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寻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
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方多事,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莫见所涯。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食三千户,别食益州千三百户。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
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谓一人不可总数职,阴剀讽如晦等。帝曰:“玄龄如晦不以勋旧进,特其才可与治天下者,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久之,以疾辞职,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会病力,诏皇太子就问,帝亲至其家,抚之梗塞。薨,年四十六,帝哭为恸,赠开府仪同三司。及葬,加司空,谥曰成。手诏虞世南勒文于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每议事帝所,玄龄必曰:“非如晦莫筹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龄策也。盖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如晦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者虽多,不足 吝:可惜.
B.僚属共之 才:认为有才能
C.医候之使道相 属:嘱咐
D.及葬,加司空,曰成    谥:据一生品德行为而评定称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杜如晦深受太宗器重的一项是
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
因表留幕府
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
裁处无留,僚属共才之
诏给常俸就第,医候之使道相属
⑥ 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A.①②⑥ 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如晦年轻时有大志 ,能决断。在参加吏部预选时得到高孝基的称赞,认为他有栋梁之才。
B.由于得到房玄龄的举荐,杜如晦深受唐太宗重用。后来担任宰相,出谋划策,制定宪章制度,成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C.许多同僚对杜如晦的才能十分称赞。但也有人对他深受皇帝的器重有异议,上书说一个人不可兼任几个职位,暗中讽喻杜如晦等人,受到唐太宗的斥责。
D.杜如晦英年早逝,皇帝非常痛惜。在他死后加官爵,赐谥号,并且亲自撰文表示哀悼。
【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2)与玄龄共管朝政,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7 03:2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系颈以 组:绳子
B.诸将言诛秦王 或:通“惑”,迷惑地
C.吾当关中     王:称王
D.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   飨:犒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古代帝王、后妃、贵族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所获得的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刘邦起于沛县,所以以“沛公”为谥号。
B.秦王赢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C.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后来西汉都城紧邻咸阳,所以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分为本纪、世家、书、表和列传五个部分。
【小题3】下列各项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为人宽容,信守道义。子婴投降以后,不少将领主张诛杀秦王,而刘邦则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应该杀死投降的人。
B.刘邦没有贪图小利,而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刘邦进占咸阳以反过来,没有夺取秦朝的珍宝,并且体恤百姓长期遭受苛法的迫害,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了大家支持。
C.刘邦没有主见,常常受制于谋士,有人劝刘邦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而刘邦没有深思熟虑便轻易答应,这也间接导致了曹无伤的叛变。
D.刘邦处事果断,心狠手辣。得知曹无伤告密后,回到营中立刻诛杀曹无伤。
【小题4】翻译
(1)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吴喜,吴兴临安人也。本名喜公,明帝减为喜。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演之尝作让表,未奏失本,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演之门生朱重人入为主书,荐喜为主书吏,进为主图令史。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会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征蛮。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稍迁至河东太守.殿中御史。
明帝即位,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简羽林勇士配之。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不可遣。中书舍人巢尚之日:“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性既勇决,又习战阵,若能任之,必有成绩。”喜乃东讨。
喜在孝武世既见驱使,性宽厚,所至人并怀之。及东讨,百姓闻吴河东来,便望风降散,故喜所至克捷。迁步兵校尉,封竞陵县侯。
东土平定,又率所领南讨,迁寻阳太守。泰始四年,改封东兴县侯,除右军将军.淮阳太守,兼太子左卫率。五年,转骁骑将军,太守、兼率如故。其年,大破魏军于荆亭。六年,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加都督豫州诸军事。明年还建邺。
初,喜东征,白明帝得寻阳王子房及诸贼帅,即于东枭斩。东土既平,喜见南贼方炽,虑后翻覆受祸,乃生送子房还都。凡诸大主帅顾琛、王昙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问而心衔之。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上闻之益不悦。后寿寂之死,喜内惧,因乞中散大夫。上尤疑之。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上召入内殿,与言谑,酬接甚款,赐以名馔并金银御器。敕将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上素多忌讳,不欲令食器停凶祸之室故也。及喜死,发诏赙①赠,子徽人袭。(选自《南史·吴喜传》)
注释: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小题1】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文帝请喜自随,为孝武所知启:禀告
B.帝大悦,即假建武将军假:假借
C.喜随沈庆之累经军旅累:多次
D.不问而心衔之衔:怀恨
【小题2】吴喜文武双全,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喜“博闻强志”和“性既勇决”的一组是( )
A.涉猎《史》《汉》,颇见古今及平荆州,恣意剽虏,赃私万计
B.议者以喜刀笔吏,不尝为将又尝对客言汉高.魏武本为何人
C.喜经一见即写,无所漏脱四方反叛,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
D.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又率军向豫州拒魏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喜初为领军将军沈演之属下,深受其赏识,后来被沈演之的门生朱重人举荐为主书吏,继而又做了主图令史。
B.吴喜孝武帝时已经被任用,性情宽厚,所到之处人们都感念他。到了东征的时候,百姓听说他来了,便都望风归降或散去。
C.东方平定以后,吴喜又率领军队南征,升为寻阳太守。以后职务不断升迁,泰始六年,在荆亭大败魏军,加任都督州诸军事。
D.吴喜东征之前,曾禀明皇帝要在当地杀掉叛贼,但平定东方后,虑及可能的后患,并未杀掉子房等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尝求图书,喜开卷倒进之,帝怒遣出。
(2)及上有疾,为身后之虑,疑其将来不能事幼主,乃赐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也。父子云,天监中,军功官至云麾将军,冀州刺史。
钦幼而果决,矫捷过人。随父北征,授东宫直阁。大通元年,攻魏萧城,拔之。仍破彭城别将郊仲,进攻拟山城,破其大都督刘属众二十万。进攻笼城,获马千余匹。又破其大将柴集及襄城太守高宣、别将范思念、郑承宗等。仍攻厥固、张龙、子城,未拔,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杨目又遣都督范思念、别将曹龙牙数万众来援,钦与战,于阵斩龙牙,传首京师。
又假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始兴叛蛮,至即平破之。封安怀县男,邑五百户。又破天漆蛮帅晚时得。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钦往应援,破容罗溪,于是长乐诸洞一时平荡。高祖又密敕钦向魏兴,经南郑,属魏将托跋胜寇襄阳,仍敕赴援。除持节、督南梁、南、北秦、沙四州诸军事、光烈将军、平西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增封五百户,进爵为侯。破通生,擒行台元子礼、大将薛俊、张菩萨,魏梁州刺史元罗遂降,梁、汉底定。进号智武将军,增封二千户。
经广州,因克俚帅陈文彻兄弟,并擒之。至衡州,进号平南将军,改封曲江县公,增邑五百户。在州有惠政,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德,诏许焉。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寻改授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广州刺史。既至任所,前刺史南安侯密遣厨人置药于食,钦中毒而卒,时年四十二。诏赠侍中、中卫将军,鼓吹一部。
(节选自《梁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B.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C.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D.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汉武帝首创的纪年名号,此后至明清之前同一皇帝在位可以有不同的年号,文中的“天监”“大通”“高祖”都是梁武帝的年号。
B.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
C.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名随食邑户数而定: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
D.鼓吹,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本用于军中,后又用于朝廷宴飨,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钦年少处事果决,娇健敏捷过人。曾经有过跟随父亲北征的经历,授官东宫直阁。
B.兰钦屡立战功,身经百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多次加官进爵。
C.兰钦在任期间有惠政。当地官吏百姓为此还到京城请求为他立碑颂德。
D.兰钦任广洲刺史时,前刺史将毒药放进食物中,兰钦不幸中毒而死。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从义,其先沙陀部人。父绍古,事后唐武皇忠谨,特见信任,赐姓李氏。绍古卒,从义才总角,庄宗畜于宫中,与诸子齿。明宗与绍古同事武皇,情好款狎,即位,以从义补内职,累迁内园使。

晋天福初,始复姓郭氏。坐事出为宿州团练副使。丁内艰北归,遂家太原。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领首军自太行路渡河。

汉祖入汴,以为河北都巡检使。赵思绾之叛,为行营都部署,赐戎装、器仗、金带。师至永兴,围其城,即以从义为永兴军节度。思绾粮尽,城中人相食,从义系书矢上射入城中,说思绾令降,仍表于朝廷,许以华州节制。隐帝从其计,即遣使谕思绾,思绾开门纳款。翌日,从义具军容入城,憩候馆中,思绾入谒,即令武士执之,并其党三百余人悉斩于市,以功加同平章事。世宗将征刘崇,从义适来朝,因请扈从,世宗甚悦,改天平军节度,即令从符彦卿破契丹于忻口。师还,以功加兼中书令。及世宗自迎銮至泗州,见于行在。恭帝即位,加开府阶。

宋初,太祖征扬州,从义迎谒于路,愿扈从,不允。开宝二年,改左金吾卫上将军。逾年,上章请老,拜太子太师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三,赠中书令。

从义有谋略,多技艺,尤善飞白书。从义善击球,尝侍太祖于便殿,命击之。从义易衣跨驴,驰骤殿庭,周旋击拂,曲尽其妙。既罢,上赐坐,谓之曰:“卿技固精矣,然非将相所为。”从义大惭。

初,思绾之叛也,巡检使乔守温遁去,姬妾悉入思绾。思绾败,从义尽取之,守温诣从义求其爱妾,虽不敢拒,而心衔焉,遂发守温逃遁事,坐弃市,人皆冤之。

(节选自《宋史·郭从义传》)

(注)后唐武皇,指李克用,其子后唐开国皇帝庄宗李存勖建国时, 追尊他为后唐武皇。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后唐第二位皇帝。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之后是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庙号太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
B.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
C.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
D.汉祖在镇/表为马步军都虞候/屡率师破契丹/于代北及建大号/从义首赞/其谋擢郑州防御使/充东南道行营都虞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是指古时儿童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后代指儿童时代。《诗经·氓》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之句。
B.“丁内艰”指遭逢母丧,遭逢父丧谓丁外艰。古代朝廷官员遇到父母丧事,必须回祖籍守丧,称丁艰或丁忧。
C.“开宝二年”是帝王年号纪年。古人纪年主要有帝王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两种,《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
D.“致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吏制度。致是达到,致仕即达到某官职。常见的称谓还有“致事”“致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从义有谋略,设计平定叛乱。他把书信绑在箭上射入城中劝降,并上表皇帝许赵思绾以官职,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
B.郭从义有战功,得到多位君主的重用。他多次随王伴驾,征讨立功,先后官至节度使,兼中书令,左金吾卫上将军等。
C.郭从义多才艺,擅长飞白书和击球。有一次他在太祖面前大显身手,更衣骑驴表演击球,腾挪击打,技艺精妙。
D.郭从义性忠厚,秉正执法公允裁断。他处理乔守温遁逃之事,持重而谨严,敦厚而公正,使人信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 称 患 脚 不 拜 延 明 将 加 害 焉 令 革 作 祭 彭祖 文 革 辞 以 囚 执 既 久 无 复 心 思 延 明 逼 之 逾 苦 革 厉 色 而 言 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曰:“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①在东州,颇自骄纵,上②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曰:“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曰:“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④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南史•梁•江革传》有删节)
【注】①武陵王:即梁武帝的儿子萧纪。后称帝。 ②上:梁武帝。③臧盾:人名。④迮:狭小。迮轻艚,意为让船舱增加重量使船平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B.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C.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D.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B.国子生又称国学生,亦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所以说国子生亦即太学生,但多指官员子弟的太学生。
C.太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职官称谓,战国时就开始设置。西汉改郡守为太守,秩二千石。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这时刺史则成为与汉朝太守相近的官职。
D.丁父艰,即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之意。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革敏而好学。他六岁便能写文章。父亲去世后,在贫困中仍能坚持读书,不知疲倦。母丧结束后,又赴太学学习,成绩很优秀。
B.江革为官刚正。武陵王年少骄纵,高祖让江革辅佐他。江革任郡丞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畏服,连武陵王也怕他。
C.江革临危不挠。他曾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软硬兼施,江革始终不从。元延明见不能使他屈服,只好放他还朝。
D.江革清正廉洁。他将要离开会稽时,百姓赠送的礼物江革概不接收,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返京。由于船不平稳,渡江危险,便在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压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朓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
(2)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