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以下《史记》片断,回答下面小题。
  ①甲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乙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乙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供,乙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③丙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在东收地。今以君子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④臣常游困于齐而气食铚人,丁收臣。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丁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及颓欲用臣,丁止臣;臣去,得不诛。事虞君,丁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
【小题1】在①甲②乙③丙④丁处各填一个历史人物人名(可只填姓)甲:_______乙:__________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
【小题2】对四个片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漂母的话怒中有揶揄之意,意在激励对方自食自立,建立功业。
B.汉惠帝听完(乙)的一番话,表示十分赞同并决定按乙的治国纲领去治国,平天下。
C.(丙)在孝公面前谈论天下大势,制定战略大计:迫使魏东徙,秦占据黄河、崤山之天险,向东制服诸侯,卒成霸业。
D.春秋时期秦国(丁)是足智多谋的老臣,文中“臣”便是由(丁)引荐到秦作官,帮助秦穆公完成霸业的。
【小题3】对以上划横线的句子、加黑的词语理解正确的有:
A.“哀”是意动用法,“我以……为哀。”
B.“供”通“拱”“垂拱”“垂衣拱手,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
C.“畔”通“叛”;“乡”通“向”
D.“事”译成“侍奉”“止”译成“使……停留。”
【小题4】根据以下《史记》片断,各自归纳出一个成语。
(1)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入。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战,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成语:___________
(2)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成语:______________
(3)帝(汉高祖)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成语:___________
(4)武安已罢朝,出止东门,召韩御史大夫(韩安国)载,怒曰:“与长子需(安国字)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成语:________
(5)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成语_______。
【小题5】对以下句子中的“谢”字的不同解释分类正确的一项。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③阿母谢媒人④谢家来贵门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⑦则与丰酒,哙拜谢⑧张良入谢
A.①/②⑥/⑧④/③/⑤/⑦B.①/②⑥/⑧④/③/⑤/⑦
C.①/②⑧④/③/⑤/⑥/⑦D.①②/⑧④/③/⑤/⑥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5 11:3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囚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C.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合皇帝的意旨,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得到皇帝认同,萧龄之得以免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也。年十四为诸生。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突教场。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
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士。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寻上言:“今天下民穷饷匮,寇横兵疲。言官舍国事,争时局,部曹舍职掌,建空言,天下尽为虚文所束缚。有意振刷者,不曰生事,则曰苛求。事未就而谤兴,法未伸而怨集,豪杰灰心,庸人养拙,国事将不可为矣。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时朝臣部党角立,之焕廉觚自胜,尝言:“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召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丁内外艰,家居。当此之时,魏、客乱政,应山杨涟首发忠贤之奸。忠贤恚甚,拷杀涟。由此悍然益诛锄善类。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庄烈帝即位,乃免征,起故官,巡抚甘肃。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明年春,寇复大入,患豌豆创①,环大黄山而病。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以为德焉。”遂不战。逾月,群寇望边城涕泣而去。冬,京师戒严,有诏入卫。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遣兵伏贺兰山后,邀其归路,大 兵出水泉峡口,再战再败之,斩首八百四十有奇,引军东。明年五月抵京师,已后时矣,有诏之焕入朝。翌日又诏之焕落职候勘,温体仁已栖政矣。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书中朝,右谦益。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所居县,阻山多盗。之焕无事,辄率健儿助吏捕,无脱者。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之焕部署,辄引去。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然终不召。明年病卒。
(节选自《明史·梅之焕传》)
(注)①豌豆创:天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 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B.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C.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D.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之焕为官正直,敢于直 言进谏。东厂太监陷害拷打商人,梅之焕就弹劾李浚的罪行,不久又上疏皇帝指出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朝政存在的各种问题。
B.梅之焕洁身自好,从不拉帮结伙。他认为依附小人的一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未必是君子。附在马身上的苍蝇,即使走了千里路也还是苍蝇。
C.梅之焕带兵有方,屡败敌寇。他在甘肃任巡抚时多次大败敌军,击毙、擒获很多敌人;晚年废职回家还组织乡勇协助当地官员捉拿强盗。
D.梅之焕文武全才,最终却被报复免职。当初温体仁攻击钱谦益,梅之焕写信告诉了钱谦益,温体仁嫉恨在心,借之焕保卫京师迟到一事让他停职等候调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
(2)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以为德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洪拟,字成季,镇江丹阳人。本弘姓,其先避南唐讳,改今姓。拟登进士甲科。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出提举利州路学事,寻改福建路。宣和中,为监察御史,进侍御史。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时山东盗起,屡攻城,拟率兵民坚守。建炎间,居母忧。终丧,为中书舍人,言:“兵兴累年,馈饷悉出于民,无屋而责屋税,无丁而责丁税,不时之须,无名之敛,殆无虚日,所以去而为盗。今关中之盗不可急,宜求所以弭之;江西之盗不可缓,宜求所以灭之。夫丰财者政事之本,而节用者又丰财之本也。”高宗如越,执政议移跸饶、信间,拟上疏力争,谓“舍四通五达而趋偏方下邑,不足以示形势、固守御”。迁给事中、吏部尚书,言者以拟未尝历州县,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宣抚使孟庾总师讨闽寇,过郡,拟趣使赴援。庾怒,命拟犒师。拟借封椿钱用之,已乃自劾。贼平,加秩一等,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金人再攻淮,诏日轮侍从赴都堂,给札问以攻守之策。拟言:“国势强则战,将士勇则战,财用足则战,我为主、彼为客则战。陛下移跸东南,前年幸会稽,今年幸临安,兴王之居,未有定议,非如高祖在关中、光武在河内也。以国势论之,可言守,未可言战。”绍兴三年,以天旱地震诏群臣言事,拟奏曰:“法行公,则人乐而气和;行之偏,则人怨而气乖。试以小事论之:比者监司、守臣献美余则黜之,宣抚司献则受之,是行法止及疏远也。小事如此,推而极之,则怨多而和气伤矣。”寻以言者罢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卒,年七十五,谥文宪。

(节选自《宋史·洪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
B.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
C.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
D.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如唐宋进士就分甲乙科。“拟登进士甲科”即洪拟被进士甲科录取。
B.国子博士:古代学官名,始置于晋朝,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外,还为政府作政治咨询及祭典顾问。
C.丁税:又叫身丁税,指封建时代政府按人头征税的赋税制度,家中有多少人就按多少人交税。
D.移跸:跸的本意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跸即“移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拟为官尽职,勇担责任。在任海州知州时,率领军民坚守城池,抵御来犯盗贼;他借用封椿钱犒劳孟庾军队,还要上书弹劾自己。
B.洪拟体恤民情,主张节用。他进言给朝廷,指出百姓为盗的原因在于国家赋敛不合理;他提出“丰财者政事之本,节用者丰财之本”的主张。
C.洪拟审时度势,重视防守。金人再攻淮州时,他根据国势,提出防守建议;高宗巡幸越地时,他认为高宗提出的行进路线不利于防守。
D.洪拟为人正直,主张执法公平。他认为,如果朝廷不能公平执法,就会招来怨恨而伤和气;他也因为正直的言论而被罢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关中之盗不可急,宜求所以弭之;江西之盗不可缓,宜求所以灭之。
(2)法行公,则人乐而气和;行之偏,则人怨而气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晋天福中,华帅刘遂凝辟为从事。开运初,改度支推官,宰相李崧又奏署推官,加大理司直,迁右拾遗。桑维翰为开封府尹,奏署判官。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判吏部铨。
宋初,迁户部侍郎。太祖亲征李筠及李重进,并判留司三司,俄出知许州。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以本官参知政事。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七十。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居正气貌瓌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先是,太祖尝谓居正曰:“自古为君者鲜克正己,为臣者多无远略,虽居显位,不能垂名后代,而身陷不义,子孙罹殃,盖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吾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非而不耻。以朕所见,不若自不为之,使人无异词。又观古之人臣多不终始,能保全而享厚福者,由忠正也。”开宝中,居正与沈伦并为相,卢多逊参知政事,九年冬,多逊亦为平章事。及居正卒,而沈伦责授,多逊南流,论者以居正守道蒙福,果符太祖之言。
居正好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子惟吉集为三十卷上之,赐名《文惠集》。咸平二年,诏以居正配飨太宗庙庭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B.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C.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 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 议欲尽捕诛之 / 居正以计缓其事 / 因率众翦灭群寇 / 擒贼帅汪端/诘之 / 僧皆不预 / 赖以全活。
D.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B.“擢刑部侍郎”中的“擢”是指提升职务,古文中同样表示提升职务的还有“升”、“拔擢”、“陟”“超擢”等;相反,“罢”、“免”、“解”、“黜”、“夺”、等表示官员因过失解除职务或贬官降职外调远方。
C.“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D.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批判性的和表同情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薛居正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看过的人都认为他有作公卿辅佐之臣的气量,一年后登进士第。
B.薛居正一生为官十八载,机智果断,公正断案,辅佐皇上,殚精竭虑,太祖对他的恩宠始终不减。
C.薛居正升任户部侍郎后,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周太祖征伐兖州,薛正居跟从前往,才干扬名朝廷。
D.薛居正死后,沈伦被罢免宰相职务,卢多逊被贬黜到南方,这是因为薛居正遵守道义,蒙受洪福的结果。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2)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人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先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诸侯 内:同“纳”。
B.项伯许诺 许诺:发誓。
C.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D.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利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大破
B.臣韩王送沛公 君我呼入
C.具告事 公欲兵二万人击峣下军
D.长 是项伯复夜去
【小题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C.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D.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两段文字都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