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溥,字时用,宜兴人。祖鉴,琼州知府,有惠政。溥,景泰五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宪宗初,擢左庶子,再迁太常卿兼学士。成化十五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久之改吏部。孝宗嗣位,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旋进礼部尚书。
弘治五年,刘吉罢,溥为首辅,屡加少傅、太子太傅。溥承刘吉恣睢之后,镇以安静,务守成法。与同列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协心辅治,事有不可,辄共争之。钦天监革职监正李华为昌国公张峦择葬地,中旨复官。溥等言:“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幸门一开,佞人纷出,遗患无穷。臣等不敢奉诏。”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来朝,溥等与尚书倪岳谏,帝为请乃已。
帝自八年后,视朝渐晏,溥等屡以为言。中官李广以烧炼斋醮宠。十年二月,溥等上疏极论曰:“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视之,虽若无事,然工役繁兴,科敛百出,士马罢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太阳无光,天鸣地震,草木兴妖,四方奏报殆无虚月,将来之患灼然可忧。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缄默。臣等若复不言,谁肯为陛下言者。”帝感其言。
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李东阳、谢迁,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既毕,赐茶而退。自成化间,宪宗召对彭时、商辂后,至此始再见,举朝诩为盛事。然终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寻以灾异求言,廷臣所上封事,经月不报,溥等皆以为言。于是悉下诸章,而罢诸言官弗问。溥时年七十,引年求退,不许。诏风雨寒暑免朝参。
十一年,皇太子出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以目疾乞归。帝眷留,久之乃许。赐敕给驿,遣官护送还乡,令有司月给米五石,岁给舆隶八人,特官其孙文焕为中书舍人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上闻讣震悼,辍视朝一日,赐棺椁米布诸物,遣行人谕祭者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文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B.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C.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D.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旨,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诏令不按规定通过中书省发布,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下句的内降则相反,指中书省不经皇帝直接发布命令。
B.中官,既可指宫内、朝内之官,也可以指宦官。后者也称中贵人,本文中的中官即是指宦官。
C.荧惑,指火星。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令人迷惑,所以古代叫它“荧惑”。
D.出阁,皇子出就封国叫出阁。皇帝的儿子们十几岁就开始让他们前往自己的封地管理封国,没有皇帝的召唤,不能随便离开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傅效命朝廷,深受信任。他历职数朝,一直受到重用,并一路提拔到首辅大臣,位极人臣。他的意见建议大都能得到皇帝的重视。
B.徐傅忠心耿耿,正直敢言。他制止了皇帝想将革职官员违规复用的想法,又批评皇帝大兴土木,溺于晏安,最终皇帝为之改过。
C.徐傅做事稳重,坚持原则。他任首辅后坚守成法,不妄加改变;对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不恰当做法敢于争辩和进谏。
D.徐傅生前受任,死后尊荣。他虽屡屡违逆皇帝的心意却从未因此被贬黜,退休时享受格外恩宠,死后赐赠丰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
(2)令有司月给米五石,岁给舆隶八人,特官其孙文焕为中书舍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2 11:0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潘璋传

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也。孙权为阳羡长,始往随权。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还。权奇爱之,因使召募,得百余人,遂以为将。讨山贼有功,署别部司马。后为吴大市刺奸,盗贼断绝,由是知名,迁豫幸西安长。刘表在荆州,民数被寇,自璋在事,不入境。比县建昌起为贼乱,转领建昌,加武猛校尉,讨治恶氏,旬月尽平,召合遗散,得八百人,将还建业。

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权甚壮之,拜偏将军,遂领百校,屯半州。

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甘宁卒,又并其军。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

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并会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绝。璋曰:“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使将所领,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 缚作大挠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作筏适毕,水长当下,尚便引退。璋下备陆口。权称尊号。拜右将军。

璋为人粗猛,禁令肃然,好立功业,所领兵马不过数千,而其所在常如万人。征伐止顿,使立军市, 他军所无,皆仰取足。然性奢泰,末年弥甚,服物僭拟。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监司举奏,权惜其功而辄原不问。嘉禾三年卒。子平,以无行徙会稽。璋妻居建业,赐田宅、复客五十家。

选自《三国志》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言后豪富还: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合肥之役,张辽至:奄:忽然
C.自璋在事,不入境:寇:侵扰
D.作筏适毕,水长当下:伺:等候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八百人,将还建业”,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大业”之意。
B.“权称尊号”,“尊号”是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选文中“权称尊号”的意思是孙权遥尊魏帝,承认魏帝,愿意与魏结盟。
C.“拜右将军”,古代左右的尊卑并不固定,而是随使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载:“位在廉颇之右。”而《魏公子列传》:“虚左”。
D.“嘉禾三年卒”,“嘉禾”是孙权的年号,中国古代称帝王,除了称王、称皇帝、还可以称溢号、称庙号、称年号等。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小题4】有评论说:“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据保东南,宣哉!”根据选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潘璋之不修”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洪遵,字景严,皓仲子也。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以父荫补承务郎,与兄适同试博学宏词科,中魁选,赐进士出身。高宗以皓远使,擢为秘书省正字。中兴以来,词科中选即入馆,自遵始。绍兴二十五年,汤思退荐之,复入为正字。拜起居舍人。奏乞以经筵官除罢及封章进对、宴会锡予、讲读问答等事,萃为一书,名之曰《迩英记注》。其后乾道间又有《祥曦殿记注》,实自遵始。又因面对,论铸钱利害,帝嘉纳之。二十九年,拜中书舍人。殿前裨将辅逵转防御使,王纲转团练使,遵言:“近制管军官十年始一迁,今两人不满岁,安得尔?”时勋臣子孙多躐居台省,遵极言乞明有所止。上皆可其奏。三十年正月,试吏部侍郎。异时选人诣曹改秩,吏倚为市,毫毛不中节,必巧生沮阂,须赂饷满欲乃止。遵明与约,苟于大体无害,先行后审,荐员有定限,而举者周遮重复,请凡如是者得通劾之。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命其尚书苏保衡由海道窥二浙,朝廷以浙西副总管李宝御之。宝兵平江,守臣朱翌素与宝异,朝议以遵尝荐宝,乃命遵知平江。及宝以舟师捣胶西,凡资粮、器械、舟楫皆遵供亿,宝成功而归,遵之助为多。乾道六年,起知信州。徙知太平州。楚地旱,旁县振赡者虑不早,施置失后先,或得米而亡以炊,或阖户饿莩而廪不至。遵简宾佐,随远近壮老以差赋给,蠲租至十九,又告籴于江西,得活者不啻万计。戍兵乘时盗利,曹伍剽于野,尽执拘以归其军。故当大札瘥而邑落晏然。徙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兼行宫留守。淳熙元年十一月,薨,年五十有五。谥文安。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B.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C.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D.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B.台省,官署名。在汉代是尚书台的别称,后也以“台省”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中枢机关。
C.侍郎,原指汉代郎官的一种。三省六部制确立后,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则称侍郎。
D.建康,古称建业。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其为首都,有“六朝古都”之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遵治学勤奋,文采出众。年少时发愤读书,枕着书籍睡觉,后与其兄洪适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中得魁首,被赐予进士出身。
B.洪遵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面对当时勋臣子孙大都超越等级位居台省的现象,极力论说请求明令禁止,其奏议皆获皇帝准许。
C.洪遵忠于职守,积极抗金。接受朝廷任命,为同僚提供资粮、器械、舟船等物资,李宝能直捣胶西取得大捷,洪遵功不可没。
D.洪遵赈灾得当,安靖一方。根据受灾情况供给食粮,免除十分之九的租税,还买粮食赈济灾民,又将乘乱盗掠的戍兵缉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兵平江,守臣朱翌素与宝异,朝议以遵尝荐宝,乃命遵知平江。
(2)旁县振赡者虑不早,施置失后先,或得米而亡以炊,或阖户饿莩而廪不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燕太子丹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久之,荆轲未有行意。太子丹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樊於期遂自刭。燕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遂发。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荆轲游于邯郸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⑧为击破沛公军
⑨得复见将军于此 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⑾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⒀若属皆且为所虏 ⒁沛公安在?    ⒂长于臣
A.①⑨⒂ .B.②⑿⒁C.③⑥⑩D.④⑤⒀E.⑦⑧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是中国古代封建君王的嫡长子或预备继位的儿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 “世子”。
B.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 “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高亢,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例如文中的“乃朝服,设九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句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并无真才实学,生性胆小的一面。
B.“廷刺秦王”一段以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从而使内容的表达和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C.荆轲之所以刺杀失败,是因为想把秦王生擒活捉带回燕国做人质。
D.在秦国大兵压境的危机面前,荆轲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秦国入侵的仇恨,义无反顾的为燕太子丹充当刺客,这种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的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  ②少:轻视,贬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饿其体肤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游数岁   
(5)期年,以出揣摩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小题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小题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小题5】“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