝廷使者出发时并没有通知李郃,但李郃通过天象就知道此事,两位使者感到十分惊讶,完全不相信这一事实。
C.李郃凭他对天象运行的了解,力劝汉中太守不要与大将军窦宪扯上关系,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D.李郃知识渊博,最后当上了司空,他敢于向皇上陈述政治得失,表现了忠臣的节气;最后他还助力皇上,并因此而受到褒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
(2)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