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柳宗元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móu)。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郁悼(yù yáo):通“郁陶”,:忧思郁积。 ②丧:灵柩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侔:与……相当 匹敌
B.当时流辈咸推之推:推崇
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用事:使用的事情
D.以男女质钱质:抵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蕴骚人之郁悼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吾与禹锡为执友人方为刀俎
C.胡忍见其若是其孰能讥之乎
D.名动于时不拘于时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柳宗元的为人或其才学的一组是(    )
①下笔构思,以古为侔  ②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③既罹窜逐,涉履蛮瘅  ④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⑤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⑥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
B.科举成功后,柳宗元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升任为监察御史。
C.柳宗元被贬往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心满怀抑郁的情绪。
D.柳州地方随意买卖男女的风俗很盛行,柳宗元上任刺史后马上革掉这种风俗。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4分)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3分)

②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29 10:48: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太祖 翼:保护
C.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降   趣:归顺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一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对“中庸”的错误认识的一项是()
A.做人要圆融,生活中善丁“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
B.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满足于随波逐流,当个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
C.“中”意为“走中间路线",“庸"意为“平庸”,“中庸"即折中调和。
D.“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庸”,就是人伦日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可以被应用于人伦领域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B.人们对“中庸”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C.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
D.人们通过领悟和顺应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一种“中庸”。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需要对白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B.在孔子看米,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C.孔子在同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伦理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D.黑格尔没有体会到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和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停事例,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谓《四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有删改)
(注)①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②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D.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
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停事例,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2)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易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邪?”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所为于桀纣也 拟:类似
B.存亡之,不可不慎也 机:关键
C.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于潢池中耳 兵:武器
D.乃躬以俭约     率:率先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遂有大节。对昌邑王的不正行为敢于指正,以至昌邑王畏惧他。昌邑王亲近群小,吃喝玩乐,赏赐无度,在龚遂的规劝下也曾有过改正的行为。
B.龚遂通晓国事。他对渤海动乱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汉宣帝赞赏他,不但让他担任渤海太守,还赏赐黄金,为他增派驿车。
C.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罢免追捕盗贼的官吏,安抚百姓,最终辖区内的盗贼自动解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龚遂体恤百姓。他对渤海采取慢治理的方式,发粮食赈济贫民,选用好官吏来管理,鼓励百姓务农,百姓的生活都富足起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2)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易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翁正春,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遗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动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南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旨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救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方期颐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天启,是帝王年号。年号纪年法从秦始皇起开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字,古人有名有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由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的人被称为举人,《范进中举》中范进是通过的乡试。进士是对殿试合格后的考生的称谓。
D.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某些职能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但在王贵妃下葬费用和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的问题上均获皇帝的认可和支持。
B.翁正春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先后担任少詹事,在吏部掌管詹事府,起用为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加封为太子少保。
C.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D.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
(2)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旨劾之,正春再疏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