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于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之。
会陈豨反,汉七年,高祖往伐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献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高祖刘邦)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②,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荐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叔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拜为汉中守。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于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拒,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梁孝王(窦太后之子,景帝胞弟)使人暗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叔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①虫出:这里用齐桓公死不能下葬以至尸体生蛆的典故表达死而不能下葬之意。②髡kūn:剃掉头发;钳:颈上带着刑具。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人失国,陛下,臣等当虫出    微:身份低微
B.数岁,赵王之,未及迁 贤:以…为贤,认为贤能
C.王长者,不德 倍:通“背”,背叛,背弃
D.景帝召叔梁,具得其事 案:审查,查办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田叔受皇上赏识的一项是
①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荐田叔等十余人。
②与叔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拜为汉中守。
③公长者,宜知之。
④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
⑤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⑥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置孟舒于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B.先帝置孟舒于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C.先帝置孟舒于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D.先帝置孟舒于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虚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B.陛下,下臣对统治者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本为宫殿台阶,据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下。侧近臣与之言,由彼上达。
C.北夷,是我国古代对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各个朝代具体名字不同,如:戎、狄、蛮、羌。
D.景帝,即汉景帝,这是称其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为人廉直,喜任侠,被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赵王很欣赏他的才能。
B.刘邦无礼谩骂赵王张敖,张敖的臣子赵午、贯高等私下密谋刺杀刘邦,事情被发现,赵王受到牵连,田叔等人自愿陪赵王到长安。
C.孟舒主动率疲惫的士兵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虽然失败了,部下死了数百人,田叔认为责任不在他。
D.田叔不让景帝过问梁孝王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原因是,他认为景帝得知真相后,会左右为难。
【小题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7 01:5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古代指官职的调动。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小题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同类题2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洪武①中,濂首用文学受知,恒待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日:“《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
言必称师父云,帝剖符封功臣,召廉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希问灾祥之故,对日,“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帝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
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补朕欺。”濂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卒于夔,年七十二。追谥文宪。
(取材自《明史,宋廉传》)
注:①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B.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C.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D.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一般指《易》《诗》《书》、《礼》《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春秋》是孔子编写的鲁国史书。
B.翰林院:唐始设立,其后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都集中了许多知识精英,如李白、王安石、李鸿章都曾是翰林中人。
C.剖符: 又叫“剖竹”,帝王在建国之后。为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根据其生前行迹给予某种称号,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如范仲淹被追谥为“文正”。
【小题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米至正年间,宋濂曾被推荐为翰林院编修,但他借故推辞,明朝建立后才出任。
B.对于屡降甘露的凶吉,宋濂认为自然现象由天意决定,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宋濂能七步成诗,并在诗句中表达劝谏之意。可见其文学才能与忠正耿直的性格。
D.明太祖很尊重宋濂,但也曾秘密派人监视宋濂并试探其真假,可见其心性诡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2)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事,即指示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B.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C.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D.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C.“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规字威明,琅邪临沂人。规八岁,以所生母,居丧有至性,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常曰:“此儿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
起家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安右南康王主簿、太子洗马。天监十二年,改构太极殿,功毕,规献《新殿赋》,其辞甚工。拜秘书丞,历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属、从事中郎。晋安王纲出为南徐州,高选僚属,引为云麾谘议参军。久之,出为新安太守,父忧去职。服阕,袭封南昌县侯,除中书黄门侍郎。敕与陈郡殷钧、琅邪王锡、范阳张缅同侍东宫,俱为昭明太子所礼。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特进萧琛、金紫傅昭在坐,并谓为知言。普通初,陈庆之北伐,克复洛阳,百僚称贺,规退曰:“非为功难,成功难也。羯寇游魂,为日已久,桓温得而复失,宋武竟无成功。我孤军无援,深入寇境,威势不接,馈运难继,将是役也,为祸阶矣。”俄而王师覆没,其识达事机多如此类。
六年,高祖于文德殿饯广州刺史元景隆,诏群臣赋诗,同用五十韵,规援笔立奏,其文又美。高祖嘉焉,即日诏为侍中。中大通二年,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长史。其年,王立为皇太子,仍为吴郡太守。主书芮珍宗家在吴,前守宰皆倾意附之。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俄征为左民尚书,郡吏民千余人诣阙请留,表三奏,上不许。寻以本官领右军将军,未拜,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规辞疾不拜,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焉。大同二年,卒,时年四十五。规集《后汉》众家异同,注《续汉书》二百卷,文集二十卷。
(节选自《梁书•王规传》)
【小题1】对文中画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B.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C.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D.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兹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文中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B.“丁忧”即遭逢父母丧事,“丁”是“遭逢”的意思,“忧”是“居丧”的意思,多指居父母丧。
C.“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D.“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规有预见性。陈庆之北伐时收复了洛阳,朝中官员都在祝贺,他却认为这场战役会成为祸端,后来果然应验。
B.王规好学才高。他十二岁时便大致通晓《五经》的大义,长大后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天监十二年,他向朝廷呈献《新殿赋》,文辞十分精巧。
C.王规备受器重。他在担任新安太守时,同陈郡的殷钧、琅邪的王锡、范阳的张缅都受到昭明太子礼遇。
D.王规不留恋官场。当朝廷任命他为散骑常待、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时,他称病不任职,在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尉徐孝嗣每见,必为之流涕,称曰孝童。叔父暕亦深器重之。
②是时珍宗假还,规遇之甚薄,珍宗还都,密奏规云“不理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