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沈希仪,字唐佐,贵县人。嗣世职为奉议卫指挥使。正德十二年,调征永安。以数百人捣陈村寨,马陷淖中,腾而上。连馘三酋,破其余众。嘉靖五年,总督姚镆将讨田州岑猛。用希仪计,间猛妇翁归顺土酋岑璋,使图猛,而分兵五哨进。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比明合战,则所遣军已立帜山巅,贼大溃败。猛走归顺,为璋所执,田州平。希仪功最,镁抑之,止受赉。改右江柳庆参将,驻柳州。柳在万山中,城外五里即贼巢,军民至无地可田,而官军素罢不任战。又贼耳目遍官府,闺闼动静无不知。希仪谓欲大破贼,非狼兵不可,请于制府。调那地狼兵二千来,戍兵稍振。乃求得与瑶通贩易者数十人,持其罪而厚抚之,使侗贼。贼动静,希仪亦无不知。及驻军设伏,贼必至,遇伏辄奔。官军击之,无不如志。已,贼寇他所,官军又先至。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希仪每于风雨晦冥夜,侦贼所止宿,分遣人赍铳潜伏舍旁。中夜铳举,贼大骇曰:“老沈来矣!”成挈妻子匍匐上山。儿啼女号,或寒冻触厓石死,争怨悔作成非计。希仪镇柳、庆久,渠魁宿猾捕诛殆尽。先后捣巢,斩馘积五千余级,未尝悉奏功,故多不叙。十九年,复谢病,柳人祀之山云祠。希仪镇柳、庆,每战必先登,身数被创,阴雨辄痛剧,故数谢病。二十六年,琼州五指山热黎素畏法,供徭赋,知州邵浚虐取之。
其首那燕遂结崖州、感恩、昌化诸黎为乱。希仪乃偕参将武鸾、俞大猷等直入五指山下,斩那燕及其党五千四百有奇。后倭寇海上,命督川、广兵赴剿。无功,为周如斗劾罢。
赞日:呜呼,明至中叶,曷尝无边材哉!如沈希仪之徒,出奇制胜,得士卒死力,虽古名将何以加焉?然功高赏薄,起蹶靡常。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龃龉不相入也!
(选自《明史-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兰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B.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C.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D.希仪将中哨当工尧/工尧贼/要地聚众/守之/希仪夜遣军/三百人缘山/上绕/出其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希仪颇有勇力。陈村寨一战,希仪的战马陷在泥淖之中,他腾跃而起,连杀几个头领。
B.沈希仪智谋过人。姚镆征讨岑猛,用希仪离间计,夜出奇兵,最终大败岑猛,平定
田州。
C.沈希仪战功显赫。在镇守柳庆二州期间,捣毁贼巢,先后斩杀不法之徒,就达到五千多。
D.沈希仪深得人心。希仪平定柳州厚抚有罪士卒,离开时,有柳人在山云洞为他设祀纪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村僻聚,贼度官军所不逮者,往寇之,官军又未尝不在,贼惊以为神。
(2)此无异故,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龃龉不相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0 02:3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秦贪,其强 (2)大王必欲
(3)相如广成传舍    (4)秦王恐其破璧,乃辞固请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存在通假字现象的一项是(   )。
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B.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D.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4】相如之智表现在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秦王的失礼无诚意表现在_________;引文两个划线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贵妃传
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善歌舞,晓音律,且智算警颖。帝大悦,遂专房宴,宫中号“娘子”,仪体与皇后等。天宝初,进册贵妃。
它日,妃以谴还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知帝旨,是夕,请召妃还。妃见帝,伏地谢,帝释然,抚尉良渥。
妃每从游幸,乘马则力士授辔策。凡充锦绣官及冶瑑金玉者,大抵千人,奉须索,奇服秘玩,变化若神。四方争为怪珍入贡,动骇耳目,天下风靡。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天宝九载,妃复得谴还外,国忠谋于吉温。温因见帝曰:“妇人过忤当死,然何惜宫中一席广为鈇锧地,更使外辱乎?”帝感动,辍食,诏中人张韬光赐之。妃因韬光谢帝曰:“妾有罪当万诛,然肤发外皆上所赐,今且死,无以报。”引刀断一缭发奏之,曰:“以此留诀。”帝见骇惋,遽召入,礼遇如初。因又幸秦国及国忠第,赐两家钜万。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禄山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帝至自蜀,道过其所,使祭之,且诏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以国忠负上速乱,为天下杀之。今葬妃,恐反仄自疑。”帝乃止。密遣中使者具棺椁它葬焉。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命工貌妃于别殿,朝夕往,必为鲠欷。
(《新唐书?卷八十九》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廷无帝意者当:适合
B.而太真得幸:幸运
C.乘马则力士授辔策:应试者对答的文字
D.而禄山事妃母:母亲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明杨贵妃倍受玄宗宠幸喜爱的是(   )
①召内禁中,异之
②帝大悦,遂专房宴,宫中号“娘子”
③帝释然,抚尉良渥
④妃每从游幸,乘马则力士授辔策
⑤因又幸秦国及国忠第,赐两家钜万
⑥密遣中使者具棺椁它葬焉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②③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贵妃是隋朝粱郡通守杨汪的四世孙女。幼年时就父母双亡,在叔父家长大。玄宗一见之下就觉得她不同一般。就下旨说是出自杨贵妃的本意,请求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B.天下敬献成风.贵妃喜欢吃新鲜的荔枝,于是专门设置驿站传送,荔枝经过数千里路程.从岭南到京师后还十分新鲜。
C.安禄山要求皇帝让皇太子代理自己率领军队,然后传位于太子,没得到满足,便以诛杀杨国忠为名,指斥杨贵妃与诸姨的罪行而反叛。
D.宦官把杨贵妃原来的香囊献给玄宗,玄宗看见香囊后失声痛哭,命画工在别殿画上贵妃的形貌,经常前往观看,每次都哽咽哭泣。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歌舞,晓音律,且智算警颖。
(2)妾有罪当万诛,然肤发外皆上所赐,今且死,无以报。
(3)帝不得已,与妃诀,缢路祠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颖胄,字云长,弘厚有父风。起家秘书郎。高帝谓萧赤斧曰:“颖胄轻朱被身,觉其趋进转在美,足慰人意。”迁太子舍人。遭父丧,感脚疾。数年然后能行,武帝有诏慰勉之,赐以医药。
颖胄好文义,弟颖基好武勇。武帝登烽火楼,诏群臣赋诗。颖胄诗合旨。上谓颖胄曰:“卿文弟武,宗室便不乏才。”上以颖胄勋戚子弟,自中书郎除左军将军,知殿内文武事,得入便殿。出为新安太守,吏人怀之。后除黄门郎,领四厢直。迁卫尉。
明帝废立,颖胄从容不为同异,乃引颖胄预功。建武二年,进爵为,赐以常所乘白瑜牛。明帝每存俭约,欲铸坏太官元日上寿银酒枪,尚书令王晏等咸称盛德,颖胄曰:“朝廷盛礼,莫过三元,此一器既是旧物,不足为侈。”帝不悦。后预曲宴,银器满席,颖胄曰:“陛下前欲坏酒枪,恐宜移在此器也。”帝甚惭。
后为庐陵王后军长史、广陵太守,行衮州府事。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向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和帝为荆州。以颖胄为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府州事。时江祏专执朝权。此行由祏,颖胄不平,曰:“江公荡我辈出。”
初,梁武之起也,巴东太守萧惠训子璝、巴西太守鲁休烈弗从,举兵侵荆州,败辅国将军任漾之于峡口,颖胄遣军拒之,而梁武已平江、郢,国建康。时颖胄辅帝王,有安重之势,自以职居上将,不能拒制璝等,忧愧发疾而卒。州中秘之,使似其书者假为教命。及建康平,萧璝亦众惧而溃,和帝乃始发丧,诏赠颖胄丞相。丧还,武帝车驾临哭渚次,葬依晋王导、齐豫章王故事。谥曰献武。
(选自《南史·萧颖胄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
B.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
C.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
D.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帝:帝王谥号,正式的名称为高皇帝,与“太祖”庙号一样通常给予王朝的创始者。
B.烽火楼:我国古代边防作为瞭望或利用烟雾或火光来报警而建造的高楼。
C.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等级。我国春秋时期将爵位等级划分依次为公、侯、伯、仲、季。
D.三元:“元”为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为年、季、月之始,故称“三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颖胄孝行感人。父亲去世后,他因伤感患上脚疾。数年后才能行走,武帝下诏书安慰劝勉他,并赏赐他医药。
B.萧颖胄文采出众。齐武帝登烽火楼时,下令朝廷群臣赋诗,颖胄所写的诗十分符合武帝的心意,得到了武帝的高度称赞。
C.萧颖胄敢于直言。萧颖胄参加宫内宴会,见银器满席,就直言陛下应把节俭之念放在这些银器上,明帝听了后很惭愧。
D.萧颖胄忧愧而死。和帝时,萧璝举兵进犯荆州,颖胄亲自带兵迎敌却被萧璝等击败.以至于忧愧交加发病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每存俭约,欲铸坏太官元日上寿银酒枪,尚书令王晏等咸称盛德。
(2)时江祏专执朝权,此行由祏,颖胄不平,曰:“江公荡我辈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位号虽殊,事权无别。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明史列传·张肯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B.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C.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D.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
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肯堂读书仕进,受到重用。他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和巡抚等官职,受到了重用。
B.张肯堂忠于职守,敢于谏言。他多次就军事等问题向皇帝上书进言,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也不气馁。
C.张肯堂投身战事,坚持不懈。他请求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以和唐王呼应,在唐王死后仍坚持作战。
D.张肯堂气节刚烈,最终殉国。他率军守城十多天,在清军破城后,穿着官服让家人先死,然后写诗自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
(2)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真,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本乡,监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拒战,军败,遂降于武。然犹意气自若。武乃执送京师。太祖谓之曰:“何不早归国家,乃劳师旅?今为俘虏,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太祖深嘉之。

魏恭帝初,直州人乐炽、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黄国等连结为乱。太祖遣雁门公田弘出梁汉,开府贺若敦趣直谷。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炽等或降或获,寻并平荡。仍与贺若敦南出徇地。军次鹿城,城主遺使请降。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作也?”遂不许之。梁人果于道左设伏以邀迁哲,迁哲进击,破之。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继。迁哲每率骁勇为前锋,所在攻战,无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余里。时信州为蛮酋向五子王等所围,弘又遣迁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闻迁哲至,狼狈遁走。迁晢入据白帝。贺若敦等复至,遂共追击五子王等,破之。信州先无仓储,军粮匮乏。迁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给之。迁哲亦自取供食。时有异膳,即分赐兵士。有疾患者,又亲加医药。以此军中感之,人思效命。

建德二年,进安康郡公。三年,卒于襄州,时年六十四。赠金州总管。谥曰壮武。

(节选自《周书·李迁哲传》,卷四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B.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C.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D.炽闻官军至/乃烧绝栈道/据守直谷/敦众不得前/太祖以迁哲信/著山南/乃令与敦同往经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徙”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迁哲沉稳从容,耿直信义。兵败被俘,面对太祖的质问,仍慷慨陈词,不卑不亢,委婉表达了没能尽早归降的愧疚。
B.李迁哲少年英雄,有所作为。二十岁时,其父担任衡州刺史留他镇守本乡,他能安抚驾驭部下,很得军心。
C.李迁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山南一带叛乱,叛兵据险顽抗,太祖派他前去平乱,叛车闻风归服,余寇也被迅速荡平。
D.李迁哲关心下属,宅心仁厚。军粮匮乏之际,他用葛根磨粉掺上米,和大家一起吃,若有美味,就分赏给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荷梁恩,未有报效,又不能死节,实以此为愧耳。
(2)迁哲谓其众曰:“纳降如受敌,吾观其使视瞻犹高,得无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