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璟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璟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璟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璟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璟故,不纳。从效闻璟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
五年,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作者欧阳修)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工书画 工:擅长
B.世宗以璟故,不纳 纳:接受
C.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 克:完成
D.为高谈,不恤政事 恤:忧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煜以次封吴王斧斤以时入山林
B.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为天下笑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为人仁而且孝,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仁。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B.李璟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璟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熙载后房有侍妾数十人,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只提拔他担任了右庶子,分司南都。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译文: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02 02:1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案于路。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供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B.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C.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D.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对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B.豪右,西汉时期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文中指权势盛大的豪族大户。
C.和帝、永元,前者是谥号,后者是年号,都可做纪年之用,均含有对帝王的褒贬评价。
D.黄老道,“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道”也称黄老之学,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晚而改节。他年少时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后来才改变志向,研究儒学,入世为官,曾任兖州刺史,侍御史和洛阳令等职。
B.王涣为官有方。做温县县令时,他想方设法消灭境内的坏人,使境内安定太平;做洛阳令时,他以身作则,为政宽严适度。
C.王涣深得民心。因善揭发隐秘的奸恶,京师之人都称赞他;他病逝后,百姓叹息感伤,相互凑集钱粮去为他举行祭奠。
D.王涣备享哀荣。王涣去世后,邓太后认为王涣为国为民辛勤操劳,任命他的儿子王石为郎中,并为他设立祠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2)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杜杞,字伟长。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焚光化军,署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右安抚使、知庆州。杞上言:“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因为行赏。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杞言:“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B.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C.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D.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小题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是指封建制度下,由于祖辈、父辈的功勋地位,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B.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知、权等。
C.移檄: 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 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也可以解释为发布檄文,发布文告。
D.夏:唐朝中和元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封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后来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明亮,字文德,平原人。性方厚,有识干,自给事中历员外常侍。延昌中,世宗临朝堂,亲自黜陟,授亮勇武将军。亮进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①,今授臣勇武,其号至浊。且文武又殊,请更改授。”世宗曰:“今依劳行赏,不论清浊,卿何得乃复以清浊为辞!”亮曰:“圣明在上,清浊故分。臣既属圣明,是以敢启。”世宗曰:“九流之内,人咸君子,虽文武号殊,佐治一也。卿何得独欲乖众,妄相清浊。所请未可,但依前授。”亮曰:“今江左未宾,书轨宜一。方为陛下授命前驱,拓定吴会。官爵陛下之所轻,贱命微臣之所重,陛下方收所重,何惜所轻。”世宗笑曰:“卿欲为朕拓定江表,揃平萧衍,揃平拓定,非勇武莫可。今之所授,是副卿言。辞勇及武,自相矛盾。”亮曰:“臣欲仰禀圣规,运筹而定,何假勇武,方乃成功。”世宗曰:“谋勇二事体本相须若勇而无谋则勇不独举若谋而无勇则谋不孤行必须兼两乃能制胜何得云偏须运筹而不复假勇乎”亮曰:“请改授平远将军。”世宗曰:“运筹用武,然后远人始平,卿但用武平之,何患不行平远也。”亮乃陈谢而退。后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甚有惠政,声绩之美,显著当时,朝廷嘉其风化。转汲郡太守,为治如前,誉宣远近。二郡民吏,迄今追思之。卒孝昌初,赠左将军、南青州刺史。初,亮之在阳平,属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起兵讨元叉。时并州刺史城阳王徽亦遣使诣亮,密同熙谋。熙败,亮诡其使辞,由是徽竟获免。二年,诏追前效,重赠平东将军、济州刺史,拜其子希远奉朝请

①北魏的官制等级.下文的“浊”与之相对

(选自《魏书•列传良吏七十六》)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谋勇二事/体本相须/若勇而无谋/则勇不独举/若谋而无勇/则谋不孤行/必须兼/两乃能制胜/何得云偏须运筹而不复/假勇乎
B.谋勇/二事体本相须/若勇而无谋/则勇不独举/若谋而无勇/则谋不孤行/必须兼两乃能制胜/何得云/偏须运筹而不复/假勇乎
C.谋勇二事/体本相须/若勇而无谋/则勇不独举/若谋而无勇/则谋不孤行/必须兼两/乃能制胜/何得云偏须运筹而不复假勇乎
D.谋勇/二事体本/相须若勇而无谋/则勇不独举/若谋而无勇/则谋不孤行/必须兼两/乃能制胜/何得云/偏须运筹而不复假勇乎
【小题2】对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纪年方法。本文的延昌、孝昌都是帝王年号,后者如《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B.黜指官职的废除,陟指官职的提升。古代表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罢、免、夺、削籍等,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还有拔、擢、晋、加等。
C.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江左即江西;表,外也,江表意即长江之外,泛指长江以北地区。
D.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天子为请,故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后奉朝请也用来指古代朝廷给予闲散大官优惠待遇的官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亮进言,请求改授“清”类官职。他担任员外常侍后,因被授予勇武将军职位,就进谏世宗说这个官职称号非常“浊”,并提出改换其它官职。
B.明亮有远识,更有运筹帷幄之才。在经过君臣一番“勇谋”之辩后,世宗暗示只要明亮运筹帷幄使用武力平定远方,就授予他“平远将军”职位。
C.明亮性情方正敦厚,誉名远扬。他治理过的州郡的民众官吏仍还在回溯往事怀念他,朝廷在他死后依据其生前政绩追赠他为左将军、济州刺史等。
D.明亮处事有城府,善于全身保人。中山王熙讨伐元叉,城阳王徽的使者到明亮处同熙秘密谋划,事败后,明亮隐瞒使者之事,城阳王徽由此免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九流之内,人咸君子,虽文武号殊,佐治一也。
②后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甚有惠政,声绩之美,显著当时,朝廷嘉其风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1),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義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2)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 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隹婿邪!”访之,乃羲乏也,遂以女妻之。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義之同妤。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義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有删改)

(注)①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②骨鲠:性格耿直正派。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B.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C.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D.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義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第二个儿子。
B.隶书:亦称汉隶,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C.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 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字逸少,他的祖父王正,做官曾做到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
B.王羲之幼年讷于言,人们没有看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十三岁时,因周顗的重视才渐渐出名。
C.王羲之长大之后,能言善辩,因个性耿直正派而为人所称道。他写的隶书被誉为古今 第一。
D.太尉郗鉴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子弟中挑中了在东厢房袒腹进食的王羲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義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2)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同类题5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曰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俛、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选自《新唐书·袁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指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与“察”“举”等词意思接近。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C.尚书,是我国古代六部的长官,地位仅次于待郎,属于封建时代国家的高官。
D.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合称“东宫三少”,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他读书无须他人帮助,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申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直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耿直厚道,都很难看见他的极端情绪;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