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骁勇善射,交通豪侠。其兄山伯每诫之曰:“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数詈辱之。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因与仁恭侍儿私通,恐事泄,又见天下已乱,阴怀异计,乃宣言于郡中曰:“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以此激怒众人,皆发愤怨。武周知众心摇动,因称疾不起,乡闾踿踿豪杰多来候问,遂椎牛纵酒大言曰:“盗贼若此,壮士守志,并死沟壑。今仓内积粟皆烂,谁能与我取之?”诸豪杰皆许诺。与同郡张万岁等十余人候仁恭视事踿踿,武周上谒,万岁自后而入,斩仁恭于郡厅,持其首出徇郡中,无敢动者。于是开廪以赈穷乏,驰檄境内,其属城皆归之,得兵万余人。武周自称太守,遣使附于突厥。隋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将王智辩合兵讨之,围其桑乾镇。会突厥大至,与武周共击智辩,隋师败绩。孝意奔还雁门,部人杀之,以城降于武周。于是袭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及攻陷定襄,复归于马邑。突厥立武周为定杨可汗,遗以狼头纛。因僭称皇帝,以妻沮氏为皇后,建元为天兴。

高祖遣太常少卿李仲文率众讨之,一军全没,仲文后得逃还。复遣右仆射裴寂拒之,战又败绩。武周进逼,总管齐王元吉委城遁走,武周遂据太原。高祖亲幸蒲津关,太宗踿踿自柏壁轻骑谒高祖于行在所。武周复攻李仲文于浩州,频战皆败,又馈运不属。武周大惧,率五百骑弃并州北走,自乾烛谷亡奔突厥。太宗进平并州,悉复故地。武周又欲谋归马邑,事泄,为突厥所杀。武周自初起至死,凡六载。

初,武周引兵南侵,苑君璋说曰:“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且并州以南,地形险阻,若悬军踿踿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联合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武周不听,遣君璋守朔州,遂侵汾、晋。及败,泣谓君璋曰:“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节选自《旧唐书•刘武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B.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C.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D.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为鹰扬府校尉/太守王仁恭以其州里之雄/甚见亲遇/每令率虞候屯于阁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闾,《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即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文中的“乡闾”指民众聚居之处。
B.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从汉朝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谥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
D.悬军,指深入敌方的孤军。悬,空无所倚的意思。“悬军深入”后来演变成成语,意思是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人战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武周年轻时骁勇善射,喜欢结交豪侠。他的哥哥常常警告他不加选择地交朋结友,最终会犯灭族大罪,并且多次辱骂他,致使他离家前往洛阳。
B.刘武周品行不端,爱搞阴谋诡计。他深受太守王仁恭的信任和优待,却与太守的侍女私通,害怕事情败露就散布谣言,最终斩杀王仁恭起兵造反。
C.刘武周全力讨好突厥,终被突厥杀害。他将俘获的汾阳宫的宫女献给突厥,依靠突厥自称皇帝,在唐太宗全力围剿下,逃到突厥,准备逃回时被杀。
D.刘武周一意孤行,不听别人劝告。他出兵南侵唐政权所在地时,苑君璋劝他依附突厥、结援唐朝,他执意不听以致失败,失败后对苑君璋十分怨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王府尹闭仓不恤,岂忧百姓之意乎!
(2)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8 06:28: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茍且、循默、奔竞。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洲,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淳熙八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往,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选自《宋史·梁克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B.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C.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D.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我国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
B.陛辞,我国封建时代朝官离开朝廷,上殿向君王告别称为陛辞。
C.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门下设户部'礼部等六部。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克家聪慧过人,很有主见。他小时候书看—遍就能背诵,考了廷试第—名;不盲目从大家的意见,认为不衡量自己兵力而贸然进攻金朝,终会后悔。
B.梁克家忠于升上,公正无私。在任给事中的三年中,坚持上奏没有隐瞒;独自掌握政权时,即使是亲近外戚的权贵也没有一点照顾。
C.梁克家敢于劝谏,受人敬佩。当皇上问到政治如何收敛的题目时,梁克家劝皇上不要追求奇功;汤邦彦被贬后,人们更佩服梁克家为国家谋划的忠诚。
D.梁克家政绩卓著,深得皇恩。梁克家任福州知州时,政治卓著,由此得到皇上赐给的府第;生病时皇上随时慰问没有间断,逝世后,皇上为他流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
(2)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乾祐末,汉隐帝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可自免。”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薄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薄无差,周祖尤倚重焉。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侍中。仁浦性宽厚,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教之,全活者众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B.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 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C.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D.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枢密院,古代官署名,掌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等,宋朝时为最高军事机构。
B.科第,科举考试。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现于汉武帝时期。
C.太祖,古代帝王庙号,常见于开国皇帝,多为创基业者,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仁浦为人正直,不肯侍奉降将。他在晋末做小史时正直谨慎无人能比,契丹进入中原时魏帅杜重威想留他任职,他因重威是降将而连夜逃走投奔汉祖。
B.魏仁浦足智多谋,助周太祖成事。在汉隐帝欲杀害周太祖时,他建议周太祖修改诏书,以激起将士们的愤怒,免去灾祸,周太祖听从了建议,取得了成功。
C.魏仁浦熟习政务,牢记将名兵数。周太祖曾问他各州屯兵的数量和将校姓名,他提笔即在纸上写成奏疏,核对名册竟没有一点差错,周太祖特别倚重他。
D.魏仁浦宽容仁厚,以德报怨被赞。汉隐帝宠臣贾延徽曾多次诬陷他,险些使他遭遇不测,然而当贾延徽被擒后他不仅不报私怨,还保全贾延徽,被赞为长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
(2)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摧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史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陈以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B.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C.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D.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蓄默然去/裕邸乃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殿试后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洗马,古代官职名,即太子洗马。汉时亦作“先马”,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唐代沿称,掌管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C.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亦称民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户部。
D.谥,古人死后,为评价其生前事迹、品德政绩等而给予的封号,有美谥、恶谥之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以勤为人庄重,不畏权势。严世蕃向高拱、陈以勤询问裕王如何评说皇帝时,高拱用戏谑的语言应付严世蕃,而陈以勤以严肃的态度反问严世蕃。
B.陈以勤忠勇坚贞,不矜不伐。虽然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保护裕王的功劳,但他却深藏晦匿,不曾夸耀,裕王也曾书写“忠贞”二字相赠。
C.陈以勤深得信任,频获嘉许。皇帝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都得到皇帝嘉许实行。
D.陈以勤洞察局势,不恋官位。他与高拱是旧僚,与赵贞吉是同乡,参与从中构陷的张居正是自己举荐.陈以勤揣度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不会被三人所容,就辞官归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
(2)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汉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元王薨,郢嗣立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学,病申公。及戊立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疑者则阙弗传。

②兰陵王臧既从受《诗》,已通,事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累迁,一岁至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为御史大夫。绾、臧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招传从。至,见上,上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即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③太皇窦太后喜《老子》言,不说儒术,得绾、臧之过,以让上曰:“此欲复为新垣平也!”上因废明堂事,下绾、臧吏,皆自杀。申公亦病免归,数年卒。弟子为博士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胶西内史,夏宽城阳内史,砀鲁赐东海太守,兰陵缪生长沙内史,徐偃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

注:①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徒刑。②垣平:汉文帝时赵人,以望气附会人事,诈伪被揭露后,下狱诛死。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学    (2)申公
(3)复宾客    (4)以上曰
【小题2】下面各项加线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1)此欲复为新垣平
(2)雷霆乍惊,宫车过
B.(1)上问治乱
(2)儿成,则可待乎
C.(1)即为太中大夫
(2)安车蒲裹轮
D.(1)少与楚元王交事齐人浮丘伯受《诗》
(2)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卒学
【小题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文章结尾不惜笔墨叙写申公弟子的意图是
【小题5】简析申公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表臣,字正仲,永嘉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擢通州司理。陈瓘谪居郡中,一见而器之。盛章者,朱勔①党也,尝欲市婢,有武臣先取之,章诬以罪,系狱。表臣方鞫②之,郡将日:“知有盛待制乎?”表臣佯若不知者,卒直其事。累官监察御史。
帝方向儒术,表臣乞选讲官以裨圣德,且于古今成败,边防利害,详熟讲究。由是诏开经筵。迩臣有请用蔡京③之党者,侍御史沈与求乞明指其人,显行黜责,执政不悦,夺其言职。表臣争曰:“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请还与求以开言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陈敏等十数人浸以录用。久之,以病请补外,以直秘阁知信州。
宰相拟表臣为检正,帝日:“朕将自用之。”遂除左司谏。给事中胡安国以论事不合罢,表臣上疏留之。除提点浙西刑狱,召为秘书少监,同修《哲宗实录》。帝如建康,诏表臣兼留司参议官,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二国公就外傅,兼翊善。帝日:“二国公诵习甚进,卿力也。”徙礼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时秦桧欲使使金议地界,指政事堂日:“归来可坐此。”表臣不答。又以议大礼忤意,罢去。
俄起知婺州。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课最,除敷文阁待制。三岁,请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家居数年,卒,年六十七。
表臣晚号湛然居士,自奉无异布衣时,乡论推其清约。
(选自《宋史·昊表臣传》,有删改)
【注】①朱勔:权臣。下文的“盛待制”指盛章。②鞫(ju):审问。③蔡京:北宋权相,奸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B.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C.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D.时防秋/议选守边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恶着明/则天下知逆顺之理/今取忠义不屈者/不次而用/岂特可以劝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B.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修号醉翁。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以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长官为兵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表臣正直敢言。有人想任用奸臣蔡京的党徒,沈与求表示异议,惹怒当权者,沈被夺官,吴表臣则请求恢复沈的官职以开拓言路。
B.吴表臣公平公正。吴表臣在通州任职时,有个叫盛章的因事与一武官发生矛盾,吴表臣不顾他人劝说,审问盛章,最终公正处理了此事。
C.吴表臣深得皇帝赏识。他请求选用讲官,皇帝下令开办讲席;他多次被皇帝任命为重要官职;他对建、崇两位国公的读书进步有功,被皇帝称赞。
D.吴表臣淡泊名利。秦桧打算让他出使金国商议边界的事,并表示,回来后可以升官,他没有答应;他退休后过着清淡简约的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国家福也。
(2)会大水,发常平米振贷之,然后以闻,郡人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