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父琦习吏事,为漳浦令。通判宜州,侬智高入寇,转运使檄璹与兵会,或劝勿行,不听。将二千人蹑贼后以往,得首虏为多。
惠卿起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见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为政,惠卿方编校集贤书籍,安石言于帝曰:“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及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司马光谏帝曰:“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帝曰:“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光曰:“惠卿诚文学辨慧,然用心不正,愿陛下徐察之。江充、李训若无才,何以能动人主?”帝默然。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会惠卿以父丧去,服除,召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安石求去,惠卿使其党变姓名,日投匦【注】上书留之。安石力荐惠卿为参知政事,惠卿惧安石去,新法必摇,作书遍遗监司、郡守,使陈利害。又从容白帝下诏,言终不以吏违法之故,为之废法。故安石之政,守之益坚。
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章悖、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讫于死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百三十》)
【注】投匦:臣民向皇上上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B.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C.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D.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判”为担任通判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宋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设“通判”一职。
B.古代官员任职期满谓“秩满”,经考核后,或调动任职,或降职,或升迁。
C.擢,在文中指“升任”的意思。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过蒙拔擢”,“拔擢”是破格提拔的意思。
D.古代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守丧期满,谓“服除”。守丧期间的人没有做官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惠卿有文才。他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意思大多相合,王安石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皇帝也曾说他进对是非分明,好像是个难得的人才。
B.吕惠卿与王安石志同道合。吕惠卿为检详文字,王安石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议;吕惠卿也支持王安石,王安石建议请示的奏章都是他起草的。
C.吕惠卿受司马光贬讥。司马光对吕惠卿的评价与王安石截然相反,但是皇上不赞同;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信,挑拨他与吕惠卿的关系。
D.王安石请求离任时,吕惠卿极力挽留。吕惠卿担心王安石离开后,新法不能推行,就动员官员陈述利害,又请皇上下诏,因此,新法得到更坚决地推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2)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0 06:1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B.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C.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D.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以子之才”的“子”,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类似的还有《荆轲刺秦王》中的“荆卿”,“卿”即是对荆轲的一种敬称。
C.风雅颂是《诗经》内容上的分类,其中“风”有十五国风,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宫廷乐歌。
D.《离骚》多用比兴,即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借芰荷、芙蓉表明诗人不断修养自身的美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泰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持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直排闼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小题2】对下列选项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剑而跽”的“跽”意指“跪而挺腰直身”,这里指项羽准备出击。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指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
C.“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中,“迁”意即调动官职,一般指的是升职。
D.“谥为武侯”的“谥”,指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所给予的表示赞颂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英武果决。面对危急形势,樊哙无所畏惧,“带剑拥盾入军门”,侧盾以撞卫士,强行进入帐内,以保护沛公。
B.樊哙勇而有谋。樊哙怒斥项羽时,先以秦滥杀无辜而亡的前事警告,后以道义谴责,让项羽无言以对,可见其智。
C.樊哙力谏尽忠。高祖患病,拒见群臣,樊哙径直闯入宫中,甘冒触怒高祖之险,声泪俱下劝谏高祖,极显忠诚。
D.樊哙结党毁誉。高帝病重,樊哙与吕后结党谋反,高帝听闻以后大怒,从此樊哙遭到人们厌恶,一世忠名被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父仲良,武德初,与定律令 ,建言:“周律,其属三千,秦、汉后约为五百。依古则繁,请崇宽简,以示惟新。”于是采《开皇律》宜于时者定之。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瑗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迁黄门侍郎。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进侍中,兼太子宾客。王后之废,瑗涕泣言曰:“皇后乃陛下在藩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不纳。明日复谏曰:“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况天子乎?《诗》云:‘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帝大怒,诏引出。
褚遂良贬潭州都督,明年瑗上言:“遂良受先帝顾托,一德无二,向日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而尘史册哉?遭厚谤丑言,损陛下之明,折志士之锐。况被迁以来,再离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矣。其孛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瑗曰:“遂良,社稷臣。苍蝇点白,傅致有罪。昔微子既去,殷以亡;张华不死,晋不及乱。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帝愈不听。瑗忧愤,自表归田里,不报。
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奏:“瑗以桂州授遂良,桂用武地,倚之谋不轨。”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既至,瑗已死,发棺验视乃还。追削官爵,籍其家,子孙谪广州官奴。神龙初,武后遗诏复官爵。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读将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B.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C.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D.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瑷/与通谋遣使即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有时也用于古代皇帝的代称。
B.刑部是我国古代政府部门之一,掌管国家的执法和刑狱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C.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调护侍从规谏等。
D.先帝,尊称已故的君主,也指远古的帝王,本文是前一种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瑗通晓吏治,屡受升迁 。贞观年间在兵部侍郎任上承袭了爵位。永徽年间,更是屡屡升迁,由黄门侍郎最后进职为侍中,兼任太子宾客。
B.韩瑗多次受人诬陷,遭遇不幸。许敬宗等人诬陷他与褚遂良图谋不轨,因此被贬官;李义府等人又诬陷他和长孙无忌私通谋逆,以致他的官爵被剥夺,家被查抄。
C.韩瑗公正耿直,敢于进谏。褚遂良因为遭受诽谤而被贬任潭州都督,韩瑗上书,为他辩解,希望高宗将其赦免。但皇帝并没有听从,最终,韩瑷请求辞职。
D.韩瑷熟悉典章制度,精通律法。他曾经参与制定法律制度,主张保留前朝的《开皇律》中适合当下的律令;并且建议精减官员,以推崇宽厚简易的风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
(2)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虞舜者,名曰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成荐虞舜,日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油,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烯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日“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日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絮。”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裤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节选《史记·五帝本纪》
【注】①妫讷(guī ruì):水名,在山西省永济市南历山(今首阳山)。②苦窳(yǔ):粗糙质劣。③樨(zhì)子:贵族子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人深/ 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B.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人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C.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D.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五典是“五常”的又一种说法,指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行,代理,古代官职中表示暂时代理的还有:代、署、权、判、摄、假、暂。“以亮为军师,署左将军府事”中的署就是代理的意思。
C.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D.五服,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日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的父亲瞽叟续弦之后,生了一个儿子象,瞽叟非常喜欢象,常常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与象放火烧仓库,还有一次往井里倒土石,但舜都逃过了。即使如此,舜依旧非常孝顺地侍奉父母。
B.舜以孝顺出名后,四岳向尧帝推荐舜治理天下,尧帝为了考察舜,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让9个儿子和舜共处。结果舜顺利通过了尧帝的考察,为尧帝治理天下。
C.尧帝年纪大了之后,舜代行天子之职,在尧帝逝世后,舜就马上成为了天子,舜于是让四岳推荐人才来治理国家。每个被推荐的人,都同意舜的任命,大家都互相谦让着为舜办事。
D.舜任命典乐的官员,要求官员教育贵族弟子,要正直温和,宽厚严厉,刚正不暴虐, 简捷不傲慢,达到八音协调一致,不互相错乱侵扰,神人相和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2)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禅①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②,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预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骩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虛言设禁无益,宣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俞允之。
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行人赍手敕即家起之,命抚、按官敦促上道。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九》)
注:①祥禫(xiángDàn):丧祭名。②讲官:为皇帝讲读经史的官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   务:务必
B.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寝:停止
C.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   厘:治理
D.帝乃遣行人赉手敕即家起之 赉:带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哉
B.迁乃遗子正人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 余船以次俱进
D.且足国在节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谢迁善于进谏的一组是
①及进讲,敷词详切 ②力辞,服除始拜命
③迁乘间言之 ④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⑤除夕赐御制诗 ⑥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
A.②③⑤B.①④⑥C.③④⑥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迁做官后曾以皇帝过于年轻为由,建议皇帝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的事。
B.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谢迁及尚书倪岳坚持反对。
C.孝宗晚年,宦官违法乱纪,以空名领取粮饷,危害很大。谢迁进谏得到了皇帝的赞同。
D.谢迁善于进谏,得到几任皇帝的赏识,晚年依然得到皇帝的重用,并且待遇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