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琇,字华野,山东即墨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八年,授江南吴江知县。材力强幹,善断疑。征赋行版串法,胥吏不能为奸。居官七年,治行为江南最。
二十五年,时河督靳辅请停濬下河,筑高家堰重堤,清丈堤外田亩以为屯田,谓可增岁收百馀万。巡抚于成龙议不合,上令尚书佛伦往勘,主辅议。二十七年,琇疏劾辅治河无功,偏听幕客陈潢阻濬下河。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寻辅入觐,复召诸大臣与议。琇申言屯田害民,辅坐,而擢琇佥都御史。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琇疏劾明珠与国柱结党行私,详列诸罪状,并及佛伦、傅拉塔与辅等交通状,于是明珠等降黜有差。琇直声震天下。
二十八年,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狱未具,琇疏言:“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上以琇平日鲠直敢言,改降五级调用。
三十八年,上南巡,琇迎驾德州。既还京师,谕大学士阿兰泰等曰:“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琇上官,疏言:“黄州、武昌二府兵米二万七千有奇,运给荆州、郧阳汛地,悬隔千里,輓输费不赀,请改折色。江夏等十三州县有故明藩产,田瘠赋重,数倍民粮,请一律减徵。江夏、嘉鱼、汉阳三县濒江地,水啮土堕⑤,有赋无田者三百馀顷,请豁免。”皆允行。
四十年,以病乞休,上曰:“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未几,琇以病剧再疏求罢,仍慰留。五十四年,卒。
(节选自《清史稿·郭琇传》)
【注】①濬,同“浚”,开浚,疏通
②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在清代兵制中,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 ③輓输:运输。輓:同“挽”。 ④折色:旧时指除米麦实物赋税之外的其他实物或货币,也称所征田粮等价的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亦用以称俸禄折发钱钞。⑤“啮”,侵蚀。 “堕”,山崩。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
B.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
C.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
D.原任左都御史/郭琇前为吴江令/居官甚善百姓/感颂至今其人/有胆量可授湖广/总督令驰驿赴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力强幹,善断疑 狱:案件
B.琇言屯田害民 申:再次
C.輓输不赀    不赀:不计其数
D.辅坐,而擢琇佥都御史  罢:停止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督靳辅以屯田增收为由奏请停止疏通河道,修筑高家堰大堤。巡抚于成龙不赞成此议。皇上派尚书佛伦前去调查,佛伦赞同靳辅的建议。
B.郭琇为官鲠直敢言,曾弹劾何督靳辅治河无功、大学生明珠与余国柱朋党、佛伦等与靳辅勾结串通。查实后,皇上罢免了明珠等大臣的官职。
C.皇上南巡回京后,钦点郭琇担任湖广总督。郭琇上任后,上疏建议改变军粮供给形式、或减免贫瘠土地的赋税,皇上全都同意了。
D.郭琇受山东巡抚钱钰贪污牵连,上疏辩解,皇上责怪他胡乱猜疑。后来,经法司查明,郭琇在贪污案中却有不妥之责,皇上将他降官五级调用。
【小题5】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
A.上御乾清门,召诸大臣,下琇疏,令会同察议。
皇上驾临乾清门,召集诸大臣,颁布了郭琇的奏疏,令诸大臣一起审察商议
B.左都御史马齐於会讯时多方锻炼,必欲实以指使诬劾罪。
左都御史马齐在朝臣会审时多方罗织罪名陷人于罪,必定想要把我指使诬陷弹劾朝臣的罪名坐实。
C.御史张星法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钰奏辨,因及琇尝致书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却之,遂挟嫌使星法诬劾,下法司讯。
御史张星法弹劾山东巡抚钱珏贪污,钱珏上奏辩解,因为涉及郭琇曾给钱钰来信嘱托举荐即墨知县高上达等人,钱钰拒绝了他,于是郭琇心怀怨恨让张星法捏造罪名弹劾,皇上下令法司审讯。
D.诏责琇疑揣。寻法司奏琇请讬事实,当夺官。
诏书责怪郭琇怀疑揣测。寻找法司上奏郭琇请求帮助举荐的事实,判处他免官的刑罚。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1 11:38: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云起,京兆万年人。隋开皇中,以明经补符玺直长。尝奏事文帝前,帝曰:“外事不便,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侍,云起即奏:“逑性豪侈,未尝更事,特缘主婿私,握兵要,议者谓陛下官不择贤,此不便者。”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大业初,改谒者。建言:“今朝廷多山东人,附下罔上,为朋党,不抑其端,必乱政。”因条陈奸状,炀帝属大理推究。会契丹寇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讨之,启民可汗以二万骑受节度。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即斩以徇于是突厥酋长入谒者,皆膝而进,莫敢仰视。既入境,使突厥绐云诣柳城市易,敢言有隋使在者斩。契丹不疑。因引而南,过贼营百里,夜还阵,以迟明掩击之,获契丹男女四万。帝大喜,拜治书御史。因劾奏:“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怙宠妨命,四方有变不以闻,闻不以实,请付有司案罪。”

唐武德初,时议讨王世充,云起上言:“京师初平,人未坚附,百姓流离,仍岁无年。盗贼群屯,乘夜窃发。臣愚以为不若戢兵务农,须关中妥安,然议讨伐。”从之。会突厥入寇,诏总幽、宁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改益州行台兵部尚书。时仆射窦轨数奏生獠反,冀得集兵以威众,云起数持掣,轨宣言云起通贼营私,由是始隙。云起弟庆俭、庆嗣事太子。太子死,诏轨息驰驿报。轨疑云起有变,阴设备,乃告之。云起不信,曰:“诏安在?”轨曰:“公建成党,今不奉诏,反明矣。”遂杀之。

(节选自《新唐书·韦云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B.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C.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D.云起使离为二十屯/四道并引/令曰/鼓而行/角而止/非公使/毋走马/三喻五复之/既而纥斤一人犯令/即斩以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即京兆尹,行政长官名管辖都城长安及其周围区域,相当于汉朝所称“三辅”。
B.明经,出现在汉代,到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土。
C.兵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D.关中,古人习惯以此称函谷关以西地区,《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即用此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云起性情耿介,敢于直言不讳。他指出朝中山东人结党之弊;批评柳述凭驸马身份强横奢侈、手握要权,同时也委蜿地指出隋文帝选官未能择贤而任。
B.韦云起善于谋略,奇计降服契丹。他奉诏讨契丹,领突厥兵布阵,立规示威,震慑突厥;入契丹后,让突厥人去柳城贸易,暗度陈仓,快天亮时袭击获胜。
C.韦云起忠心耿耿,深受皇帝赏识。他忠于国家,朝堂之上,建言除弊,多次得到皇帝的支持;深得朝廷信赖,先后到契丹、突厥,平定边乱,守护边疆。
D.韦云起审时度势,主张战事缓行。他认为京城初平,百姓流落,粮食欠收,盗贼兴起,讨伐王世充时机不成熟,应先停战发展农事生产,再商量讨伐之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顾述曰:“云起言,而药石也,可师之。”
(2)会突厥入寇,诏总豳、宁以北九州兵御之,得一切便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乱京师,僖宗幸兴元,惟最率兵击贼。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天复元年正月,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伏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昭宗闻外喧哗,大恐。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掷其首入。已而承诲等悉取馀党首以献,昭宗信之。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太祖即位,以乌银带、袍、、名马赐之。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B.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C.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D.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大义,接受了崔胤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B.孙德昭强悍勇武。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宗出来复位。
C.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当年惟最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且父子俩都因此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D.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像挂在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邑八百户。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柵,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B.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C.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D.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爵位可分为公、侯、伯、子、男。秦汉以后“侯”是仅次于“王”的爵位。
B.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世曾有权臣以禅让之名来夺取皇权。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所给予的一种称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高祖是谥号,炀帝是庙号。
D.上柱国,古代官职。起源于春秋时期,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唐以后逐渐成为战功卓著者的荣誉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方刚毅果断,得以军功封爵。髙祖时刘方南征交州,对待敌人或招降或斩杀,在平定李佛子和林邑国国王叛乱后,回到朝廷被追赠为卢国公。
B.刘方军纪严明,带兵有威有恩。刘方军令严明,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也亲自抚慰关照。
C.刘方方略得当,能以晓谕降敌。隋军至都隆岭,遇贼兵来犯,刘方遣将击破,大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致其恐惧投降。
D.刘方南征林邑,异常艰苦,终刻石纪功而返,但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脚都走坏,死去的人达十之四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惠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小题1】文中波浪线断句正确的是(   )
A.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B.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C.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D.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小题2】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刺史,职官,汉初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三径,西汉末,“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来就以“三径”指代隐士。
C.束带,整肃衣冠之意。古人无事则缓带,有事则束带。
D.《礼》,指《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文章写作,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繁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馈赠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五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小题4】翻译文中的划横线的句子。
(1)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毋收稿为兽食  稿:禾杆B.非矢石之难   被:蒙受
C.惟平独 吊:忧虑D.君自民   谢:谢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所上书皆与何——封闭府库,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B.后何民请曰——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上暴露外,而君守于内——樊哙覆其盾
D.陛下奈何疑相国受贾人钱乎——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