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龙锡,字稚文,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天启四年擢礼部右侍郎。忤魏忠贤,削籍。庄烈帝即位,以阁臣黄立极、施凤来皆忠贤所用,不足倚,诏廷臣推举,得龙锡。海寇犯中左所,总兵官俞咨皋弃城遁,罪当诛。帝欲并罪巡抚朱一冯。龙锡言:“一冯所驻远,非弃城者比,罢职已足蔽辜。”瑞王出封汉中,请食川盐。龙锡言:“汉中食晋盐,而瑞藩独用川盐,恐奸徒借名私贩,莫敢讥察。”
故事,纂修实录,分遣国学生采事迹于四方,龙锡言:“实录所需在邸报及诸司奏牍,遣使无益,徒滋扰,宜停罢。”御史高捷、史褷既罢,王永光力引之,颇为龙锡所扼。两人大恨。及袁崇焕杀毛文龙,报疏云:“辅臣龙锡为此一事低徊过臣寓。”复上善后疏言: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息声崇焕一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其冬十二月,大清兵薄都城。帝怒崇焕战不力,执下狱,而捷、褷已为永光引用。捷遂上章,指通款杀将为龙锡罪,且言祖大寿师溃而东,由龙锡所挑激。帝以龙锡忠慎,戒无过求。龙锡奏辩,言:崇焕陛见时,臣见其貌寝,退谓同官‘此人恐不胜任’。及崇焕以五年复辽自诡,往询方略,崇焕云:‘恢复当自东江始。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去之易易耳。’迨崇焕突诛文龙,疏有‘臣低徊’一语。臣念文龙功罪,朝端共知,因置不理。奈何以崇焕夸诩之词,坐臣朋谋罪?”又辩挑激大寿之诬,请赐罢黜。帝慰谕之,龙锡即起视事。捷再疏攻,帝意颇动,遂遣使逮之。
四年五月大旱,刑部尚书胡应台等乞宥龙锡,给事中刘斯琜继言之,诏所司再谳。乃释狱,戍定海卫。在戍十二年,两遇赦不原。福王时,复官归里。未几卒,年六十有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声/崇焕一旦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B.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声/崇焕一旦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C.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声/崇焕一且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D.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声/崇焕一旦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治事,故称,如明代设文渊阁大学士等。
B.实录,中国封建时代记载皇帝在位时重要史实的资料性编年体史册名。
C.奏,封建社会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名称,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
D.视事,旧指官员恢复职位,到管理的地区或下属机构视察即巡视检查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钱龙锡持公议政,不迎上意。皇帝因为俞咨皋在海寇进犯时弃城逃跑,打算连巡扰朱一冯一起处罚,他据实陈情,认为罢除其官职足以抵罪。
B.钱龙锡作风务实,敢议旧例。他认为编纂实录所需材料在于朝廷官报及诸司奏章,旧例派遣使者采集事迹没有益处,反而扰乱社会,应当停止。
C.钱龙锡面对诬陷,据理自辩。高捷等人借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以及祖大寿兵败东逃等事诬陷钱龙锡,钱龙锡根据事实上奏章为自己辩解。
D.钱龙锡仕途不顺,遭遇坎坷。先是违忤魏忠贤,被削夺官籍,后被同僚攻击而被逮捕,出狱戍守定海卫,后遇皇帝大赦得以复职还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高捷、史褷既罢,王永光力引之,颇为龙锡所扼。
(2)崇焕陛见时,臣见其貌寝,退谓同官‘此人恐不胜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2 01:1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横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逐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例,特予归。子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年,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翁然和之,非是,则试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选自《明史·李攀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B.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C.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D.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训诂学:是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B.嘉靖:年号纪年。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C.乐府:本是始于秦汉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D.明史: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攀龙奋力向学,终成高才。他于清贫生活中发愤苦读,与友人切磋作诗技艺,勤读古书增长学识,虽不喜训诂学却也能考取进土。
B.李攀龙性情狂傲,但也看重友谊。他对上司和高官敢示以不敬,曾经对宾客和同道概谢绝不见;而与许邦才、殷士儋等能倾心相交,对王世贞更是推重万分。
C.李攀龙的文学理论,同派中人一致赞同。他与王世贞、宗臣、李梦阳等人世称“七子”,他们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李攀龙的创作成就,世人对之评价不一。赞誉的人认为他堪称一代宗师巨匠;贬斥之人则认为其诗可挑剔之处有很多,其文更有不能卒读之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
(2)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

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

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

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注)①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杭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胞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B.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C.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D.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刚刚加冠。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20岁的成年礼,古人在冠礼之后不是必须取字。
B.首辅:即首席大学士。明典制有明文规定其名,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C.御制:指古代帝王所作之诗文书画等。帝王所用或与之有关的事物常冠以“御”字。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亦作“乞免”。古代官员提前请求致仕被称之为“乞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宏行事持重-恪尽职守。当皇帝耽于安逸享乐时,他极力劝谏,曾多次劝嘉靖皇帝革弊政,对皇帝的询问竭诚尽力。无所隐藏。
B.和蔼宽厚的费宏在“大礼”之争中,和其他大臣一样极力谏诤,并坚决不依附权势而背离道义。
C.张璁和桂萼使劲弹劾费宏,费宏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未斥责张璁和桂萼,只下褒奖诏书安慰挽留费宏。
D.在桂萼去世、张璁离职后,皇帝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
(2)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
【小题5】结合原文,概述张璁,桂萼嫉妒并打压费宏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宣德三年,诸御史不称者黜之,御史有缺,举送吏部补选。佐视事,即奏黜严暄、杨居正等二十人,谪辽东各卫为吏,降八人,罢三人; 而举进士邓柒、国子生程富、谒选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帝使历政三月而后任之。居正等六人辨诉。帝怒,并诸为吏者悉戍之。既而皚自戍所潜还京,胁他贿,为佐所奏,且言皚谋害己。诏戮暄于市。帝北巡,命偕尚书张本等居守。还复赐敕。令约束诸御史。于是纠黜贪纵,朝纲肃然。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日:“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日:“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日:“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日:“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日:“细事不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状付佐日:“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日:“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鞠,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日:“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八年秋,佐有疾,乞归,不许。以南京右都御史熊概代理其事。逾年而概卒。佐疾良已,入见。帝慰劳之,令免朝贺,视事如故。正统初佐上章致仕去。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命户部复其家。十一年九月卒。后追谥端肃。
(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B.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C.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D.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无论男女,到成年才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或用于自称,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永乐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西汉刘彻继位,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只能一年号 。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触地而时间短暂,故称之,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名望的学者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佐文武双全,使得守将拜服。端午日,守将召集官员比试技艺,故意为难他,但他作为文官,却拿起弓箭一发中的,令守将大为佩服。
B.顾佐刚正不挠,不为权贵所屈。他上奏废黜了严瞪等二十人,后严瞪从成守之地偷跑回京师,逼迫贿他人,被顾佐上奏揭发。
C.顾佐颇识大体,深得皇上赞赏。有奸吏上奏诬陷他,皇上将该奸吏交给他处治,他叩头替奸吏谢罪,皇上很高兴,觉得顾佐识大体。
D.顾佐雷厉风行,极富实干精神。皇上升他为右都御史,命他考察各个御史,他刚上任,即上奏废黜了二十人,推举有才之士四十余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改行,吾当贷汝。”
(2) 佐疾良已,入见。帝慰劳之,令免朝贺,视事如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成以史官得之,异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橓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③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②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未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素服治事。③簪履:簪笄和鞋子,常喻指卑微旧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异也  通使相窥观
B.人书之 衡少善
C.速决大计 而君于赵王
D.累章上,乃    王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B.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C.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D.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叫做冠。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礼部尚书。
C.在古文中,“授”“除”“拜”表示授予官职,“擢”“进”“陟”表示官职的升迁,“谪”“放”“出”常表示降职。
D.“乡试”又称“秋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者被称为“举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慎行为人诚实。他因不长书法,便委托人在宫藏图画上书写,并将实情告以皇帝,得到皇帝赞赏。
B.于慎行正直坦荡。他不因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上疏劝阻。
C.于慎行宽仁大度。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情。
D.于慎行奉公尽职。于慎行不顾皇帝的恼怒和责难,多次上奏请求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B.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C.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D.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邸,藩,是封建时代称附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藩邸,就是藩王的府邸,本文指燕王朱棣的府邸。
B.擢,提升官职,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的术语之一,常用的还有:拜,用一定的礼仅授于某种官职或名位;谪,请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免、夺、除”是免去官职。
C.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死亡的讳称还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D.践阼,临祭祀。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降阼行事,故云践阼也。也有“即位、登基”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深受明成祖重用。起初在明成祖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府侍奉他。郑和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强大和国家富裕。
C.郑和深谙外交之道,对诸藩国君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2)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