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小题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1 10:0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引车避匿 引,掉转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C.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耻
D.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信,威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欲与廉颇争列  与贵酋处二十日
B.其势不俱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真州逐之城门外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廉颇只知自己“攻城野战”为功,不知蔺相如“以口舌为劳”亦是大功,出于争名位的目的,使得廉蔺之间的矛盾引发。同时也照应开头对两人身份、地位悬殊的介绍。
B.甲文中,情节上通过安排舍人的责问和“请辞去”,主要是表现出舍人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的不理解。
C.甲文中,蔺相如先是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品格。
D.乙文中,蔺相如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巧妙周旋,可谓“智”;大义凛然,维护国家利益,置生死于度外,可谓“勇”;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嫌怨,促成将相合心,更是“大智”,表现了司马迁的智勇观。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晓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成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进而使局势出现转机。
B.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为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张镒节度凤翔,署营田判官。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至是,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云光惧不克,率众出奔,至沂阳,遇泚奴使皋所,谓云光曰:“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许之。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皋曰:“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五年,东蛮断泸水桥攻吐蕃,请皋济师。皋遣精卒二千,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顺宗立,诏检校太尉。会王叔文等干政,皋遣刘辟来京师谒叔文曰:“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不然,惟君之怨。”叔文怒,欲斩辟,辟遁去。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之奸,且劝进。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党。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皋治蜀二十一年,始,皋务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岁一复。皋没,蜀人德之,见其遗象必拜。凡刻石著皋名者,皆镵其文尊讳之。

(选自《新唐书·韦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B.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C.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D.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狩,指打猎,又可用于帝王巡视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也可婉指帝王逃亡。文中指德宗逃亡到奉天。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在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
C.受禅,指接受禅让。禅让是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D.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避讳指帝制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皋足智多谋,诛杀叛逆。韦皋假意接受叛贼朱泚的伪诏,诱骗牛云光解除武装,第二天在廊下设伏,一举诛杀牛云光等叛贼。
B.韦皋交好南夷,平定西南。云南与吐蕃交好,吐蕃在入侵时,必以云南作为先锋,韦皋离间云南与吐蕃,联合云南,大败吐蕃。
C.韦皋巴结权贵,反目成仇。王叔文专政,韦皋派刘辟去巴结,因出尔反尔被王叔文拒绝,于是转投太子门下,弹劾王叔文弄权。
D.韦皋治蜀有功,备受尊崇。韦皋治理四川时,属下各州都相互免除租赋,每隔三年,便豁免一次赋税,老百姓因此十分爱戴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
(2)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

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辽史·大公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B.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C.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D.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
B.“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C.“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D.“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生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傜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
C.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
D.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世人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之,出知同州,命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检查
B.言之,勿以中外为间    第:在府第内
C.其群皆怨怒,之 谮:诬陷,中伤
D.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畜   范仲淹贬饶州也
B.因长句,歌以赠之 臣朝廷惜之
C.范仲淹言事贬 杜衍等相继党议罢去
D.吾尝跂望矣   帝纳吴充言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出身贫寒。他在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郑氏,亲自教导他学习,他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纸和笔,只能以荻画地来学习写字。
B.欧阳修仗义执言。范仲淹被贬,只有高若讷认为这是应当的,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就把信交给了皇帝,导致欧阳修也被贬。
C.欧阳修深受器重。每次进见,宋仁宗都会向他询问执政的事;人们因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而视他为仇人,宋仁宗依旧勉励他敢于说话。
D.欧阳修心系国家。他与范仲淹、杜衍等结为“党人”,在他们被贬时,为他们辩护,主张与君子结成朋党,目的都是为了国家与朝廷的安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