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小题1】对下列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
B.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
C.计不知所出耳  顾:考虑
D.而右手其胸  揕:刺
【小题2】下列画线字“之”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A.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
B.臣壮也,犹不如人
C.取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D.顷未发,太子迟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C.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这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D.樊将军是因为境遇艰难才来到燕国的,荆轲竟然要取他的脑袋,可见荆轲除了勇敢忠诚的性格,还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2 09:0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荧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曾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后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B.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C.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D.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可指帝王宠爱某人,也可指帝王到某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幸于赵王”中的“幸”指的就是前者,文中的意思为后者。
B.明帝,属于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假,有兼任官职的意思,类似的词还有权、摄、署等,文中指的就是兼任。
D.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臻有识人之慧,当初太祖曹操刚到陈留时,他就看出曹操有平定天下之才干,说“平定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
B.卫臻得到文帝曹丕的赏识提拔,曹丕被封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之后即帝位,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
C.卫臻在军事上有高明见识,有人诈称孙权已经打到濡须口,被卫臻识破。后来诸葛亮攻打天水,卫臻献上“奇兵断绝粮道”的计策。
D.卫臻在政事上勤勉负责,明帝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
(2)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倜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释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影乃益瘦(  )  (2)再进,生为之饱(  )
(3)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  (4)相国遽惊谢日(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独与妪居渡口/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及为吏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时、位之移人也
D.命妪煮芋以进/以污贿不饬罢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2)尚何芋是甘乎?
【小题4】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   。(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5】根据文意,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人。父思,名进士,仕至同知北京转运使,注《》行于世。渊庶出,年最幼,诸兄不齿。父殁不能安于家,乃发愤入太学,衣弊履穿,坐榻无席,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其友商衡每为辩之,且周恤焉。后从李之纯游,遂知名。登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调泾州录事,坐高庭玉狱几死。后改东平,河朔重兵所在,骄将悍卒倚外敌为重,自行台以下皆摩抚之,渊出入军中偃然不为屈。不数月,闾巷间多画渊像,虽大将不敢以新进书生遇之。寻迁东阿令,转徐州观察判官。兴定末,召为英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转应奉翰林文学。拜监察御史,言五事称旨,又弹劾不避权贵,出巡郡邑所至有威誉,奸豪不法者立棰杀之。至蔡州,杖杀五百人,时号曰“雷半千”。坐此为人所讼,罢去。久之,用宰相侯挚荐,起为太学博士、南京转运司户籍判官,迁翰林修撰。一夕暴卒,年四十八。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为人躯干雄伟,髯张口哆,颜渥丹,眼如望洋,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为文章、诗喜新奇。善结交,凡当涂贵要与布衣名士无不往来。居京师,宾客踵门未尝去舍,家无余赀,及待宾客甚丰腆。莅官喜立名,初登第摄遂平县事,年少气锐,击豪右,发奸伏,一邑大震,称为神明。尝擅笞州魁吏,州檄召之不应,罢去。后凡居一职辄震耀,亦坐此不达。

选自《金史·雷渊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B.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C.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D.正大庚寅倒回谷之役/渊尝上书破朝臣孤注之论/引援深切/灼然易见/主兵者沮之/策竟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即《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产生在周朝,所以也叫《周易》。它既是儒家经典,又是道家经典。
B.庶出,封建宗法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所生子女为“嫡出”,继室、非正妻的妾室、嫔妃所生的孩子都叫“庶出”。
C.河朔,河,指黄河。朔,凡始之称。中国古代把北方看作是万物之始,因此称北方为“朔方”,称黄河以北为“河朔”。
D.登第,也称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文中“登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即考中了至宁元年词赋进士甲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渊自立自强。雷渊是偏房所生,兄长们都不愿与他同列,以致父亲死后不能在家中安身,于是发愤学习进入太学,后考中进士,由此闻名。
B.雷渊偃然不屈。河朔军队里的将领骄横自重,行台以下的官员都尽量安抚他们,雷渊到军中却不向他们屈服,军中大将也不敢怠慢他。
C.雷渊嫉恶如仇。雷渊检举官员从不避开权贵要人,对不守法的奸人豪强就立刻杖杀之。在蔡州时因杖杀的人过多,被起诉而罢官离职。
D.雷渊交友真诚。雷渊交友广泛,不管对方是权贵要人还是普通百姓,虽然家里并不富足,招待客人的食物却丰盛精美,毫不吝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跣露,恒兀坐读书,不迎送宾客,人皆以为倨。其友商衡每为辩之,且周恤焉。
(2)尝擅笞州魁吏,州檄召之不应,罢去。后凡居一职辄震耀,亦坐此不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日:“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日:“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苏辙《巢谷传》)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B.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C.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D.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妻子,文中解释为“妻儿”,这是古今词语在演变中出现的词义缩小现象,如“将军战河北”中的“河”。
C.金石,原指金和美石之类,后可指代乐器、丹药和镌刻文字的钟鼎碑碣之类的物件,喻指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D.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有指南方汉族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巢谷崇尚武学。他先是学文,后弃其旧学,学习骑射;在游历秦凤、泾原期间,结交英雄豪杰。
B.巢谷重情重义。他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韩存宝遇难,他以身冒险,不负韩存宝交给自己的重托。
C.巢谷不趋炎附势。苏辙兄弟获罪被贬,亲友避之不及,士大夫都忌讳与他们兄弟交往,巢谷却不顾年高路远,前去拜访。
D.文章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了作者对巢谷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脩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 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B.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C.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D.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就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子男”即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和第四等。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听完子贡的回答后,孔子说好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的作品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认清现实,客观对待,距离志向的实现不远了。
C.对于此番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而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这些国君们的遗憾,而老师身陷困境倒更能显出君子本色。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