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陆生竟以寿终。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赵氏:指秦王朝。秦始皇祖先的一支造父曾被封在赵城,因此姓赵。②绛侯:指汉朝名将周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事《诗》、《书》事:侍奉
B.高帝不怿而有惭色怿:高兴
C.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所以:……的原因
D.易吾言易:轻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陆贾是“有口辩士”的一组是(   )
①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③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④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
⑤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   
⑥陈平用其计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高祖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初并没有意识到思想文化对于统治国家的重要意义,陆贾在劝谏汉高祖时征引历史典故,力证欲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
B.右丞相陈平曾为国事担忧,但力量不足以改变现状,而且担心灾祸会殃及自己,因而时常在家里闲居考虑此事。
C.陆贾为陈平画出吕氏势力分布,陈平采用他的计谋,竭力采用各种方式和绛侯搞好关系,绛侯对此心领神会,对陈平的馈赠加以回报,两个人交情越来越深厚。
D.陈平、绛侯联手使得形式开始朝着对汉王朝有利的方向转变,最终将吕氏家族铲除,立孝文帝为汉朝天子。纵观整个事件,陆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19 02:3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货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余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会一母年七十余,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乙: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假余屋以梄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
B.并假余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
C.并假余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
D.并假余屋/以梄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觐”原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B.“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C.“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D.“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远的亲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毁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B.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灾民,救灾成效显著。
C.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礼守丧。
D.尹会一尊重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士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2)而刘风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每商到,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 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诘。再调阳武尉,剧盗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

交趾谋入寇,以缄为皇城使知邕州。缄伺得实,以书抵知桂州沈起,起不以为意,及刘彝代起,缄致书于彝,请罢所行事,彝不听,反移文责缄沮议,令勿得辄言。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民惊震四出,缄悉官及私藏示之曰:“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尺外援。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矣,幸听吾言,取越佚则孥戮汝。”缄子子元为桂州司户,因公事携妻子来省,欲还而寇至。缄念人不可户晓,必以郡守家出城,乃独遣子元,留其妻子。选勇士拏舟逆占,斩蛮酋二。

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求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逗留不进。缄又以蜡书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泣,督守节。守节惶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蛮获北军,知其善攻城,啖其利,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子,蒙以华布,缄悉焚之。蛮计已穷,将引去,而知外援不至,或教贼囊土傅城者,顷刻高数丈,蚁附而登,城遂陷。缄犹领伤卒驰骑占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纵火自焚。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然讫无一叛者。

缄愤沈起、刘彝致寇又救患,欲上书论之,属道梗不通,乃榜其罪于市,冀朝廷得闻焉。神宗闻缄死,嗟悼,赠奉国军节度使,谥曰忠勇,赐都城甲第五,乡上田十顷,听其家自择。

(选自《宋史·苏缄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壁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
B.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求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
C.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求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
D.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求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越南十世纪三十年建国,宋称其为交趾。
B.帑,收藏钱财的库房,泛指储藏物品的屋舍,可藏兵甲、战车,粮食、布匹等。
C.提点,官职名称,宋始置,含有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
D.甲第,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也指豪门贵族的宅第。本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缄讲求原则,坚守官民应有之礼。在负责核查商船货物时,他惩罚了轻慢无视的商人,并义正辞严地应对州官的责问。
B.苏缄处事机智,勇而无畏。在贼曹不能捕获剧盗时,他用火烧旁舍之法逼其现身,驰马追杀,毫不畏惧,不似一般儒生。
C.苏缄临危不乱,带头做出表率。在敌我悬殊之时,他召集人员加强防守,只送出儿子子元,留下其他子女与妻子以安民心。
D.苏缄忠职守,宁死也不屈服。邕州被攻陷,他带领伤兵坚持作战,力不能敌时,义不落贼手,最后纵火自焚,以身殉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节惶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
(2)缄愤沈起、刘彝致寇又救患,欲上书论之,属道梗不通,乃榜其罪于市,冀朝廷得闻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府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十二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谥号既扬善又不讳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崇文家族和谐,其祖先自渤海迁至幽州后,家族七代人均聚居在一起。他的家族在开元年间两次受到皇帝表彰。
B.高崇文能征善战,屡获军功。当刘辟反叛,朝廷遴选将领时,在宰相杜黄裳的推荐下,高崇文不负众望,被任命讨伐刘辟。
C.高崇文治军有方。他勤于训练兵士,武器精良;约束军队,令行禁止。他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首示众。
D.高崇文不通文字,厌恶公事文书,害怕入朝觐见,却恃功而奢。他依仗功劳,尽享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2)衣冠胁污者诣府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李嗣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B.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C.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D.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有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C.“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处指元行钦想保全生命。
D.“先皇帝”是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
B.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富贵和你共享!”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
C.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
D.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在和明宗李嗣源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源谋反一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2)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同类题5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小题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⑵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