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
(2)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3)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8 05:1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至易水上,祖,取道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B.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乃手共搏之
C.左手把秦王之袖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项王按剑跽曰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② 又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
⑤ 使使以大王
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
⑧ 皆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B.④⑤⑦C.②③⑥D.①⑥⑧
【小题3】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C.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文中中庶子是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是国君的御用医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2)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难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堂弟。
B.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既可指帝王之死,也可指诸侯之死。
C.大忧:忧,本指父母的丧事,文中“大忧”指皇帝的丧事。
D.丰穰: 丰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B.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C.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D.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父母亲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殇帝即位之初,宫里丢了一箧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亲阅宫人,察颜观色,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成为太后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用以救济灾难困苦,天下恢复了太平。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见文中划线处)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恺之,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减)

注:①琴:指嵇康的《琴赋》。②厨:橱柜,柜子  ③连省:官署相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B.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C.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乘帆船回家途中,在破冢这个地方遭遇风暴,他在写给殷仲堪的信中用“破冢”这个地名开玩笑,显示出他诙谐幽默的一面。
B.顾恺之对于绘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眼睛是人物绘画是否传神的关键。
C.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D.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可以显示他的痴绝。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谢安,东晋政治家、名士。他所在的六朝望族陈郡谢氏和以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合称“王谢”。“王谢”后来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C.义熙:在文中是指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平民之死,可以通称“死”。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待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襜,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也就是人们说的“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B.弱冠:古人对年龄的一种称法。古代男子18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8岁左右的年纪。
C.开成:年号。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以年号纪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是年号纪年法。
D.迁: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文中“左迁”是指降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绘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文中抽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时令孤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顗之九世孙也。祖颙,齐中书侍郎,领著作。父宝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起家梁太学博士。晋安王为丹阳尹,引为主簿。出为鄴令,丁母忧去职。服阕,历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义郎,直寿光省,以弘正为司义侍郎。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大同末,尝谓弟弘让曰:“国家厄运,数年当有兵起,吾与汝不知何所逃之。”及梁武帝纳侯景,弘正谓弘让曰:“乱阶此矣。”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元帝在江陵,遗弘直书曰:“适有都信,贤兄博士平安。但京师搢绅,无不附逆,王克已为家臣,陆缅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确乎不拔。言及西军,潺湲掩泪,恒思吾至,如望岁焉,松柏后凋,一人而已。”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元帝手书与弘正曰: “獯丑逆乱,寒暑亟离,海内相识,零落略尽。韩非之智,不免秦狱,刘歆之学,犹弊亡新,音尘不嗣,每以耿灼。常欲访山东而寻子云,问关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闻,迟比来邮,慰其延伫。”仍遣使迎之,谓朝士曰:“晋氏平吴,喜获二陆,今我破贼,亦得两周,今古一时,足为连类。”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授黄门侍郎,直侍中省。俄迁左民尚书,寻加散骑常侍。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注]①獯:獯鬻,我北方少数民族名。②耿灼:忧思焦虑。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舍每与谈论,辄之 异:认为……奇特
B.虽日诸生,实堪师表,无策试 俟:等待
C.弘正谓弘让日:“乱此矣。” 阶:官阶
D.元帝手与弘正日 书:写信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均能表现周弘正“博学”的一项是
①齐中书侍郎,领著作 ②年十岁,通《老子》《周易》
③仍于国学讲《周易》 ④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⑤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 ⑥俄迁左民尚书,寻加散骑常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弘正是晋光禄大夫周顗的第九世孙,是梁的司徒祭酒周宝始的大儿子,周宝始在周弘正年幼时就已经亡故,周弘正兄弟被伯父抚养。
B.周弘正十五岁时就以国子生的身份在国学讲《周易》,他应举时,学司认为他年龄小,不同意,博士到洽认为他曾自讲经,都可以做老师了。于是周弘正得以任职。
C.周弘直在衡阳担任内史时,侯景攻陷京城健康,当时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写信给周弘直称赞他的哥哥周弘正。
D.王僧辩率领西军讨伐侯景,周弘正兄弟俩逃出建康奔向西军,拜见了王僧辩,王僧辩立即派人告知了梁元帝,梁元帝亲自写焦给周弘正。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