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居。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督工,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西山,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授之,未成到,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
景德五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骈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感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秦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B.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C.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D.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陴,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俗称“城垛子”。
B.馘:古代割掉敌人的首级以计数献功。
C.榇:棺材。古代多以梧桐木做棺,故为梧桐的别称。
D.中使:又称中官,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但喜欢玩行军打战的游戏。其父杨业是前朝名将,对他影响很大,他颇有父亲治军打战的风范。
B.杨延昭与士卒同甘共苦,自己的俸禄都用来犒劳士兵,遭遇敌人身先士卒,打仗胜利了就把功劳让给部下,所以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C.杨延昭智勇双全,功劳很大,皇帝对他另眼相看,颇为倚重。即使朝中很多人嫉妒他,皇帝也极力保护他,对他言听计从。
D.杨延昭戍边二十多年,不但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士兵的爱戴、百姓的拥护,而且敌人对他也敬畏有加,称他为杨六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
(2)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2 08: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任环,字应乾,长治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知黄平、沙河、滑县,并有能名,迁苏州同知。倭患起,长吏不娴兵革。环性慷慨,独以身任之。三十二年闰三月御贼宝山洋,小校张治战死。环奋前搏贼,相持数日,贼遁去。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已而复至,裹疮出海击之。怒涛作,操舟者失色。环意气弥厉,竟败贼,俘斩百余。夏连战阴沙、宝山、南沙,皆捷。擢按察佥事,整饬苏、松二府兵备。倭剽掠厌,悉归,惟南沙三百人舟坏不能去,环与总兵官汤克宽列兵守之。数月,贼大至,与旧倭合,掠华亭、上海。环等被劾,得宥。逾年,贼犯苏州。城闭,乡民绕城号。环尽纳之,全活数万计。副将解明道击退贼,论前后功,进环右参政。贼掠常熟,环率知县王铗破其巢,焚舟二十七。未几,贼掠陆泾坝,都督周于德败绩。环偕总兵官俞大猷击败之,焚舟三十余。贼犯吴江,环、大猷击败之莺胫湖,贼奔嘉兴。顷之,三板沙(注)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其别部屯嘉定者,火爇之,尽死。论功,一子副千户。母忧夺哀。贼屯新场,环与都司李经等率永顺、保靖兵攻之,中伏,保靖彭翅等皆死,环停俸戴罪。贼平,乞终制,许之。逾二年卒,年四十。给事中徐师曾颂其功,诏赠光禄卿,再荫一子副千户,建苏州,春秋致祭。环在行间,与士卒同寝食,所得赐予悉分给之。军事急,终夜露宿,或数日绝餐。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将士皆感激,故所向有功。

(选自《明史·任环传》,有删节)

(注)三板沙:明代地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B.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C.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D.寻犯太仓/环驰赴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宰夫捍/环出死之/贼亦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政:是“参知政事”的简称。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B.荫:庇荫,庇护。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封赏。“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C.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明朝的张居正就曾被夺情起复。
D.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汉朝时产生了一种“立生祠”的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环一向精明能干。历任黄平、沙河、滑县知县时就很闻名,后来率领士兵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立下汗马功劳,也多次因功而升职。
B.任环勇于担当,敢于冲锋陷阵。倭寇进犯江南沿海,苏州府长吏不熟兵事,任环甘愿承担抗倭大任,在太仓与倭贼短兵相接,身负重伤。
C.任环虽作战勇敢,也曾因犯错而受罚。先因同总兵官汤克宽未敢击滞留的三百旧倭寇而遭弹劾,获罪;后因攻击倭贼时中了埋伏,被停了俸禄,被要求戴罪立功。
D.任环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且激励部属的斗志。他常与士兵同寝共食,所得朝廷赏赐悉数分给下属;军事紧急,彻夜露宿,有时绝食好几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三板沙贼夺民舟出海,环、大猷击败之马迹山。
(2)尝书姓名于肢体日:“战死,分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皮豹子,渔阳人也。少有武略。泰常中,为中散。太武时,为散骑常侍,赐爵新安侯,又拜选部尚书。后除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淮阳公,镇长安。坐盗官财,徙于统万。真君三年,宋将裴方明等侵南秦王杨难当,遂陷仇池。太武征豹子,复其爵位,寻拜使持节、仇池镇将,督关中诸军与建兴公古弼等分命诸将,十道并进。四年正月,豹子进击乐乡,大破之。宋使其秦州刺史胡崇之镇仇池,至汉中,闻官军已西,惧不敢进。豹子与司马楚之至浊水,击禽崇之,尽虏其众,仇池平。未几,诸氐复推杨文德为主以围仇池,古弼讨平之。
时豹子次下辨,闻围解,欲还。弼使谓豹子曰:“贼耻其负败,必求报复,不如陈兵以待之。”豹子以为然。寻除都督秦、雍、荆、梁、益五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仇池镇将、持节、公如故。宋复遣杨文德、姜道盛寇浊水,别遣将青阳显伯守斧山,以拒豹子。浊水城兵射杀道盛。豹子至斧山,斩显伯,悉俘其众。
初,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于是武都阴平五部氐人叛应文德,诏豹子讨之。文德阻兵固险,以拒豹子。文德将杨高来降,文德弃城南走,收其妻子寮属及故武都王保宗妻公主送京师。宋白水太守郭启玄率众救文德,豹子大破之。启玄、文德走还汉中。
兴安二年,宋遣萧道成等入汉中,别令杨文德、杨头等率氐、羌围武都。豹子分兵将救之,闻宋人增兵益将,表状求助。诏高平镇将苟莫干率突骑二千以赴之,道成等乃退。征豹子为尚书,出为内都大官。宋遣其将殷孝祖修两当城于清东,以逼南境。天水公封敕文击之,不克。诏豹子与给事中周丘等助击之。宋瑕丘镇遣步卒五千助戍两当,豹子大破之。追至城下,其免者千余人而已。既而班师。先是,河西诸胡亡匿避命,豹子讨之,不捷而还,又坐免官。寻以前后战功复擢为内都大官。
卒,文成追惜之,赠淮阳王,谥曰襄。子道明袭。
(选自《北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B.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C.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D.南秦王杨难当归/命诏送杨氏子弟诣京师/文德以行赂得留出/奔汉中/宋以文德为武都王/守葭芦城/招诱氐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公”“王”都是古时的爵位封号,其中“王”为最高爵位。
B.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如“真君”“兴安”等,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C.“赠”表示朝廷对已逝官员的职位或爵位进行追封,如赠太子太保。
D.“徙”表示官职的调动,“徙于统万”指将皮豹子平调到统万去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豹子少有武略,被皇上器重,多次授官封爵,号“征西大将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
B.皮豹子拙于言辞,不善辩论。仇池之围解除后,他想退兵,但被古弼用语言说服而放弃。
C.皮豹子骁勇善战,被派往仇池镇守的宋将胡崇之听说他率领官军西进,恐惧不敢前进。
D.皮豹子作战稳健,在武都之战中,宋人增兵益将,豹子向皇上请求增援,以保证取得胜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贼耻其负败,必求报复,不如陈兵以待之。”豹子以为然。
(2)先是,河西诸胡亡匿避命,豹子讨之,不捷而还,又坐免官。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B.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C.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D.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羊、豕称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人也以此来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和泛指各国诸侯。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以行第称其侄韩老成。郎,是唐代口语,是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D.《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和庶人死曰卒。自言父亲之死曰失恃,自言母亲之死叫失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因身材高大健硕而被监考的人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司马朗从容应对,显示了不同一般的敏捷和机智。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认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而且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担任御史期间,遭遇天下大乱,不能西行,因此司马朗打算带领家人返回本县避祸,被董卓责问。
D.发生饥荒时,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并且行使家长之责,严格管束宗族子弟,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其独伶人也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
(2)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