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小题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⑵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1 07:4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云起,雍州万年人,隋开皇中明经举。尝因奏事,文帝问曰:“外间有不便事,汝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在帝侧,云起应声奏曰:“柳述骄豪,兵机要重,非其所堪,徒以公主之婿。遂居要职。臣恐物议以陛下官不择贤,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斯亦不便之大者。”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
会契丹入抄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往讨契丹部落。契丹本事突厥,情无猜忌,云起既入其界,使突厥诈云向柳城郡,欲共高丽交易。既明俱发,驰骑袭之,契丹不备。炀帝集百官曰:“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举之。”擢为治书御史。云起乃奏劾曰:“内史侍郎虞世基职典枢要,寄任隆重;御史大夫裴蕴特蒙殊宠,维持内外。今四方告变,不为奏闻,贼数实多,或减言少。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大理卿郑善果奏曰:“云起诋訾名臣,所言不实,非毁朝政,妄作威权。”由是左迁大理司直。
武德元年,加授上开府仪同三司,判农圃监事。是岁,欲大发兵讨王世充,云起上表谏曰:“国家承丧乱之后,百姓流离,频年不熟,关内阻饥。京邑初平,物情未附,鼠窃狗盗,犹为国忧。臣谓王世充远隔千里,山川悬绝,无能为害,待有余力,方可讨之。今内难未弭,请暂戢兵,务穑劝农,安人和众。今虽欲速,臣恐未可。”乃从之。
行台仆射窦轨多行杀戮,肆其凶暴,云起多执不从。隐太子四之死也,敕遣轨息驰驿报,轨乃疑云起弟庆俭、堂弟庆嗣及亲族并事东宫,虑其闻状或将为变,先设备而后告之。云起果不信,问曰:“诏书何在?”轨曰:“公,建成党也,今不奉诏,同反明矣。”遂执杀之。
初,云起年少时师事太学博士王颇,颇每与之言及时事,甚嘉叹之,乃谓之曰:“书生识悟如是,必能自取富贵,然刚肠嫉恶,终当以此害身。”竞如颇言。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謇谔,正直敢言。②隐太子,指李建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B.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C.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D.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就是通晓经学,汉武帝时开始成为选拔官员的科目,唐朝时明经科与进士科同为科举基本科目,到宋神宗时废除。
B.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及司法刑狱等,其以尚书为主官,以侍郎为次官。
C.三司在不同朝代定位不同,唐合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主管刑狱;五代、北宋合称盐铁、户部、度支,主理财赋。
D.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的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名始于西周,后来历代名称不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云起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他认为兵部侍郎柳述仅凭身份特殊官居要职却难以胜任,建议皇帝选择官员要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
B.韦云起通晓谋略,用兵精妙奇谲。讨伐契丹时,他让突厥士兵诈称借道与高丽交易,使契丹军队疏于防范,然后攻其不备,最终大获全胜。
C.韦云起遇事冷静,善于审时度势。武德元年,朝廷要远征王世充,他认为时机未到,并且通过对朝廷内外时局的分析说服皇帝放弃了出兵。
D.韦云起嫉恶如仇,最终身死人手。太学博士王颇曾认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情会带来富贵,也会招致灾难,韦云起的人生结局不幸印证了此说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
(2)今内难未弭,请暂戢兵,务穑劝农,安人和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椽曹,令典片戈奏,明年令狐作相,商隐屡启陈情,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所业文干之 干:求取
B.令与诸子游 游:结交
C.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累:多
D.为当涂者所薄 当涂:糊涂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商隐仕途不如意的一组是
①调补弘农尉 ②又以书判拔萃 ③久之不调
④亦贬循州刺史 ⑤累为宾佐 ⑥商隐屡启陈情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受惠于令狐楚,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故而陷入党争之中,仕途坎坷就在所难免了。
B.李商隐先后在天平、汴州、长安、弘农、岭南、徐州一带为官,一生郁郁不得志。
C.令狐楚父子先前与李商隐关系十分友好,后来鄙薄李商隐的为人,不愿意举荐他为官。
D.李商隐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成就,但在文思方面,却不及温庭筠的清雅秀丽。
【小题4】把第三题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2)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3)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同类题3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用年号纪年是古代纪年方式的一种,从汉文帝开始
B.昭穆,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后泛指宗族辈份。
C.起复,文中指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应召任职;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D.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之时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少年聪敏,善写文章.年幼的张九龄非常聪明,善于作文;13岁时上书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被认为前途无量。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张九龄不仅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而且还反对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C.张九龄富有谋略,深受信任,张九龄因为母亲去世回到故乡,被起用再次出任中书侍郎时,常常有密奏被皇帝采用。
D.张九龄明察秋毫,富有远见,张九龄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就指出其有叛逆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借机除掉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铣少孤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闻。炀帝时,以外戚擢授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郡县官属众欲推景珍为主,景珍曰:“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吾又闻帝王膺箓,必有符命,而隋氏冠带,尽号‘起梁’,斯乃萧家中兴之兆。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乃遣人谕意,铣大悦,即日集得数千人,扬言讨贼而实欲相应。遇颍川贼帅沈柳生来寇罗川县,铣击之,不利,因谓其众曰:“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若从其请,必复梁祚,遣召柳生,亦当从我。”众皆大悦,即日自称梁公,柳生以众归之.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武德元年,迁都江陵,修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令掌机密。其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伪将军,怨铣放其兵,遂谋为乱,事泄,为铣所诛。铣以绣为尚书令,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铣又恶而杀之。既大臣相次诛戮,故人边将皆疑惧,多有叛者,铣不能复制,以故兵势益弱。
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数日,克其水城。铣自度救兵不至,谓其群下曰:“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铣以太牢告于其庙,率官属缌缞布帻而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百姓非有罪也,请无杀掠。”孝恭囚之,送于京师,竟斩于都市,年三十九。   
《旧唐书·萧铣传》
【注释】①缌: 缌 (sī)细的麻布:缌麻服(古代一种丧服,死者远亲穿用)。
缞: 缞 (cuī)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 同谋:共同谋划
B.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    弄权:玩弄权术
C.若待力屈,必害黎元 黎元:百姓
D.竟斩于都市    都市:大城市中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穿六个月丧服的人。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B.“太牢”,即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而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要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被称为“牢” 。
C.“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中书侍郎在汉朝开始设置。之后各个朝代曾改过名称,但大都有类似官职设置。
D.“外戚”亦称“外家”,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铣家境贫寒,以孝成名。萧铣虽为皇族后代,但少时贫寒,炀帝时因外戚之恩被提拔为罗川县令。
B.萧铣顺应民意,聚众反隋。大业年间董景珍、张绣等叛隋,推举萧铣为主。萧铣做首领后很快就聚集数千人。
C.萧铣诛杀功臣,势力渐弱。萧铣先后诛杀董景珍之弟和张绣,大臣相互残杀,致使故人边将心生疑惧,多有叛离,因此兵势渐弱。
D.萧铣心念百姓,主动投降。武德四年,萧铣兵败,他认为天命不在梁,若顽固抵抗,定会伤害百姓,于是主动投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
(2)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衡进士登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为华原县令。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一岁,迁左司郎中。时以详整称重。
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王叔文等使其党以权利诱元衡,元衡拒之。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叔文之党也,求充仪仗判官。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拜御史中丞。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
初,浙西节度李锜请入觐,乃拜为右仆射,令入朝。既而又称疾,请至岁暮。上问宰臣,郑絪请如锜奏。元衡曰:“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上以为然,遽追之,锜果计穷而反。
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节度使。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之选。
时王承宗遣使奏事,请赦吴元济。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元衡叱之。承宗因飞章诋元衡,咎怨颇结。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未知死者谁也。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辍朝五日,谥曰忠愍。
(取材自《旧唐书·列传第一零八·武元衡》)
【注释】①比部: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②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③徒驭:马夫。④恟恟:议论纷纷。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辟使府 辟:授予官职。
B.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 矜:怜惜。
C.比三年,公私稍济  济:得益,宽裕。
D.批其颅骨怀去 怀:揣在怀里。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南冥者,天池也
C.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小题3】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
当时正赶上护送德宗灵柩到皇陵下葬,武元衡担任仪仗使。
B.上以为然,遽追之,锜果计穷而反。
皇上认为说得对,立即追令李锜入朝,李锜终于没办法而回来。
C.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
武元衡到任后,凡事节约,办事务一定任用行家里手。
D.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
天亮之后,皇帝驾临紫宸门,主管官员因为武元衡遇害而闻名一时。
【小题4】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元衡经历三朝,一直颇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而他自己的确也处事谨慎守法,忠于皇帝。
B.武元衡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因反感权贵而主动辞职,也曾因拒绝党附而被降职。
C.武元衡虽然不太热衷于与人结交,但他的口碑一直很好,办事公正而周到,为人们所敬重。
D.武元衡遇刺之初,大家都不敢相信被害人是他,直到他的马被认出来,君臣才都伤心起来。
【小题5】《旧唐书》记载,刺武当日,白居易超越自己的职级权限,率先上书要求缉拿凶手,以致后来被贬江州。依据选文内容,你认为哪些原因导致白居易如此激愤?
【小题6】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丽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则不复然矣。
(取材于《徐霞客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