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阵而前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停止
C.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1-30 10:18: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文言阅读:阅读下列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古之君子,如淮阴侯③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④,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注】①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②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③淮阴侯:韩信,淮阴人,辅佐高祖刘邦建立西汉。④忧:父母的丧事。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范、富、欧阳四杰,除了范仲淹外,作者同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人中的杰出人才一般对待。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淮阴侯为例,是为了与范仲淹形成类比,说明范仲淹早年就有辅佐人君、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小题1】下列加横线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之目:瞪眼看
B.虽于酒人乎游:交往
C.太子受而之舍:使……住下来
D.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待之善:与……交好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B.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C.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D.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小题3】下列对原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晋”: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位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后“三晋或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B.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选文两次提到荆轲好读书,意在突出荆轲不是刺客,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只是现实不如意,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从而选择刺客这条路。
D.文中太子丹笔墨与荆轲不相上下,两人相得益彰。太子丹是一个礼贤士人,虚心请教,急人所难,待人真诚,善于以情动人。对田光的死及劝说荆轲采用行刺之法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有血有肉太子形象。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奈何以见陵之怒,欲批其逆鳞哉?
(2)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曰“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画希亮像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父。
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众多。
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D.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病”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他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他并没有因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成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
B.陈希亮敢于伸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官吏。
C.陈希亮勇敢承担责任。他在凤翔做官时,发生饥荒,他果断拿出十二万石粮食借给百姓,主动承担了擅自动用官粮的罪责。
D.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母亲并为其送终,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辅之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2)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叔裕字考宽,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学行,沉敏和正,涉猎经史,弱冠,属萧宝寅乱关右,乃诣阙,请为军前驱,朝廷嘉之,即拜统军,随冯翊公长孙承业西征,每战有功。拜国了博士。授宣威将军,寻赐爵山北县男。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宽随军。及克潼关,即受弘农郡守。从擒窦泰,兼左丞,节度宜阳兵马事。时边境骚然,乃令孝宽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东魏将段琛、尧杰复据宜阳,遣其扬州刺史牛道恒扇诱边民。孝宽深患之,乃遣谍人访获道恒手迹,令善学书者伪作道恒与孝宽书,论归款意,又为落烬烧迹,若火下书者,还令谍人送于琛营。琛得书,果疑道恒,其所欲经略,皆不见用。孝宽知其离阻,日出奇兵掩袭,擒道恒及琛等,崤、渑遂清。诏发关中兵,以孝宽为元帅东伐。军次河阳。尉迟迥所署仪同薛公礼等国逼怀州,孝宽遣兵击破之。进次怀县永城桥之东南。其城既在要冲,雉蹀牢固,迥已遣兵据之,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而不拔损我兵威令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于是引军次于武陟,大破迥子惇,惇轻骑奔邺。迥自出战,又破之。迥穷迫自杀。诸有未服,皆随机讨之,关东悉平。凯还京师。薨,时年七十二。孝宽在边多载,屡抗强敌。所有经略,布置之初,人莫之解,见其成事,方乃惊服。虽在军中,笃意文史,政事之余,每自披阅。末年患眼,犹令学士读而听之。又平丧父母,事兄嫂甚谨。所得俸禄,不入私房。亲族有孤遗者,必加振赡。朝野以此称焉。

(选自《周书·韦孝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
B.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
C.诸将土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
D.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现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为表示谦卑,不称自己的名,而称自己的字。
B.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称男子二十岁左右为“弱冠”。
C.阙可以指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仇人相见分外明白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孝宽文武双全,屡次升职。他深沉机敏,涉猎经史;遇有人作乱,他自告奋勇,随军平叛,立下战功,此后他左征右战,多次升职,做了大将军。
B.韦孝宽施展计谋,离间敌人。东魏骚扰边境,他很担忧,于是模仿敌将牛道恒的手迹,给段琛写信,劝段琛归顺,送到敌人手中,成功离间敌人。
C.韦孝宽战功卓著,平定关东。韦孝宽率军东征,先后打败了薛公礼、尉迟惇、尉迟迥的军队,并迫使尉迟迥自杀,此后,整个关东地区被平定。
D.韦孝宽善于谋划,富有声誉。他与强敌作战,经营谋划,刚布置时,大家都不懂,直到见了成效,大家才惊叹佩服;他敬兄嫂,救济亲属,获得好评。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琛得书,果疑道恒,其所欲经略,皆不见用。
(2)虽在军中,笃意文史,政事之余,每自披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廉重不挠,名于大夏。

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俯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道奔丧,服闼还故宫。部内赋输大同,困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纳民礼。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延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日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究交。今给事中刘蓓,御史朱延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孥,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报。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畅守随俱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恨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卒。

敷华性刚介。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于大夏 等:相同
B.行事与成宪交 乖:背离
C.修撰康海瑾曰 过:过问
D.公忍相耶 薄:逼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困折价 纳民
B.刘大夏愿就部曹 忽传旨畅守随俱致仕
C.如四十万库藏已竭,取用不已   就榻
D.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 盗探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A.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B.妖憎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C.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D.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敷华在处理景宁的矿贼闹事中,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捉拿头领归案。
B.张敷华整治好坍塌的高邮湖堤和修筑宝应堤,都让百姓从中获利。
C.张敷华等人上疏请求除去刘瑾的行为使刘瑾心生恨意,刘瑾后来想方设法诬陷张敷华。
D.张敷华在疏中指出皇帝的缺点,同时认为政策法令过于繁复,弊端就会滋生蔓延,要求皇帝要仔细审察。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
②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敷华“为政惠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