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下言武术者,无不知有甘风池矣。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小门口石道中,驱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创也。观者骇服。饮之酒醉,与人较艺,倒植长颈酒瓮于地,一足立,用两指持一竹竿,令众数十曳之,屹然不动,忽骤松其手,曳者咸倒地。
②壮岁游京师,以技谒某王。济南张大义者,身长八尺余,膊硕绝伦,足趾尽裹以铁。慕凤池名,远道走数佰里来见王,愿得与凤池角。凤池辞,王固命之。凤池不得已起,大义以为怯,直前奋一足蹴凤池,蠡跃蛟腾,若风雨之骤至。凤池却立倚墙,俟其足来,承以手。大义暴呼,痛仆不能起,血流满(革+华)。解视,趾尽嵌入所裹铁中,断矣。
③姑苏西园僧市茗,自怙多力,诫游者无得索饮,有不如诫者,僧怒,辄把重五佰斤许铁壶一,自炉取下,腹可容水五斗,煮正沸,持向索饮者,曰:“若欲饮乎?速以盏承,必连啜不得休!”辍之,注腹中,肠腑沸溃,虽壮夫,无不创蹷①者。众心愤,欲驱之,而力不敌。乃邀凤池过西园游,至则群噪呼茗,故撩僧怒。果把壶愤然来前。凤池亟持盏承饮,连倾数十盏无创容。僧仓卒释壶,壶倾向凤池。凤池骈两指夹壶口曲柄,得勿倾。缓行从容置炉上,僧亟遁走无踪。而凤池之技精可知也。
④凤池工为导引之术,或立卧,鼾息如雷,十数人推挽,莫能移尺寸。而性特和易,虽妇孺皆与狎,见者不知为贲育②也。
⑤年八十余卒,葬凤台门,表曰:勇士甘凤池之墓。
【注】①蹷:jué。②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饮之酒醉
(2)凤池亟持盏承饮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自怙多力(  )
A. 依仗  B.估计  C.坚持  D.觉得
(2)凤池骈两指夹壶口曲柄(  )
A.合并  B.并列  C.罗列 D.聚合
【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技谒某王 木欣欣以向荣
B.若风雨之骤至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乃邀凤池过西游园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凤池之技精可知也 君子剥削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韩愈。
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小门口石道中,驱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创也。
【小题5】从文中看,第②段中“大义以为怯”的原因是:
【小题6】联系全文,简析甘凤池的“勇士”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10:4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勔,字伯猷,彭城人也。祖怀义,始兴太守。父颖之,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征林邑,遇疾卒。勔少有志节,兼好文义,家贫,为广州增城令,广州刺史刘道锡引为扬烈府主簿。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南侵,道锡遣勔奉使诣京都,太祖引观之,酬对称旨,除宁远将军、绥远太守。太宗即位,加宁朔将军,校尉如故。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为逆,四方响应,勔以本官建平王景素辅国司马,进据梁山。会豫州刺史殷琰反叛,征勔还都,假辅国将军,率众讨琰,甲仗三十人入六门。复兼山阳王休祐骠骑司马,余如故。破琰将刘顺于宛唐,杜叔宝于横塘。除辅国将军、山阳王休祐驃骑诰议参军,不拜。琰婴城固守,自始春至于末冬,薛道标、庞孟虬并向寿阳,动内攻外御,战无不捷。善抚将帅,以宽厚为众所依。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复除使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不拜。及琰开门请降,勔约令三军,不得妄动。城内士民,秋毫无所失,百姓感悦,咸曰来苏。百姓生为立碑。改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又不拜。还京都,拜太子左卫率,封部阳县侯,食邑千户。元徽初,桂阳王休范为乱,奄至京邑,加勔领军,置佐史,镇扞石头。既而贼众屯朱因雀航南,右军王道隆宿卫向朱雀,闻贼已至,急信召动。勔至,命闭航,道隆不听,催动渡航进战。率所领于航南战败,临陈死之,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宋书·刘勔传》)

(注)①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来解脱其苦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勔以本官建平王景素辅国司马   领:率领
B.琰城固守,自始春至于末冬 婴:环绕
C.改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又不 拜:接受官职
D.加勔领军,置佐史,镇石头 扞:保卫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B.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C.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D.将军王广之求勔所自乘马/诸将帅并忿广之叨冒劝勔/以法裁之/勔欢笑/即时解马与广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勔战功卓著,多次打败敌军。在平叛殷琰反叛的过程中,他在横塘、宛唐先后打败殷琰的将领刘顺和杜叔宝。
B.刘勔心系百姓,治军严谨。在殷琰开门请降时,他约束命令军队,不让军队随意行动,使百姓感激高兴。
C.刘勔一心为国,淡泊名利。他为国平定叛乱,屡获战功,朝廷三次加封官职,但他都先后拒绝。
D.刘勔很有战略眼光,军事能力出众。在朱雀之战时,他曾命令关闭朱雀航道,右军王道隆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导致他战败身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锡遣勔奉使诣京都,太祖引见之,酬对称旨。
(2)征勔还都,假辅国将军,率众讨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和宋代的三苏、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可以进授爵位。科举共分四级:乡试、院试、会试和殿试,每级考中都可金榜题名。
D. “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 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可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 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少时避仇,客居江夏。王莽末,竟陵、西阳三老起兵于郡界,武往从之,后入绿林中,遂与汉军合。更始立,以武为侍郎,与世祖破王寻等。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
及世祖拔邯郸,请躬及武等置酒高会,因欲以图躬,不克。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武由是归心。
及谢躬诛死,武驰至射犬降,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世祖以为欢。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世祖击尤来、五幡等,败于慎水,武独殿,还陷阵,故贼不得迫及。
世祖即位,以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十三年,增邑,更封郇侯。将兵北屯下曲阳,备匈奴。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削户五百,定封为杨虚侯,因留奉朝请。
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显宗初,西羌寇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患之,复拜武捕虏将军,合四万人击之。羌乃率众引出塞,武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武振旅还京师,增邑七百户,并前千八百户。永平四年,卒。
《后汉书•马武传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B.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C.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D.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通常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见解。
B.增邑,指增加食邑。食邑是卿大夫的封地,因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也借指官爵。
D.显宗,本文指东汉明帝刘庄,“显宗”是他的谥号,“明帝”是他的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武生逢乱世,择木而栖。他在王莽末年先跟随三老起义,后进入绿林军与汉军会合,在更始帝手下担任侍郎、振威将军。最后驰奔到射犬投靠刘秀。
B.马武熟悉军事,战功卓著。他率军在北屯攻下曲阳,防御匈奴。显宗初年,他率部众引兵出塞,追击西羌到东、西邯,斩敌四千六百人,俘获一千六百人。
C.马武胸怀豁达,敢说真话。经常醉后在皇帝面前当面折损同僚,评论他人的长短,没有什么避讳和顾忌的。光武帝故意放纵他,把这作为笑乐之事。
D.马武追随刘秀,忠心不二。刘秀让马武率领旧部屯守邺城,马武不愿去,光武帝赞许他的心意。刘秀在慎水战败,马武独自殿后,保护刘秀撤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
(2)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

同类题4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有犒劳的意思。
B.如厕:上厕所。如,往。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劝说刘邦,但刘邦仍然卧而不起,精神不振。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毛喜字伯武,喜少好学,善草隶。陈武帝素知之。及镇京口,命喜与宣帝往江陵,仍宣帝谘禀之。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为领直,喜为尚书功论侍郎。及魏平江陵,喜与宣帝俱长安。文帝即位,喜自周还,进和好之策,陈朝乃遣周弘正等通聘。及宣帝反国,又遣喜入周,以家属为请。周冢宰宇文护执喜手曰:“能结二国之好者,卿也。”仍迎柳皇后及后主还。

文帝尝谓宣帝日:“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宣帝以访喜,喜即条自古名贤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启之,文帝称善。文帝,宣帝录尚书辅政。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竟如其策。

及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宣帝议北侵,敕喜撰军制十三条,诏颁天下,文多不载。母忧去职,诏封喜母庾氏东昌国太夫人,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及得淮南之地,喜陈安边之术,宣帝纳之,即日施行。帝又欲进兵彭、汴,以问喜,喜以为“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上不从。吴明彻卒俘于周。自吴明彻败绩,高宗深悔之,谓袁究日:“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朕之过也。”

至德元年,授永嘉内史。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静,人吏安之。遇丰州刺史章大宝举兵反,郡与丰州接,而素无备,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贼平,授南安内史。祯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道

(节选自《南史·毛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B.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C.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D.仆射到仲举等矫太后令/遣宣帝还东府/当时疑惧/无敢厝言/喜即驰入/谓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本用于上级对下属的用语,南北朝之后用作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如“敕造宁国府”。
B.迁:古代可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如“左迁”,即为贬官,文中亦取此意。
C.崩:指帝王之死。诸侯或皇子之死,称“薨”;大夫死,称“卒”,文末的“卒”即为此意。
D.朕: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后用作皇帝自称。皇帝自称还有“寡人”“孤”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喜受到赏识。陈武帝一向赏识他,后宣帝也曾就给后代起名的问题询问毛喜,毛喜列举二十多位古代贤士上报,文帝称好。
B.毛喜敢于进谏。他曾经多次向宣帝进谏,如进献陈朝和北周两国和好之策,后来又陈述安定边境的策略,宣帝大都采纳了。
C.毛喜富有远见。宣帝想出兵彭、汴,毛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宣帝没有听从,结果吴明彻被周俘获,宣帝事后很后悔。
D.毛喜为政清明。至德元年,他被授任永嘉内史,到达郡城后,不接受俸禄,政治宽弘清明,官吏和百姓全都安居乐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图其墓田,上亲与缅案图指画,其见重如此。
(2)淮左新平,边人未辑,难与争锋,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长之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