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徐光启,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①。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日躔历指》《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
(注)①台官: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②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主持编制《授时历》,施行三百六十天,为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B.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C.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D.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乡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在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并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徐光启“乡试第一”,可称之为解元。
C.尚书作为官职,早期是负责文书奏章的低级官吏,自隋唐设立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后,成为各部的最高长官。文中徐光启就担任过礼部尚书。
D.古代用来纪日的方法有多种,干支月相兼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文中的“辛丑朔”:干支置前,表示这天是辛丑日;月相列后,表示这天是初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光启爱好广泛,涉猎颇多,不仅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还全面研习了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方面的书籍。
B.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仕途坎坷,屡屡受挫,曾先后受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兆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的弹劾。
C.徐光启有用世之志,在朝廷危难之时,曾多次上疏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他也因此受到了神宗的赞许和破格提拔。
D.徐光启博学强识,他生前曾向朝廷呈现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科学著作,去世后,崇祯皇帝要他的家属把遗留的书稿送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因而得以刊行公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1 12:32: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叔裕字考宽,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学行,沉敏和正,涉猎经史,弱冠,属萧宝寅乱关右,乃诣阙,请为军前驱,朝廷嘉之,即拜统军,随冯翊公长孙承业西征,每战有功。拜国了博士。授宣威将军,寻赐爵山北县男。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宽随军。及克潼关,即受弘农郡守。从擒窦泰,兼左丞,节度宜阳兵马事。时边境骚然,乃令孝宽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东魏将段琛、尧杰复据宜阳,遣其扬州刺史牛道恒扇诱边民。孝宽深患之,乃遣谍人访获道恒手迹,令善学书者伪作道恒与孝宽书,论归款意,又为落烬烧迹,若火下书者,还令谍人送于琛营。琛得书,果疑道恒,其所欲经略,皆不见用。孝宽知其离阻,日出奇兵掩袭,擒道恒及琛等,崤、渑遂清。诏发关中兵,以孝宽为元帅东伐。军次河阳。尉迟迥所署仪同薛公礼等国逼怀州,孝宽遣兵击破之。进次怀县永城桥之东南。其城既在要冲,雉蹀牢固,迥已遣兵据之,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而不拔损我兵威令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于是引军次于武陟,大破迥子惇,惇轻骑奔邺。迥自出战,又破之。迥穷迫自杀。诸有未服,皆随机讨之,关东悉平。凯还京师。薨,时年七十二。孝宽在边多载,屡抗强敌。所有经略,布置之初,人莫之解,见其成事,方乃惊服。虽在军中,笃意文史,政事之余,每自披阅。末年患眼,犹令学士读而听之。又平丧父母,事兄嫂甚谨。所得俸禄,不入私房。亲族有孤遗者,必加振赡。朝野以此称焉。

(选自《周书·韦孝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
B.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
C.诸将土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
D.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现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为表示谦卑,不称自己的名,而称自己的字。
B.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称男子二十岁左右为“弱冠”。
C.阙可以指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仇人相见分外明白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孝宽文武双全,屡次升职。他深沉机敏,涉猎经史;遇有人作乱,他自告奋勇,随军平叛,立下战功,此后他左征右战,多次升职,做了大将军。
B.韦孝宽施展计谋,离间敌人。东魏骚扰边境,他很担忧,于是模仿敌将牛道恒的手迹,给段琛写信,劝段琛归顺,送到敌人手中,成功离间敌人。
C.韦孝宽战功卓著,平定关东。韦孝宽率军东征,先后打败了薛公礼、尉迟惇、尉迟迥的军队,并迫使尉迟迥自杀,此后,整个关东地区被平定。
D.韦孝宽善于谋划,富有声誉。他与强敌作战,经营谋划,刚布置时,大家都不懂,直到见了成效,大家才惊叹佩服;他敬兄嫂,救济亲属,获得好评。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琛得书,果疑道恒,其所欲经略,皆不见用。
(2)虽在军中,笃意文史,政事之余,每自披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郇越:古代的贤者。西汉太原人,字臣仲,曾与族弟郇相一起召集州郡的年轻人将祖先遗留下的钱财全部散发给群众。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B.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C.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D.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小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恢一向乐善好施,家里很是富有,但他把钱财分给了宗族,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B.温恢很有军事谋略。曹操曾经对自己的手下说,遇到事情可以多和温恢商量再做定夺。
C.温恢很有远见。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曹仁将要受到关羽的攻击而提醒兖州刺史,后来果如他所料。
D.温恢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的用意,所以给裴潜提建议,让他加快行程,裴潜接受了他的建议,所以,没有受到责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
(2)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 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 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 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 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 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 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 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惟觉阿旨顺情 比:近来
B.病人觉愈,弥须护 将:护理
C.既不见,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
D.皆为居安忘危,处忘乱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天下安危,系于朕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蔽其耳目     ②窃大王不取也
C.①莫天下无事     ②勇气闻于诸侯
D.①有道则人推为主 ②拔剑撞破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太宗时期的年号。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 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从秦始皇时开始使用,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 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B.擢,本义是抽引,拉拔。在古代,擢还可以表示选拔、提升官职的意思。升、拔、迁、 拜、放、徙,也都有提升官职的含义。
C.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作为皇帝侍卫官代称,还有中郎、郎中、侍郎、提辖、判官 等。
D.《书》,即为《尚书》。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 害政教得失焉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 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 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 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
(2)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登进士第。调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为相,义问与沈长卿等疏其奸。为饶州教授,摄郡。岁旱,以便宜发官仓赈民,提刑黄敦书劾之,诏勿问。前枢密徐俯门僧犯罪,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知江宁县。召秦桧所亲役,同僚不可,义问曰:“释是则何以服他人。”卒役之。通判江州。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宗元道九江,常先檄义问拘其舟,义问投檄曰:“吾宁得罪,不为不祥。”常先白桧,罢去。
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枢密汤鹏举效桧所为。植其党周方崇、李度,置籍台谏,锄异己者。义问累章劾鹏举,有“一桧死一桧生”之语,并方崇等皆罢之。又言:“凡择将遇一阙,令枢密院具三名取上旨,则军政尽出掌握。”
上闻金有犯边意,遣义问奉使觇之,还奏:“彼造舟船,备嚣械,其用心必有所在,宜屯驻沿海要害备之。”金主亮果南侵。命视师,义问素不习军旅。至镇江,闻瓜洲官军与敌相持,大失措,乃役民掘沙沟,植木枝为鹿角御敌,一夕潮生,沙沟平,木枝尽去。会建康留守张焘遣人告急,义问乃遵陆,云往建康催发军,市人皆媟骂之。又闻敌据瓜洲,采石兵甚众,复欲还镇江,诸军喧沸曰:“不可回矣,回则有不测。”遂趋建康。已而金主亮被弑,师退,义问还朝,力请退,遂罢。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论义问“顷护诸将几败事,且以官私其亲”。谪饶州。乾道元年,诏自便。六年卒,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叶义问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B.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C.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D.桧死/汤思退荐之/上记其尝言/范宗尹召至/言台谏废置在人主/桧亲党宜尽罢逐以言/得罪者宜叙复/擢殿中侍御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教授,文中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与现在的“教授”不相同。
C.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都城,它还有石头城、金陵等名称。
D.弑,古时候指臣子杀君主、部下杀上级、子女杀父母、奸臣杀忠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义问为官正直,关爱百姓。任职期间,敢于向皇帝奏明宰相范宗尹做的不法之事;旱灾之年,又以便宜的价格发售粮食,救济百姓。
B.叶义问不畏权贵,坚守道义。对于秦桧的亲友,他同等看待,令他们正常服役;受命拦截张宗元的船只,他却说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
C.叶义问关心朝政,尽心奉主。他发现汤鹏举仿效秦桧结党营私,便上奏皇帝,弹劾汤鹏举;又提议皇帝改进选将方式,掌牢军政大权。
D.叶义问不熟战事,治军无方。在其视察军队期间,了解敌情后惊慌失措,修筑无效防御工事;在军情紧急之时,竟决定撤退,遭到非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少勤学,弱冠得周敦颐、程颢兄弟诸书读之,恨不及登朱熹之门。熹门人叶味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遂往见,首诲以求放心为本。由是往来味道、正之间,研索益精。入大学,登淳祐元年进士第。授江阴军教授,诸生守其榘度。

知台州,两辞,不许,趣命益严。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约束官吏扰民五事。取《孝经庶人章》为四言咏赞其义,使朝夕歌之,至有为之感涕者。旌孝行,作《训孝文》以励其俗。平重刑,惩哗讦,治豪横。建黄岩县社仓六十有六。节浮费,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县邑河渡钱。

期年之内,乞归田里者再,皆不许。乃乞于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庶几有补后学,使病废之身不为无用于圣世,不许。御笔兼崇政殿说书,造朝,侍缉熙殿。彗出于柳,景纬应诏上封事曰:今日求所以解天意者,不过悦人心而已。百姓之心即天心也。闾阎之糟糠不厌,而燕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百姓之膏血日削,而符移之星火愈急,则人不悦。不公于己而欲绝天下之私,则人不悦。夫必有是数者,斯足以召怨而致灾。

后以直敷文阁知嘉兴府,至郡,首以护根本、正风俗为先务。拜宗正少卿,御笔兼侍讲。以《礼记》进讲,开陈敬恕之义。封还滥恩词头,帝从之。

进权礼部侍郎兼修玉牒,进《圣学四箴》。有疾,谢医却药,曰:“使我清心以顺天命,毋重恼我怀。”拱手三揖乃卒。诏特赠四官至中奉大夫,谥文安。景纬天性孝友,雅志冲淡,亲没无意仕进,故其立朝之日不久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
B.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
C.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
D.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学校(太学)学习的学生。
B.社仓,古代为防荒年而在乡社设置的粮仓。是民办粮仓的一种。
C.御笔,指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也借指圣旨。文中指皇帝亲笔批示。
D.封事,密封的奏章。臣下上书奏事,防止内容泄漏,用皂囊封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景纬读书勤奋,积极从师受学。赵景纬读周敦颐、程颢兄弟的书,跟随朱熹门人叶味道、度正学习,精深的研讨探求。
B.赵景纬注重教化,倡导百姓行孝。他任职台州时,把《孝经庶人章》编成四言诗,歌颂孝道,让百姓早晚诵唱,收到了效果。
C.赵景纬忠于职守,敢于劝谏皇帝。他借出现彗星一事,告诫皇帝要关心百姓疾苦,否则会召怨致灾;封还皇帝过当施恩的诏书。
D.赵景纬性情冲淡,不汲汲于官场。他在仕途中多次请辞,双亲去世后更是无意仕进;他还曾经采药著书,对后世学者有所补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浮费,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县邑河渡钱。
(2)闾阎之糟糠不厌,而宴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