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新唐书·陆羽传》《唐才子传·陆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间,羽伶师 署:官府
B.以《易》自    筮:占卜
C.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工:擅长
D.岂尝镜水之鱼  徒:仅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羽是名弃儿,不知父母是何许人,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B.陆羽在苕溪边,筑房居住,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他虽然说话结巴,却很善变。
C.陆羽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叶专著——《茶经》。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陆羽煮茶交流。
D.陆羽喜欢独行在旷野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陆羽并未避世。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2)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小题4】请简要概括第1节中陆羽“秽其迹”的具体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2:4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 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 支党余两千人论死, 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有诏原之——原:追究根源B.郡人勒碑以颂——勒:刻
C.故卒复唐嗣——卒:最终D.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   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 诖误至此 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 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B.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C.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D.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②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小题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刘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駒”。昭帝初,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父为宗正,徙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光闻而恨之,复白召德守青州刺史。岁余,复为宗正,与立宣帝,以定策赐爵关内侯。地节中,以亲行谨厚封为阳城侯。子安民为郎中右曹,宗家以德得官宿卫者二十余人。
②德宽厚,好施生,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
③立十一年,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刘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子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德上书讼罪。会薨,大鸿胪奏德讼子罪,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传至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子岑嗣,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薨,传子,至王莽败,乃绝。
(节选自《汉书卷三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
B.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
C.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
D.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屏居山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B.大鸿胪:古代官职名,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秦及汉初本名典客,汉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大鸿胪。
C.地节:是汉宜帝的第二个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太后、皇后、皇帝的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德是少年英才。年少时多次谈论政事,武帝在甘泉宫召见他,称赞他是“千里驹”。
B.刘德为人谨慎,行事低调。他怕太荣盛而不敢娶大将军霍光的女儿;他担心引起民愤,所以乐善好施,广散余财。
C.刘德拥立有功,福泽族人。不仅他自己被赐爵,他的儿子也做了官,因刘德而能做官的族人更是有二十多人。
D.刘德为人宽厚,素有令名。可惜儿子更生蛊惑皇帝,铸造假黄金,劳民伤财被判了罪。刘德也受其连累毁了清誉。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
(2)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舡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桌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桌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唐恪传》,有删改)

(注)①舡;同“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桌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
B.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桌/人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
C.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桌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
D.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桌/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唐恪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被录取,而是凭借先祖功勋而受恩赏登第。
B.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力。
C.夷指古代中国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四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古有“西夷、东戎、南蛮、北狄”之说。
D.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点子起兵救援王朝。文中指金兵来犯时,各地的救援军队聚集起来,保卫王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很有孝心,颇有为政才能。四岁时,父亲去世,他听到旁人提到父亲便悲伤哭泣;处理政事时,他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成功治理水患。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他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得到重用,官职屡有升迁。在大观年间和靖康初年曾任屯田员外郎、中书待郎等职,两朝皇帝对其礼遇有加,亲自下旨褒奖。
D.唐恪能力有限,被人弹劾离职。他曾建议留太子居守汴而皇帝西至洛阳,遭到了开封尹何桌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为御史弹劾,被免去相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琦岖:同“崎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证。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