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无所为屈。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皇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皇帝赐帛嘉奖。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却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
(2)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6 04:1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桧字季华,秘书监虬之次弟也。性刚简任气,少文,善骑射,果于断决。年十八,起家奉朝请。弱冠居父丧,毁瘠骨立。服阕,除阳城郡丞、防城都督。大统四年,从太祖战于河桥,先登有功。授都督,镇鄯州。吐谷浑入寇郡境,时桧兵少,人怀忧惧。桧抚而勉之,众心乃安。因率数十人先击之,溃乱,余众乘之,遂大败而走。以功封万年县子,邑三百户。时吐谷浑强盛,数侵疆场。自桧镇鄯州,屡战必破之。数年之后,不敢为寇。十四年,迁河州别驾,转帅都督,居三载,征还京师。时桧兄虬为秘书丞,弟庆为尚书左丞。桧尝谓兄弟曰:“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顷之,太祖谓桧曰:“卿昔在鄯州,忠勇显著。今西境肃清,无劳经略。九曲,国之东鄙,当劳君守之。”遂令桧镇九曲。寻从大将军王雄讨上津、魏兴,平之,即除魏兴、华阳二郡守。安康人黄众宝谋反,连结党与,攻围州城。乃相谓曰:“尝闻柳府君勇悍,其锋不可当。今既在外,方为吾徒腹心之疾也,不如先击之。”遂围桧郡。郡城卑下,士众寡弱,又无守御之备。连战积十余日,士卒仅有存者,于是力屈城陷,身被十数创,遂为贼所获。既而众宝等进围东梁州,乃缚桧置城下,欲令桧诱说城中。桧乃大呼曰:“群贼乌合,粮食已罄,行即退散,各宜勉之!”众宝大怒,乃临桧以兵曰;“速更汝辞!不尔,便就戮矣。”桧守节不变。遂害之,弃尸水中。城中人皆为之流涕。众宝解围之后,桧兄子止戈方收桧尸还长安。赠东梁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柳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
B.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
C.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
D.兄则职典简牍/褒贬人伦/弟则管辖/群司股肱朝廷/然而四方未静/车书不一/桧唯当蒙矢石履危/难以报国恩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阕,终了。古人遇父母去世,必须守丧二十七个月,守丧期满脱去丧服,称为服阙。
B.邑:一般城镇,也可指都城。文中“邑三百户”即指将城镇中的三百间房屋赐给柳桧。
C.丞:指辅佐主要官员的官吏,“丞相”则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D.赠:追赠,赐给死者官爵或称号,追赠对象可以是官员本人,也可以是官员去世的家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桧为人至孝。柳桧十八岁时就被朝廷看重,本应奉命离家做官,但此时父亲过世,他不但依制守丧不赴任,而且哀痛过毁,形销骨立。
B.柳桧能征善战。面对强大的宿敌吐谷浑,柳桧数年之内屡战屡胜,使得敌军再也不敢前来进犯,而后屡获升迁,回京任职。
C.柳桧善于攻心。吐谷浑入侵,军心不稳,柳桧安抚鼓励士兵,平定情绪;梁州城外,柳桧高声暴露敌军弱点,激励将士信心。
D.柳桧忠勇有节。面对反贼,柳桧在士众寡弱与不占地利的弱势下,奋战多日,力屈被擒,在威逼利诱下,宁死不屈,终被杀身弃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率数十人先击之,溃乱,余众乘之,遂大败而走。
(2)众宝大怒,乃临桧以兵曰:“速更汝辞!不尔,便就戮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等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刑部尚书。会暑月经筵辍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B.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C.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D.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
B.母忧,母亲去世。古代官员任职期间,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
C.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及太后生日皆称为圣节。
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多次抑制宁王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
B.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
C.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
D.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敢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彦远字子高,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寺丞。举进士第,以殿中丞为御史台推直官。通判明州,迁太常博士。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知润州。上疏曰:“陛下即位以来,内无声色之娱,外无畋渔之乐,而前岁地震,雄、霸、沧、登,旁及荆湖,幅员数千里,虽往昔定襄之异,未甚于此。今复大旱,人心嗷嗷,天其或者以陛下备寇之术未至,牧民之吏未良,故出谴告以示之。苟能顺天之戒,增修德业,宗社之福也。今契丹据山后诸镇,元昊盗灵武、银、夏,衣冠车服,子女玉帛,莫不有之。往时,元昊内寇,出入五载,天下骚然。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湖、广蛮獠劫掠生民,调发督敛,军须百出,三年于今,未闻分寸之效。惟陛下念此三方之急,讲长久之计,以上答天戒。”

时旱蝗,民乏食,彦远发常平仓赈救之。部使者诘其专且搉价,彦远不为屈。召为右司谏,请勿数赦,择牧守,增奉入以养廉吏,息土木以省功费。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会诸路奏大水,彦远言阴气过盛,《五行传》言“下有谋上之象”,请严宫省宿卫。未几,有挟刃犯謻门者。特赐五品服。

又上疏曰:“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唐开元户八百九十余万,而垦田一千四百三十余万顷。今国家户七百三十余万,而垦田二百一十五万余顷,其间逃废之田,不下三十余万,是田畴不辟,而游手者多也。劝课其可不兴乎?本朝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皆带劝农之职,而徒有虚文,无劝导之实。宜置劝农司,以知州为长官,通判为佐,举清强幕职、州县官为判官。先以垦田顷亩及户口数、屋塘、山泽、沟洫、桑柘,著之于籍,然后设法劝课,除害兴利。岁终农隙,转运司考校之,第其赏罚。”

彦远性豪迈,其任言职,数有建明。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彦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B.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C.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D.及纳款赐命/则被边长吏不复铨择/高冠大裾/耻言军旅/一日契丹负恩乘利/入塞/岂特元昊之比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也称补荫、奏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官员的子孙因先辈有功取得入仕权利而补任官职。这是一种变相的世卿世禄制度。
B.宗社,是宗庙和社稷的合称,代指国家。宗庙,古代指天子、诸侯、大夫和庶人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C.常平仓,指朝廷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D.劝课,“劝”意思是鼓励,“课”是指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在古代,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勉励督责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彦远广才多能,曾任多职。他熟稔边事,知晓农事,了解国情;多次升迁,曾任大理寺丞,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提拔为尚书祠部员外郎,掌管润州。
B.彦远洞察国事,积极献策。他上书国有“三方之急”;建言严赦免、增俸禄等事;强调重视农业,开垦荒田,设置专门机构,落实农业工作,加强对主官的年终考核。
C.彦远体恤百姓,积极救灾。当时发生了旱灾和蝗灾,老百姓缺粮乏食,他打开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却被部使者定罪为专权擅断,独定粮价,但他不为所屈。
D.彦远谏言有方,言辞恳切。他多以“天”来进谏,借助灾异事件以示上天警戒,劝诫皇帝要顺应天意,选择良吏,安抚百姓,增修德业。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臣的拳拳之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其或者以陛下备寇之术未至,牧民之吏未良,故出谴告以示之。
(2)农为国家急务,所以顺天养财,御水旱,制蛮夷之原本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雄,字世宾,陇西狄道人。雄有孝性,颇涉书史,好刑名,廉谨雅素,不妄交友,喜怒不形于色。释褐奉朝请。父于郡遇患,雄自免归,晨夜扶抱。及父丧居忧,殆不可识,为世所称。
清河王怿为司空,辟户曹参军,摄田曹事。元怿迁司徒,仍随授户曹参军。并当烦剧,诤讼填委。雄用心平直,加以闲明,政事经其断割,莫不悦服。
先是,御史中尉元匡复欲舆棺谏诤,尚书令澄劾匡大不敬,诏恕死为民。雄奏理匡曰:“窃惟白衣元匡,历奉三朝,每蒙宠遇。高祖赐之以匡名,陛下任之以弹纠。刚毅忠款,群臣莫及;骨鲠之迹,朝野共知。先帝已容之于前,陛下亦宜宽之于后。”未几,匡除龙骧将军。右仆射元钦曰:“至如辛郎中才用,省中诸人莫出其右。”
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城南叛。时遣大都督王延明督临淮王彧讨之,盘桓不进。乃诏雄辅太常少卿元诲为使,持节,乘驿催军,有违即令斩决。
寻转吏部郎中,迁平东将军,郎中如故。上疏曰:“帝王之道,莫尚于安民,安民之本,莫加于礼律。礼律既设,择贤而行之,天下雍熙,无非任贤之功也。”书奏,会肃宗崩。
未几,诏雄以本官兼侍中、关西慰劳大使。将发,请事五条:一言逋悬租调,宜悉不征。二言简罢非时徭役,以纾民命。三言课调之际,使丰俭有殊,令州郡量检,不得均一。四言兵起历年,死亡者众,见存耆老,请假板职,悦生者之意,慰死者之魂。五言丧乱既久,礼仪罕习,如有闺门和穆、孝悌卓然者,宜表其门闾。帝从之。
永熙二年,又兼吏部尚书。于时近习专恣,请托不已,雄惧其谗慝,不能确然守正,论者颇讥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释褐奉朝请   释褐:辞官B.盘桓不进 盘桓:徘徊
C.孝悌卓然者   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D.雄惧其谗慝   谗慝:进谗陷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节”,指“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
B.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古代也是官职名,即帝王的医疗官。
C.肃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D.崩,即“驾崩”,专指中国古代帝王或皇太后之死,诸侯之死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雄秉性孝顺。父亲生病时,辛雄辞官回家,早晚尽心尽力照料,从不马虎。
B.辛雄公正处事。他做户曹参军时,对于烦琐的部门事务,能做到平心正直、公断合理地处
置,无不使人心悦诚服。
C.辛雄敢于直谏。面对元匡因想抬着棺材进宫死谏而被弹劾之事,辛雄历数元匡的忠义与率直。
皇帝大为赞赏,让他做了龙骧将军。
D.辛雄心系百姓。皇帝让他担任关西慰劳大使,出发之前,辛雄请求皇上五件事,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父丧居忧,殆不可识,为世所称。
(2)一言逋悬租调,宜悉不征。二言简罢非时徭役,以纾民命。

同类题5

顾宪之二三事

《梁书》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想民俗遂改。时剌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吏、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之至郡,即除之。文度后还家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简注)①纪纲:仆从。②祟(suì):鬼神制造的灾祸。
(阅读指要)

顾宪之是南朝名医,为官清廉节俭,拒绝请托,处事公正,从不偏袒和放纵,深受百姓的拥护。本文选取的二三事即可看出他的人品。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衡阳内史(________)    (2)死者半(________)
(3)顾衡阳之化矣(________) (4)即除之(________)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共有四个分句,把它们依次写出来。
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与“悉裹以苇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此世所以不传也D.大王来何操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2)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小题5】上文主要记叙了顾宪之的三件事,请简述这三件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