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人。父琦习吏事,为漳浦令。通判宜州,侬智高入寇,转运使檄璹与兵会,或劝勿行,不听。将二千人蹑贼后以往,得首虏为多。
惠卿起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见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为政,惠卿方编校集贤书籍,安石言于帝曰:“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及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司马光谏帝曰:“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帝曰:“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光曰:“惠卿诚文学辨慧,然用心不正,愿陛下徐察之。江充、李训若无才,何以能动人主?”帝默然。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会惠卿以父丧去,服除,召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安石求去,惠卿使其党变姓名,日投匦【注】上书留之。安石力荐惠卿为参知政事,惠卿惧安石去,新法必摇,作书遍遗监司、郡守,使陈利害。又从容白帝下诏,言终不以吏违法之故,为之废法。故安石之政,守之益坚。
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章悖、曾布、蔡京当国,咸畏恶其人,不敢引入朝。以是转徙外服,讫于死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百三十》)
【注】投匦:臣民向皇上上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B.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C.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D.惠卿俭巧非佳/士使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安石贤而愎不闲/世务惠卿为之/谋主而安石/力行之故/天下并指为奸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判”为担任通判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宋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设“通判”一职。
B.古代官员任职期满谓“秩满”,经考核后,或调动任职,或降职,或升迁。
C.擢,在文中指“升任”的意思。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到“过蒙拔擢”,“拔擢”是破格提拔的意思。
D.古代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守丧期满,谓“服除”。守丧期间的人没有做官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惠卿有文才。他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意思大多相合,王安石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皇帝也曾说他进对是非分明,好像是个难得的人才。
B.吕惠卿与王安石志同道合。吕惠卿为检详文字,王安石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议;吕惠卿也支持王安石,王安石建议请示的奏章都是他起草的。
C.吕惠卿受司马光贬讥。司马光对吕惠卿的评价与王安石截然相反,但是皇上不赞同;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信,挑拨他与吕惠卿的关系。
D.王安石请求离任时,吕惠卿极力挽留。吕惠卿担心王安石离开后,新法不能推行,就动员官员陈述利害,又请皇上下诏,因此,新法得到更坚决地推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
(2)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0 06:10: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 三十年,除浩权建王府教授。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 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览奏意,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 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浩曰:“臣不敢以私害公。”盖其宽厚类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B.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C.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D.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文中的“绍兴”就是年号。
B.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C.太保,古代官职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傅,西周时始设,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D.封,指追封,即死后封爵,“除”“迁”在文中均指提升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浩忠于职守,做事尽心竭力。在金军侵犯边境时,对于建王要代父出征的行为,他认为不合适,竭力劝止,获得皇帝的赞许。
B.史浩拨乱反正,为恢复大业做准备。他首先进言,说赵鼎、李光清白无辜,岳飞久蒙冤屈,要求为他们平反昭雪,皇帝都听从了。
C.史浩重视民心,看重百姓利益。他认为,对有不法行为的殿前都指挥司和抗争的市民,要区别对待,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他惹怒了皇上。
D.史浩心胸宽广,不肯以私怨妨害公事。陈之茂曾经说过他的坏话,他却拟定陈之茂升任郡守;莫济诋毁史浩尤其厉害,他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2)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长饞,为除不洁者,引入,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奷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小题1】下列句子中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尝言   先:从前B.无奸人构陷 俟:等待
C.史不敢发声 噤:闭口D.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视学:视察学政
【小题2】下列句子中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左公处   微:悄悄B.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或劝以休   少:稍微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   造:建造
【小题3】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骑出   从:跟从B.即署第一 面:当面
C.草屦,长饞 手:用手拿D.席地倚墙而坐   席地:以地为席,坐在地上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拊①,祧②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月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②祧(tiāo):迁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B.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C.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D.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除刑部主事,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自河套以东宣府、大同边外,吉囊弟俺答驻牧地也。又东蓟、昌以北,吉囊、俺答居之,皆强盛。俺答又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招亡命数万 ,起嘉靖辛丑,扰边者三十年,边臣坐失事得罪者甚众。隆庆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
其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 巡抚方逢时以告。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偕逢时疏闻于朝。诏授把汉指挥使。
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 巡抚逢时遣百户鲍崇德入其营,俺答盛气待之曰:“自吾用兵,而镇将多死。”崇德曰:“镇将孰与而孙?今朝廷待而孙甚厚,称兵是速其死也。”俺答疑把汉已死,及闻言,心动,使使诇之。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俺答喜过望,崇德因说之曰:“赵全等旦至,把汉夕返。”俺答大喜, 遂遣使与崇德俱来, 并请互市。崇古以闻,帝悉报可。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帝以叛人既得,祭告郊庙,磔全等于市。加崇古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总督如故。
崇古乃广召商贩,听令贸易。自是边境休宁,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B.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C.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D.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辛丑:即嘉靖年间辛丑月。“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辛丑”指辛丑月,是用干支来纪月。
B.郊庙: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外,祭祀天地和祖庙的音乐也叫“郊庙”。
C.什七:即十分之七,古代分数的表示方法有多种,若分母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与分子连写,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别称“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崇古是抗倭名将,屡败倭寇。他担任常镇兵备副使,在夏港抗击倭寇,将倭寇追至靖江歼灭。不久,又与俞大猷一起将倭寇追击出海。
B.王崇古喜论兵事,注重研究地形。嘉靖四十三年在宁夏做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
C.王崇古长于谋略,巧抓时机。当把汉那吉来降,他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厚待把汉,用反间计,制服俺答,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王崇古重视边贸,稳定边境。在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期间,他主张与俺答议和互市;他广召商贩,发展贸易,从此边境安宁,军民安居乐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
(2)镇将孰与而孙?今朝廷待而孙甚厚,称兵是速其死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原名若冰。上舍登第,调元城尉、平阳府司录。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钦宗将遣使至金国,议以赋入赎三镇,诏举可使者,若水在选中。召对,赐今名,迁著作佐郎。为使,见粘罕于云中。才归,兵已南下,复徽猷阁学士,副冯澥以往。甫次中牟,守河兵相惊以金兵至,左右谋取间道去,澥问“何如”?若水曰:“戍卒畏敌而渍,奈何效之,今正有死耳。”令敢言退者斩,众乃定。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后旬日,粘罕召计事,且问不肯立异姓状。若水曰:“上皇为生灵计,罪己内禅,主上仁孝慈俭,未有过行,岂宜轻议废立?”粘罕指宋朝失信,若水曰:“若以失信为过,公其尤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噀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宁得归,具言其状。高宗即位,下诏曰:“若水忠义之节,无与比伦,达于朕闻,为之涕泣。”特赠观文殿学士,谥曰忠愍。
《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B.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C.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D.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舍: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明清因以“上舍”为监生的别称。
B.挂服:举哀仪式中身着素服而不穿丧服在宋代被称为“挂服”。皇帝举哀挂服时,只需在仪式中穿一下素服,就可以换回常服。
C.假:表官职升迁任免的专用术语之一,和“迁、进、陟、擢”一样表示提升官职。
D.内禅: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若水痛恨佞臣高俅。他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罪过极大,为高俅举办丧礼时应降低规格。皇上当即接受了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李若水刚毅果敢,很受皇帝信任。作为使臣,会见粘罕后,还未返归朝廷,他就受命辅佐冯澥前往金国,并在途中有效制止了军队的溃散。
C.李若水忠君甚于孝亲。他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其实他内心也牵挂父母,所以他要求仆人转告兄弟慢慢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李若水义无反顾,拒不投降,最终和谢宁一起壮烈殉国。凶残的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用刀割断了他的舌头和脖子,使他活着时受尽了折磨。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见文中画横线处)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