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新唐书 卷二零二》
注:1.任侠:以“侠义” 自认。   2.谪仙人:指受到处罚而降到人间的神仙。3.乐章:这里指可以配乐演唱的诗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遁:隐藏
B.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擿:挑剔
C.永王璘辟为府僚佐 辟:征召
D.还寻阳,坐事下狱 坐:因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知章见其文,叹曰/问之人以穷其短
C.帝赐食,亲为调羹/为仲卿母所遣
D.白犹与饮徒醉于市/以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下面材料全能说明李白狂放不羁性情的一项是( )
①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②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
③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④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⑤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⑥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代诗人李白充满沉浮荣辱的人生经历,突出地表现了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B.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就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李白却不去应试。
C.作为文人的李白是孤傲和狂放不羁的,本文就体现出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D.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反叛而被判死刑,但因逢天下大赦被流放夜郎,后又被宋若思征召为参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20 10:5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 ),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 ),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 )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 )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 )有平一天下之志。数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才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 )新城,( )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 ),多其所( )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 ),非特(    )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 )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 ),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 )视汴口,作斗门,还,故相李谷( ),疾作,仆(    )于坐上,(   )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 )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隔阂
B.非当世之务独:只,仅仅
C.数大臣问治道顾:顾虑
D.故相李谷第过:拜访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才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②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B.②④⑥
C.③④⑤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小题4】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
(2)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
(3)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少力学,河东柳开见其所为文曰:“异日必得名天下。”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直集贤院,再迁太常丞、知开封县。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起通判邓州,复太常丞。累迁尚书刑部员外郎,知制诰,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权知开封府。忻州地震,偃以为:“地震,阴之盛。今朝廷政令,不专上出,而后宫外戚,恩泽日蕃,此阳不胜阴之效也。宜选将练师,以防边塞。”赵元昊朝贡不至,偃曰:“遽讨之,太暴。宜遣使问其不臣状,待其辞屈而后加兵。则其不直者在彼,而王师之出有名矣。”又奏:“戍兵代还,宜如祖宗制,阅其艺后殿次进之。”会有卫卒赂库吏求拣冬衣,坐系者三十余人。时八月,霜雪暴至。偃推《洪范》“急,恒寒若”之咎,请从末减,奏可。西塞用兵,士卒妻子留京师者犯法当死,帝不忍用刑,或欲以毒置饮食中,令得善死。偃极言其不可,帝亦悔而止。宦人程智诚与三班使臣冯文显八人抵罪,帝使赦智诚三人,而文显五人坐如法。偃曰:“恤近遗远,非政也,况同罪异罚乎?”诏并释之。未几,卒。偃未仕时,家有良田数十顷,既贵,悉以予族人。初,天下职田,无日月之限,而赴官者多以前后为断。偃请水陆田各限以月,因著为令。尝与谢绛受诏试中书吏,而大臣有以简属偃者,偃不敢发视,亟焚之。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偃纠察刑狱,范仲淹尹京,偃数纠其立异不循法者,修方善仲淹,因与偃有隙。子元衡,有学行,能自立,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并其子茂谌咸早卒。偃妻,直史馆刁约之妹。与元衡妇韩、茂谌妇谢皆寡居丹阳,闺门有法,江、淮人至今称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B.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C.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D.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科举考试录取分甲乙科,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授官的依据,以便按成绩等级决定官职的高低。
B.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长官称尚书。
C.朝贡,又称进贡,指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示顺从或结盟,如属国向宗主国献礼。
D.职田,政府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为俸禄的田地,即以租田收取的租粟为俸禄,职田制至明朝废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胥偃努力向学,富有才华。河东柳开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他日后必闻名天下;他后来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
B.胥偃尽心政事,见识深远。赵元吴不来朝贡,他提议先礼后兵,不可匆忙征讨;针对戍兵代还,他上奏说应遵从祖制。
C.胥偃积极建言,宽厚仁爱。有人打算将毒药投进犯人的饮食中,以减少其死刑的痛苦,他极力陈说不可,皇帝也后悔而作罢。
D.胥偃不忘族人,教子有方。他显达后将数十顷良田全部送给族人;其子有品行学问能够依靠自己有所建树,江淮一带称颂良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恤近遗远,非政也,况同罪异罚乎?
(2)偃数纠其立异不循法者,修方善仲淹,因与偃有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B.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
C.鲰生说我曰 鲰:浅陋D.籍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刘邦有野心,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而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第二天向项羽道歉。由此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C.鸿门宴一开始就剑拔弩张,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其对刘邦
非常不满,他设宴招待刘邦是想搞好关系。后范增命项庄舞剑,气氛则更为紧张。
D.选段在矛盾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表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其中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观太宗常己以从群臣之议屈:委屈
B.取小亮以其君私:偏袒,讨好
C.而始郑公不在世恨:痛恨
D.存之于书,未尝焉不能掩:掩盖
【小题2】以下全表明对“诤谏”持肯定态度的一项是(  )
①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大公至正之道,非来灭人言以掩已过
③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
⑤近世取区区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已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①④⑥B.③④⑤
C.②③④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谏诤书存的重要意义,赞扬魏郑公以诚信待已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
B.文章写伊尹、周公和魏郑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唐太宗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魏征之忆。
C.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文章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全文浑然一体。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2)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干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峡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鞔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丛熏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官署名,是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构,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少卿,位九卿之列。
B.高丽,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的中南部。
C.登闻鼓,即悬挂在朝堂外的大鼓,以使有冤抑或急案者击鼓上闻。影视片中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D.知制诰,官名。宋代翰林学士起草诏令而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其他加知制诰衔的官员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高丽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记载在《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将无法驻扎下皇帝的随行车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要求调查处理此事,他一怒之下辞官归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一同编纂《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岁才得子,去世时,孩子才六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2)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